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有以下三大区别。
即: 一、宾语和定语是不同的语素。前者是指宾语,而宾语在语法构成中:一是,述语后的受事者充当宾语;一是,介词后的词语充当宾语。
而后者是指定语,而定语在语法构成中,通常是用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其后的中心语。 1、宾语语素。
例如: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 (宋国人拘留了郑国大臣祭仲。)
本例中的“执郑祭仲”是述宾短语,其中:“执”是动词表行为,并充当述语;“执”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郑祭仲”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
(公子庆父弑杀了鲁闵公。) 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闵公”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 本例中的“以燕师”是介词短语,其中:介词“以”表示偕从,可译为:“率领”;“以”后所带的定中短语“燕师”就是宾语。
○《战国策·楚策一》:江乙为魏使于楚。 (江乙为了魏国出使在楚国) 本例中的“为魏”和“于楚”都是介宾状语,在介宾短语“为魏”中,“为”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而名词“魏”则是介词“为”的宾语。
而在介宾短语“于楚”中,“于”是表处所的介词,可译为:在;而名词“楚”就是介词“于”的宾语。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宾语通常处在述词或介词之后。
2、定语语素。例如: ○《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 本例中的“美德”是定中短语,其中:形容词“美”表修饰,并充当中心语“德”的定语。
○《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
本例中的“人肉”是定中短语,其中:普通名词“人”表限制,并充当中心语“肉”的定语。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本例中的“余之罪”是定中短语,其中:自称代词“余”表说明,并充当中心语“罪”的定语,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有助词“之”,表领属。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定语往往处在中心语之前。 二、宾语和定语处在不同的位置。
通常宾语在述词或介词之后,而定语则在中心语之前。 1、宾语的位置。
1)述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
(楚共王送别知罃。) 本例中宾语“罃”的位置在述词“送”之后。
2)介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国语·晋语八》: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鱼说:“让我替你杀了他”) 本例中宾语“子”处在介词“为”之后。 2、定语的位置。
例如: ○《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本例中定语“官府”的位置在中心语“守器”之前。 三、宾语和定语位置的变化不同。
“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原本在述词或介词之后的位置,移至述词或介词之前;“定语后置”则是指定语原本在中心语之前的位置,与中心语的位置互换,移至到中心语之后。 1、前置宾语的位置变化。
1)述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 本例中的“不吾知也”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吾”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吾”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知吾也”,可理解为“不知吾也”。
○《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本例中的“不己知”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己”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己”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己知”可理解为“不知己”。 2)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例如: ○《左传·文公六年》: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舍弃了这三条,用什么去事奉他老人家?) 本例中的“何以”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应在介词“以”之后,现处在“以”之前,所以“何以”可理解为“以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子何为中门而立? (现在你为什么站旦耿测际爻宦诧为超力在大门的中间呢?) 本例中的“何为”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在介词“为”之后,现处在“为”之前,所以“何为”可理解为“为何”。
2、后置定语的位置变化。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本例中的“吏二”是定中短语,其中:数词“二”在名词“吏”之后,充当后置定语。
也就是说,原本数词“二”的位置应在中心语“吏”之前,现处在中心语“吏”之后,所以“吏二”可理解为“二吏”。 ○《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
(宋国用百辆战车,四百匹马毛色有。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是,句子主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2)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
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宾语(3)倒装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荆轲刺秦王1、判断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2、倒装句: ⑴ 状语后置: ①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 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 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④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⑵ 定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⑶ 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⑷ 主谓倒装: 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⑴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⑵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鸿门宴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兰亭集序 2、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赤壁赋 1、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2、被动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3、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游褒禅山记 3、状语后置: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⑵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这两个句子都是“于”和它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⑵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⑶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③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六、“中心词+定语+而+者”的结构。
用法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本人是中文专业的,这是我们课堂上讲的关于者字的用法,并没有如你所说的做后置定语.(一)“者” 作为一个代词,不能单独使用,经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起着代词的作用.1、从语义上看分两类 (1)谓语性成分+者在现代汉语都可译为“……的人、……的事”.①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形容词)②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纪》(2)谓词性成分+者,译为……的样子、……似的.“者”字结构表示原谓词性成分自身事物化了、事件化了.①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礼记*檀弓下》②且年未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2、“者”字作语气词的用法 (1)者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起提顿,复指主语的作用.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③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吕氏春秋*举难》(2)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主语之后,而主语是前文所不曾出现或突然出现的.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②吕公者,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有时主语前加“有”字.(3)有+宾语+者,构成名词性词组.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4)今/昔+“者”.①今者不乐,逝者其耋.《诗经*秦风*车邻》②不念昔者.《诗经*邶风*谷风》(不想想过去.)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5)用在复合句中,表示询问原因.①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史记*项羽本纪》③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6)用有复合句中,表示假设.②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史记*越世家〉③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荀子*解蔽》以上情况下王力先生都认为是语气词,表提顿.。
定语后置句例句文言文
定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而把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之后的语法现象。例句:马之千里者、荆州之民附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村中少年好事者等。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什么意思?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
后置定语文言文的后置定语简介
后置定语文言文中的定语位置独特,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规结构。在古文中,定语可以置于中心词之后,使用“者”字或“之”字进行连接。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形式:1. **中心词 + 定语 + 者 - 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能出使秦国并返回汇报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渡江的楚国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归附...
文言文之定语后置例句
1.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 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
什么事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分类与举例说明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文言定语后置句 标志结构要熟记
文言文学习中,定语后置句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其定义是:在句子中,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放在所修饰限制词的后面,使句子语序发生变化,形成定语后置结构。理解定语后置句,掌握其标志结构至关重要。首先,数词为定语后置结构的标志。例如,《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
求问文言文中定语后置是什么意思?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一、“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用“之”字做标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名词(中心词)+ 之 + 定语...
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句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