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一 陶渊明

赏析 注释全都有,是其一!!~~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0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88176.html
  下面的有二十首诗
  http://hi.baidu.com/z592259230/blog/item/7c5935ee36d872212df534ba.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20
饮酒 其一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

饮酒二十首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说明〕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王瑶先生之说为较
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
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
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
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代表陶诗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
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C,忽焉
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
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13)。
〔注释〕
(1)兼:加之,并且。比:近来。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独尽:独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辄:就,总是。
(5)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书:抄写。
(7)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
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
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10)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
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12)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
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
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
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
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
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
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
日夕畅饮消百忧。
第3个回答  2009-07-10
陶渊明《饮酒》原文与译文

原文
饮酒①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④,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 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 也无待言说。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第4个回答  2009-07-10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译文]

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衰败繁荣无定数,交相更替变不休。
邵平晚岁穷种瓜,哪似当年东陵侯!
暑往寒来有代谢,人生与此正相符。
通达之士悟其理,隐遁山林逍遥游。
快快来他一杯酒,日夕畅饮消百忧。

饮酒·其一原文、作者
饮酒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樽 一作:一觞)译文及注释 译文衰落与荣盛没有定准,双方不断变更,相互转化。邵平晚年因为贫穷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哪里还有当年东陵侯胡样子...

陶渊明《饮酒》 全诗
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白话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古诗《饮酒》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如下: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

饮酒其一,陶渊明,赏析&译文~~~
【译文】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之鸟,日暮还在徘徊独自飞翔。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赏析】 “衰荣无定在”为原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 作者:陶渊明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

陶渊明《饮酒》其中一首的译文!
饮酒 其一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注释 饮酒二十首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

陶渊明的<饮酒>其一是什么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是古文的,呵呵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其一)》原文与赏析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

陶渊明《饮酒》全文?
《饮酒》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一。以下是《饮酒》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全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喧哗...

饮酒古诗陶渊明其一
饮酒其一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饮酒古诗陶渊明其一,欢迎阅读。其一(8)原文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达人解其会,逝将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