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赵国两次迁都时,为什么都没有崛起?

如题所述

三家分晋前,赵国最早的国都定在太原。当时选太原为首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太原盆地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在太原建城,可以就地取材,建立后勤基地。二是太原的军事意义非凡。太原的东西南三面都有大山,建都于此,赵国对三晋大地握有居高临下的攻掠主动权。

另外赵国南面是魏、秦、韩三国。赵国在南面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赵国与其过早到南面与群雄厮杀,不如先向北发展,在解除林胡和楼烦两个游牧部落的威胁后,再向南到中原扩张。

而太原因为地缘优势,也就成为了赵国早期最理想的定都点。(有物资生产能力,并且地理相对靠北)

既然太原有两大好处,后来赵国为什么要迁都到中牟(鹤壁)呢?

也是两方面原因。

赵襄子

一是因为内乱。赵家的第十一代家主赵简子认为太子赵伯鲁不行,为了赵氏的未来,他就将大位传给了聪慧的庶子赵襄子。赵襄子后来对这件事很愧疚,在选定继承人时,就把大位又传回了赵伯鲁的孙子赵浣。

可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对此很不满,于是他在赵襄子死后,就自立为王,将赵浣流放。

赵桓子死后,将大位传给了儿子。但赵家宗室认为赵桓子的王位是篡来的,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宗室就合谋联手杀死了赵桓子之的儿子,再迎回赵浣。赵浣也因此继位,是为赵氏第十四代主君赵献侯。

赵献侯继位后,忌惮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力。为了摆脱掣肘,他便动了迁都的念头。

第二是赵献侯继位后,魏国强势崛起,与韩国瓜分河南,不仅把赵国排斥出了河南,并且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产生了威胁。赵献侯也有向中原扩张的雄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赵国的大国地位。

为了避免赵国被魏国占便宜,赵献侯便将都城从太原迁到了河南中牟(河南鹤壁)。

迁都中牟后,事实证明,赵献侯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后来魏国灭了中山国,而且由于李悝变法,魏国实力大增,对赵国在河北的地盘造成了实质性威胁。是时,如果赵国的都城仍然定在晋阳,赵国在河北的地盘可能都会丢。而因为有中牟这座横亘黄河中下游的“铁闸”,赵国也就保住了河北的地盘。

赵献侯

另一方面,中牟离中原近,本身也具有攻掠意义。赵献侯之子赵烈侯在位期间,以中牟为根据地,连续联合魏、韩打赢齐国,使得赵国声势大振,抢了不少地盘。

当然,定都中牟也有劣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烈侯的儿子赵敬侯在位时,便把首都从中牟又迁到了邯郸。

什么原因呢?也是两点。

第一也是因为内乱。赵烈侯临时前,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为太子。可赵烈侯去世后,群臣因嫌弃赵章年龄太小,就改立了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是为赵武公。

赵武公在十三年后去世,赵章再度被群臣拥立为国君,是为赵敬侯。

赵敬侯继位后,40年前的一幕再度重演,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不服,起兵作乱。赵敬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击败叛乱后,考虑到赵武公和公子朝的残余势力影响,便动了迁都的想法。

第二是当时魏国国力持续上升,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为了挤压赵国,魏文侯故意在中牟附近设立多个据点。赵敬侯不仅南扩无门,继续待在中牟,反而还有被魏国包饺子的可能性。于是他就干脆把国都从中牟搬到了邯郸。

国都搬到邯郸,对于赵国来说有三点好处。

赵国疆域图

一是邯郸地处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势比较平坦,土地非常肥沃。并且,邯郸附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此地建都,不愁物资方面的问题。

二是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交通便利。再加上邯郸的物产丰富,这也使得邯郸在当时是“即便我自己不要,也不给留给你”的北方军事重镇。赵国既想保邯郸,又想攻掠中原,最优解就是把国都迁到邯郸。

第三,赵国一直想吞并中山国(战国初期被魏国吞并,后又复国),邯郸相比于晋阳和中牟更利于赵国北上消灭中山国。

后来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国力日衰,赵国趁机吞并魏国在山西、河北的插花地,又顺带灭了中山国。到赵武灵王在位时,一统河北。赵国也成为仅次于秦国的战国中后期第二强国。

总的来说。赵国的国都并不是从晋阳直接迁到邯郸。正确的顺序是从晋阳迁到中牟,再从中牟迁到邯郸。这两次迁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太原的地理位置当然也不差,但对于赵国君臣而言,迁都到邯郸显然更有发展空间。

另外,经常有人说赵国迁都邯郸是因为要躲避秦国的锋芒。但其实赵国迁都时,秦国并没有崛起。“避秦”这一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秦国在赵国两次迁都时,为什么都没有崛起?
另外,经常有人说赵国迁都邯郸是因为要躲避秦国的锋芒。但其实赵国迁都时,秦国并没有崛起。“避秦”这一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为何秦国每次国君更替都有一次血雨腥风;可是没有垮下去;直到秦二世?
没有了这些人物,秦国已经是外强中干了。而像秦始皇的那种行为肯定是天下人都唾弃的,所以看到秦国已经不行的人肯定起来夺权,一人起就有万人起。所以这样看来偌大的秦国的基干就毁在赵高,胡亥这种人,而名声就毁在秦始皇那无理的追求导致的后果上。秦国的灭亡这样看来也就理所当然了。22 赞 踩 评...

赵国在当时其实实力不弱,为什么还是会被秦国打败?
但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赵国的制度已经落后于秦国了。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一个强国,而赵国虽然是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过一次胡服骑射,虽然短暂的提高了赵军的军事战斗力量,但是并没有对于社会的其他方面进行改革,这是赵国难以打败秦国的原因。

赵国为什么回灭亡
赵国也曾有两次较大的改革。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之中, 最终取得了...

秦始皇在位时为什么没有起义
其次,那就是李斯极力提议的郡县制了。在秦朝以前的时代里,因为分封制的缘故,除去主王朝以外的各个诸侯国也有着能够发展自身势力的条件。正可谓“天高皇帝远”,没有先进信息传递能力的时代里,一个诸侯的崛起往往在发现时就已经晚了,这是导致动乱的一大主要因素。本身横扫六国后的秦朝统治并不稳定,...

位置、国力、决策者,为何赵国在与秦的对抗中一败涂地?
一.君王决策 在秦赵两国争斗中,赵孝成王远没有赵惠文王的远见卓识,贪恋土地,作战指挥十分冒进,根本无视秦国强盛而赵国势弱的战斗形势。1.一味地求胜,在廉颇固守不出的时候,非常生气 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交锋数次,赵军都失利了。秦强赵弱,赵军失利很正常,廉颇深知这一点。而赵军有一点...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积极变法,为何其他国家的变法都没有秦国的成功?
这也导致了东方六国以外宾为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有了强大的君主制就可以向前推进,这种改革很难触及老贵族的核心利益,需要妥协,改革基础薄弱,这也导致一旦君主去世,老贵族们将很快恢复元气.这也是魏国、赵国等国的变化,毕竟在君主死后,支持改革的老贵族来到了无底洞,最终彻底失败。由于秦国时期短,...

如果赵国能够抓住这两次机会,秦国真的统一不了华夏吗?
为什么说是赵国呢,其实不是因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抗衡秦国的是赵国,而是因为秦国统一之前的伟大君主中有两人都曾经在赵国做过人质,倘若赵国能够利用这两个人在赵国当人质的时机铲除掉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铲除掉,那么战国的历史必然会改写。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太子或者储君被其父王送到其余国家做人质,其实...

秦王被赵国戏耍了一番后,为何没有攻打赵国?
长期以来跟秦国接壤的是韩魏楚三国,因为魏国占据着河东,秦国不和赵国接壤,因为他恨赵国。到最后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就差赵国没有攻打下来,于是秦朝依然使用那个战略,当时,秦朝非常的强大,因为他当时攻打下来了许多朝代,并和他们联盟,可以想象他的实力是多么的强大,他之所以没有攻打赵国,是因为他出生...

赵国有四大名将,为何还会被秦所灭呢?
因为赵国的国君无能,不会任用人才,所以最后从导致赵国被秦国所灭。纵观战国历史,在战国后期的时候赵国有过四位名将,他们分别是:廉颇、李牧、赵奢以及乐毅。这四位名将都曾立下过赫赫战功,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够挽救赵国,下面我将一一分析他们四个人。1、廉颇 在决定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中,廉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