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活着还是死去

请问“是活着还是死去”的具体出处,写论文用,谢谢
论文脚注用,这样写好像不太合适吧

<哈姆雷特>里面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9
同意一楼的,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第2个回答  2009-06-20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在报仇与否中彷徨的哈姆雷特说的话。
第3个回答  2009-06-19
题记:
人生是一个承诺,对生命的承诺。在几十年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只有一个目标:生存。我们的每一次搏击都是为了生命而战。

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是他的少数几部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影片没有了老谋子惯用的华丽的色彩、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一部摄影机、一个导演,冷静而又饱含着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一个名叫福贵的普通中国汉子“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故事。而随着这个故事,被抛到我们面前的,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生,只为了活着本身
“人活着,只为了或者本身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这是余华本人对他的小说主题的阐释。而在电影中,张艺谋仍沿用了这一主题。
对于“活着本身”这个概念,我们把它外化为一种一无所有的状态,而这一无所有的第一步便是剥夺他所有的物质财富,于是便有了福贵由于赌博把徐家的全部家产输给了龙二这一个重要的情节点。正是这样的倾家荡产,伴随着妻女的离开和影片的第一个人物(福贵的父亲)的死,将福贵第一次置于这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影片中的两个镜头很好的表现了福贵在这种状态下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个是福贵知道自己已输光了全部家产后,又眼睁睁看着家珍带着凤霞离开,他只身站在画面的前景中,绝望的哭号着:“没有了,没有了……”。另一个是在镇上的长老来清点家产的时候,福贵一句话也不说,只用两只没有焦点的的眼睛茫然的看着,甚至是父亲气绝之时,福贵也只是站在后景中茫然的看着前景中乱作一团的人群。此时的福贵,仿佛这世上的一切都已与他无关,他亦与这世上的一切无关。他所有的只是一具沉重的肉身。
在这样的状态下,若不选择改变便只能选择死亡。福贵选择了前者。当福贵用草帽遮住脸,低着头拉着板车,默默地从喧闹的街道上走过时,他告别的不仅仅是徐家的百年老宅,更是曾经那纸醉金迷的生活,从这一刻起,他才开始真正的活着。只是这样活着,辛苦的活着,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是一再地重复着:“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也许会有人说他没有志气,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可是,福贵的生存状态却正是一个生活在那个混乱年代的大多数底层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谁是执政党有什么关系,谁被打倒了谁受拥戴于他们又有何妨?他们所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否好好的活着。这并不妨碍他们做一个好人,他们依然是善良的,只是学会了在一种不危及自身性命的前提下表现这种善良罢了。而财富和名利却是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了。
关于“活着本身”的说法正照应了泰戈尔的那一句:“我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奇迹,这就是人生。”

死,是结束亦是开始
仅仅让一个人财富上贫乏还不够,还要让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影片分别以四十、五十、六十年代和以后作为叙事背景在前三段中都有人物死去。作者和导演要让主人公在死亡中成长,而正是面对死亡,活着才更显得如此珍贵。
龙二的死是富贵人生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院房如果不输给龙二,那五枪打的就是我!”他的死点醒了福贵,让福贵更加体会到“活着本身”的重要性。让他更加重视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努力的生活。
福贵儿、女的死既是偶然,又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他们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荒唐。可悲的是,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的人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们的死是他们生命的结束,却是活着的人们对于人生,对于时代的反思的开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余华在小说里给了福贵一个更加残忍的结局——他身边的亲人一一全部离他而去。死亡在小说中更具戏剧性也更具杀伤力。而张艺谋的电影给了主人公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他的的余生有妻子、外孙和女婿陪伴他度过。这样的结局留给观众们更多的希望,使他们在反思之后仍能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努力走完以后的人生。所以我认为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期望,改编后的电影略胜小说一筹。

好日子
“好日子”,是福贵在影片中一再提到的一个词。而他对于好日子的理解便是“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的一套理论。这样的在我们看来愚昧到让人发笑的东西,对于福贵以及千千万万像福贵一样的人来说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全部理由。影片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纯善良的普通中国老百姓,他就那样真实的存在着,不仅在电影中,也在现实生活里。无论这个社会抛给他们的是怎样的难题,他们都必须抱着这种对“好日子”的憧憬坚强地活下去。
影片中一再出现用景深镜头拍摄的同一条街道,这条街道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无数个“福贵”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的人生故事。而导演对电影的节奏的把握也恰到好处的好体现了这种人生规律——总是一场喜,一场悲。可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悲悲喜喜,喜喜悲悲,总要相信好日子在前头。

法国电影《鸟的迁徙》,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旁白:“候鸟是一个承诺,对回归的承诺,在数千公里的危险旅途中,只有一个目的:生存。迁徙是为了生命而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一只候鸟,不管人生道路上要经历多少的艰难险阻,不管身边有多少同伴未能走完这段旅途,我们都要坚持下去,抱着对“好日子”的憧憬坚持下去,只为了生命的承诺。

是活着还是顺利地死去
是活着。到了寿终时自然消失、是人之一生、顺利度过最美好的时光、而不是”还是顺利地死去”。应该活着、是顺利地度过、最好的人之大好光荫、然后消失。

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肯定是活着好。有句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无论人生有多不如意,有生命就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假如命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一切。活着可以感受到爱与被爱。家庭的爱,朋友的爱,情人的爱…爱自己,爱亲人…要活着才能去感受得到爱与被爱。有了爱的力量,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无论多大的...

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当然是活着好。以前我也常问自己,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结果总是不如死了好。至少不累。可是那天下班的时候穿过马路,眼看着一辆跟公交抢道的出租车以迅猛的速度向我冲来的时候,我除了告诉自己不能动,往前是死往后也是死,全是车,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所谓的“玩儿命”!就是眼看着...

人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活着好,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可以吃东西,可以睡觉……这些都很好啊。虽然偶尔有不高兴的事但是总是会过去的,一旦过去了又可以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但是,死了,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如果死了是一种解脱,但是真正死了的人是感受不到解脱的快感的。从另外的角度讲,死了,那些在意你的人会伤心,...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死,很容易;活着不容易。怎么活好不容易,如何安心地死很难。

应该活着还是死去?
这算什么问题,好好的生命为什么不珍惜,当然得活着了!!!

谁能提供下莎士比亚经典独白的英文版:‘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 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 去睡,也许会做梦! 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 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

是活着还是死去
<哈姆雷特>里面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活着”和“死去”有什么区别?
活着是可以感受阳光的温度,月光的凄美;现在外面正下着雪,相像之后要不要去堆雪人,同时感叹家里有暖气真好;死了也许我的骨灰会被撒到海里,被小鱼吃掉,然后能量转换我可能变成鱼卵,然后变成一只小鱼;怎么说呢,生之后就是死,这是形态的转换,无可避免;活着的时候也从年少到年老,是形态的转换...

泰戈尔短篇小说《人是活着,还是死了》的内容
一个人也没有了;所有的人都一一死去。至于说到她自己的丈夫家嘛,也没有什么人了。她 既没有丈夫,又没有儿子。她的一个侄子,就是沙罗达松科尔的幼子,成了这位寡妇的掌上 明珠。他母亲生下他后,就长期身患重病,所以这个孩子就由这位寡妇婶母迦冬比妮来抚 养。抚养别人的孩子,她似乎格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