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4
最根本的一点,那个时候的中国没有现代军事体制.

详细来说.在政府决策上,存在两个巨大的制肘问题.

第一是中国的满汉官僚隔阂.如果没有恭亲王,醇贤亲王这些满人重臣的支持.北洋水师是否能拉起来都是问题.到最后海军大臣还得是奕譞来做.这就说明满族统治阶级是不可能让汉人掌握强大军事力量的.在新军组建之前.汉族的清军几乎没有按时足额拿过军饷.并不是国家没有钱.而是朝廷利用军饷来控制军队只忠诚于朝廷而不是忠诚于汉族将领.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的老兵也会立即裁撤遣散.海军是需要持续稳定的大量资金投入的.这种需求朝廷不会满足.

第二是中国仍然要面对严峻的陆上威胁.这导致朝廷的政策经常在海上防御和陆上防御之间摇摆.结果是两边都亏欠.

以上两点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拥有一个坚决高效的军事指挥体系.自然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备的军事系统.没指挥没后勤就有几条船几杆枪.

再次,日本人不是傻子.他们是对甲午战争有十足的把握才向中国宣战的.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存在上述的问题.

他们的优势是:
1.有一个健全的后勤系统。连炮弹供给都成问题的北洋舰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海上作战的。(现在有些人说北洋水师可以进行后勤破交战。这简直是笑话。先不说北洋舰队的船只航速低的问题。破交战其实拼的是港口。中国能进行舰队维持的军港就那么几个。你跑一圈总得回来吧?大不了在你家门口等着你。德国当初潜艇破交战的时候也是把挪威法国占下来才开始的。否则波罗的海让英国人堵得死死的你就算出去了也回不来。)

2.北洋水师就是吨位多。但是船型分散机械老旧。而联合舰队有较新较先进的战舰。射速航速都都是联合舰队占优。正面作战他们握有主动权。定远和镇远虽然打不沉。但是主炮弹药数不多。没炮弹了也就没威胁了。

3.有比较强大的海军陆战队。一旦让他们上岸了,清朝的陆军更加没有威胁。

所以李鸿章是清朝重臣里比较明白的人。他清楚这场仗还没打就输了。所以制定了保主港口不让日本人登陆的计划。
第2个回答  2009-09-20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3个回答  2009-09-21
这个问题要想细细说能写一本书,简单说几点。
第一、日本是处心积虑地想侵略中国很久了,以中国为假想敌。中国在思想上没有想到倭寇敢向大清叫板。
第二、开战后,光绪帝意图以主战为手段,真正主管政局,妄图摆脱慈禧的阴影,但是光绪帝对政治军事一窍不通,只想打败日本,根本就是废物一个。
第三、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军事上、政治上是统一的,近代化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当时的能用的军队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八旗绿营早已腐败不堪,淮军各部也已经战斗力低下,当官的只知腐败贪污,毫无斗志。个别英勇的将军也因士兵战斗力低下、作战指挥方式落后、对现代战争极不了解等原因白白牺牲,当时应该说事李鸿章自己一个人在和日本作战,其他人都在看热闹,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此,你李合肥不是搞洋务吗,让你平时得瑟,现在你就自己靠着自己的洋枪快船和日本人打吧,死了活该。最后把李鸿章的老本拼光了,只能和日本议和,割地赔款。
第四、北洋水师的问题,说一句,即使海军赢了,也未必最后战争胜利。当时的海军发展迅速,北洋水师六年内不添一船一弹,火炮是老式的,发动机也使用寿命长,煤是次煤。怎么赢日本。
第4个回答  2009-09-20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甲午中日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2、清政府的绥靖政策,贻误了战机。3、闭关锁国政策。4、连年战争,国库空虚。5、清政府军不善海战,战力输给对方,连炮弹都不合规格,甚至无法爆炸。以上只是个人归纳,如果你是个学生,要标准答案还是要参考初高中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缺乏预见和准备不足。清朝未能预见到日本可能发起的侵略战争,因此准备不足。二、依赖外国调停。清朝过于依赖外国的调停,没有将自身的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三、迷信“武器决定论”。清朝过分强调武器装备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战术、训练和士兵素质的提高。四、放...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1. 日本皇室重视军事的发展,对中国一直怀有野心。2. 日本的工业要比中国发达(中国当时发达的是轻工业,重工业一直不怎么样) 。3. 当时在亚洲没有强大的国家制约日本,所以日本可以全力投入甲午海战 。4. 清政府将大部分资金由于皇室开支,对军事不够重视。5. 清政府对于甲午海战采取消极迎战的态度...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主要三点原因:原因一,缺乏预见: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 主观原因分析: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战前,清政府没有认真准备,而是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错过了战机,导致平壤和威海卫战役的惨败。2. 客观原因分析: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大。相比之下,清政府不仅在军事和经济上落后,而且在政治制度上也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单纯学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六、军队素质低下不...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战败原因是什么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