11.C 12. B 13.A 14.B 15.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进”后面连接的是“侍读”,职位名,解释为“做官”。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考查文言虚词的应用,注意一定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如本题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等。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相关重要虚词的用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
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如本题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项“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
小题1:D小题1:C小题1:B小题1:(1)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 你们是我的同乡,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然而我暗自替你们担忧,负责城防的军队不久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适:恰巧,恰好小题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难道,副词。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C项“以”都是连词,因为。
D项第一个“为”,动词,作为,当作;第二个 “为”,判断动词,是;小题1:隐居医无闾山”是“隐居在医无闾山”的意思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即”译为“即使”或“而”译为“然而”,1分;“奚以”宾语前置,译为“拿什么”,1分;译出句子大意、语句通顺,1分。
(2)若等:你们,1分;如之何:怎么办,1分;译出句子大意、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
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 世间(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
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贺钦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
有前来学习的,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
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搜刮辽东田地,辽东百姓惊恐,思谋作乱。义州因为地方长官贪婪残暴,变乱先行发生,(作乱者)聚众抢劫掠夺,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了贺黄门”。
贺钦听到后,前往告知他们说“ 你们是我的同乡,今天不幸走到这一步,然而我暗自替你们担忧,负责城防的军队不久就会到来,怎么办呢? ”大家开始时声势盛大,到这时知道后悔了,环绕下拜并流泪呼喊:“你是我们的父亲啊,希望你教导我们。”贺钦说“只要不杀人,大祸可解。
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老百姓有什么害怕的呢?”一会儿,有人说负责城防的军队果真到了,大家又大声喧嚷:“贺黄门没有轻侮的言辞(似与上下文不谐,疑“嫚语”应为“谩语”或“漫语”)。”
环跪在贺钦的里门旁。贺钦说:“我本来知道会是这样。
城中像这样骚乱,负责城防的长官怎么会不发兵呢?兵虽然到了,你们没有杀人,一定会宽恕你们的,不要害怕。”大家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当时又有把诱杀诈称为战场抓获(冒功之举)的边关将领,上司查验不出实情,(那边关将领)一见到贺钦就马上惭愧地伏在地上说:“别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贺钦极高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感染改变别人的地步。贺钦居家,增厚恩德情谊,端正人伦道德,厚待姻亲,亲善宗族乡党。
冠礼、婚嫁、丧事、祭祀始终遵循古时的礼制,没有根据的话语丝毫不听,子孙后辈必定用孝悌的道理熏染陶冶。日日改变,月月教化,一乡人都乐于行善。
乡里风俗沉溺于不正统的异端,办理丧事都作佛事,吃酒肉,及至奢侈越礼,不合法度,贺钦以自己的行动来作表率。贺钦晚年更加喜好《易经》,专心研究象数,手不释卷,大臣不断推举引见,最终没有被起用。
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自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又考礼部的官职(不确定),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里面静静坐着,几年没有出过门.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祭酒邢(不知道叫啥)让他试着写了一首诗《此日不再得》应和杨时,看了惊叹说:“龟山(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也不如你啊.”就在朝廷中宣扬,认为一代学术大家出现了.从此以后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直接向皇帝上书辞官,把陈献章当做自己的老师来侍奉他.陈献章回乡后,天天都有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学者(拜访).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举荐他,他就被征召去了京城,让他到吏部考核,但是他多次称病不去,上书乞求告老还乡,(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乡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怀疑他被授予官职,和自己不一样(这一处也不确定).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坚决地走了.我以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说谎话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明史陈献章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质疑他被授予官职,和***他老师***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
《明史·陈献章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A.陈献章二次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跟随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他回到家里,刻苦读书, 后又到太学学习,受到祭酒邢让的推崇。 B.由于彭韶、朱英的极力推荐,陈献章被征召至京城,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C.陈献章教学时,只让学生静心端坐,潜心体悟。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他不予答复。 D...
陈献章字公甫文言文
1.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正统十二年参加乡试,未中。后随吴与弼讲学,半年后回家,闭门读书。后至太学游学,邢祭酒见其诗,惊叹,认为其学识不在杨时之下。陈献章因此名震京城。贺钦闻其言,辞官侍奉。陈献章回乡后,学者纷纷拜访。彭韶、朱英举荐,被征召至京,授翰林院检讨。南安知府张弼疑其...
文言文《明史.陈献章》汉语翻译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又考礼部的官职(不确定),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里面静静坐着,几年没有出过门.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祭酒邢(不知道叫啥)让他试着写了一首诗《此日不再得》应和杨时,看了惊叹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道学传序陈献章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
和“盖”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3)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关键词“承”和“及”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9分,每小题3分)5、D(断绝) 6、A7、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文言文参考译文:自汉朝以来,...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的会是什么意思
会陈献章被来京师的会是恰逢的意思。会陈献章被来京师全句的意思是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城,其中的会是恰逢、适逢的意思。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是《明史?陈献章传》中的一句文言文。
写元旦的古文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连新巢燕,...
<<明史 王守仁传>>愿文
子》。陈献章主静,沿宋儒周敦颐、程颢。且孝友出处如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守仁,不可谓禅,诚宜崇祀。”且言胡居仁纯心笃行,众论所归,亦宜并祀。帝皆从之。终明之世,从祀者止守仁等四人。始守仁无子,育弟子正宪为后。晚年,生子正亿,二岁而孤。既长,袭锦衣副千户。隆庆初,袭新建伯。万历五年卒。子承勋嗣...
快文言文
1. 几篇文言文,快 1:为:担任 遗:送给 2: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退为家人讲的“为”:让 凛然如成人的“凛然”:成熟正直 众皆弃去的“去”:逃离 水迸的...
为学节选文言文
1.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