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建
序
经过一年的磨蹭,人文爱乐合唱团团史终于写出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计划写团史,但一旦到下手的时候,却总觉得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所以至到现在,才体会到仅凭一篇文章,是很难把所有问题说完的。短短五千字,只能是合唱团的流水帐,但我想还是应该先打一个框架的,留下具体问题以后再具体讨论。由于资料的原因,团史只写到了2004年的夏天,希望能有人能够接着补写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本文能够给合唱团的后辈一个台阶,来超越我们。
一、“人文”名称的由来
1999年,武汉大学经历了15年的建院潮流终于打到了最高潮。从1984年开始,经济与管理、图书情报率先成立了学院。按当时的制度,高校中成立学院必需得到教育部的审批,所以高校的二级单位就形成了院和系并存的局面。随后的十几年中,各个系都分别成为了院,文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历史文化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分别成立于1998年1月和1996年4月、哲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12月。到1999年的时候,仅有个别二级单位还称作系。
1999年4月,鉴于这些称为“院”的单位实际规模仍然比较小,对相关学科的分割比较大,学校决定大规模合并院系。按照研究的能力,把当时的学校分为了九个院。由于文史哲向来的学术关联,以及从93年起创办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的良好作用,人文科学学院因此诞生了。
1999年武汉大学的院系改革,实际上把院系的并列关系改变成了隶属关系,院完全作为了二级单位而存在。各个学院的学生人数,除了商学院以外,都在大致的规模上。由于学生活动都是由院来组织,这样的安排,实际上促使了文史哲各个专业的学生活动。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参与了建院后的第一次金秋艺术节,人文院合唱团就是在为那年金秋艺术节的准备过程中产生的。
二、院团时期的发展历程
1.从开办到成形(1999.10-2000.11)
1999年的金秋艺术节,是人文院合唱团第一件重大任务。这时的武汉大学的金秋艺术节,已经存在了12年了,但合唱水平并不是很高。各个合唱团的状况基本上都是为准备金秋艺术节而存在,在没有艺术节的下学期中,合唱团的管理基本上是瘫痪的。艺术节的参赛曲目还是比较简单的。人文院合唱团,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1999年,它的参赛曲目是《桑塔露齐亚》和《五月的鲜花》。由于缺乏核心领导,排练也受到了影响,最后的成绩在九个院中位列第六。下学期,合唱团并没有任何的排练表演。
2000年的金秋艺术节,变得更加热闹了。原因是2000年8月四校合并组成了新的武汉大学。学校虽然合并了,但二级单位并没有合并,所以学校的院和系,从1999年的9个猛增到35个。金秋艺术节,第一次需要分成初赛和决赛。各个学院面临各个院重新洗牌的压力。人文合唱团的实际负责人,已经变成了周锴。人文院合唱团为金秋准备了《半个月亮爬上来》和《打起手鼓唱起歌》,经过两轮比赛,得到了第八名的成绩。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原武汉大学的9个院合唱团,经过了13年比赛较量,整体实力远要高于其他三校的合唱水平的。这9个合唱团全部都拿到了决赛的15张门票的其中一张。
2.爱乐的形成(2001.3-2002.12)
经过两次金秋艺术节比赛,人文人不禁开始反思比赛的意义,艺术是否应该为比赛而存在?在2001年的上半年,人文院合唱团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合唱团下半年照常排练,并且把一学期的排练成果在5、6月份公开演出。在一个学期中,合唱团排练了 《摇篮曲》三首、《思故乡》、《故乡的亲人》、《送我一支玫瑰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并在樱顶大学生俱乐部公开演出。演出定名为“穆如清风”,基本上还是面对人文学院的观众,但也有部分合唱爱好者听了这场晚会。在当时,能在下学期还持续排练并能组织的专场实在是十分新鲜。今后人文爱乐合唱团的大发展,都受益于“穆如清风”所留下的良好传统。
2001年的金秋艺术节,各个院合唱团都拿出了相当的经历去准备。从排练的精密程度和所选歌曲的难度来看,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文院爱乐合唱团的参赛曲目是《美丽草原我的家》和《蓝色多瑙河》。经过三年的比赛,人文爱乐的实力得到充分地发展。2000级的同学积极负责了合唱团的各项具体事务。团刊《乘着歌声的翅膀》第二期得以付印、分发,加之合唱团老团员在迎新晚会上的出色表现,2001级许多优秀团员加入到了合唱团之中。在99、00、01三级同学的刻苦努力下,人文爱乐合唱团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进入了武汉大学合唱的第一集团。
人文爱乐合唱团的部分合唱团员,在2001年底参加了武汉大学2002年的元旦晚会。在2002年上半年,学校为合唱团开设了合唱课,依据合唱课的平台,合唱团员广泛排练了各种优秀合唱作品。《三十里铺》、《乌苏里船歌》、《茉莉花》、《阿拉木罕》、《甜蜜的家》、《红蜻蜓》舒伯特《小夜曲》、《红莓花儿开》等作品,都在学期末的“合唱经典欣赏”音乐会中得到了演出。
2002年的金秋艺术节,人文爱乐合唱团广泛招收了02级团员,加上指挥、朗诵、伴奏,人数达到了一百人。人文学院每年只有新生200多人,能有这么大的团员人数,简直是一个奇迹。合唱团选定的参赛曲目是《伴着哈巴涅拉的节奏》和《怒吼吧,黄河》。可以看出,这两首歌创造了一个新的难度。在这样一个百人大团中,01级的团员起到了中坚作用,最后取得了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与其他各个学院合唱团相比,人文爱乐合唱团的老团员比例是很高的。当然这样说明了合唱团的凝聚力是十分强的,但另一个方面使得许多新团员在一些基层位置得不到锻炼,02年金秋艺术节后,并没有出现02级同学迅速充实合唱团中层的现象。团员老龄化的问题成为了困扰合唱团以后两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3.“黄河大合唱”时期(2003年春)
2002年的金秋艺术节,让学校所有合唱圈的同仁都感到了人文合唱团的能力。同时,指挥周锴广泛的帮助了各个院的合唱团,使得15年来形成的各个院不相往来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观。由于商学院合唱团在金秋中选择了《黄水谣》,不由得使得大家想到了能否能由几个院一起演出《黄河大合唱》全曲。在法学院合唱团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法、商三院合唱团一起演出的思路逐渐明朗起来。2002年的最后一天,三院合唱团的负责人一起讨论了今后排练及演出的细节问题。极富创造力的“黄河大合唱”时期正式开始了。
当初的设想,演出的规模是200人,争取能够找到交响乐伴奏。在排练的同时,广泛做宣传,希望能够吸引对合唱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由于规模巨大,仅管理人员就达到了四十人。虽然十分臃肿,但现在看来,却使得三个院合唱团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合唱团的管理之中来。在共同排练的过程中,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为人文爱乐合唱团赢得了面向全校的视野。
三个学院向其他一些院发去了邀请,信息管理学院合唱团团长申毅、校合唱团团长周宇明已经其他总共有十三个院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在排练之中。由于《黄河大合唱》自身杰出的艺术价值,一时间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黄河热”。到4月底,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曲的识谱和初次的排练,并在4月20与交响乐团完成了第一次合练。
然而,一场让“黄河大合唱”组织者史料未及的灾难发生了。就在合唱团与交响乐团初次排练的当天,中央坦诚公布了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的流行情况,并宣布了一系列决定。顿时间,原本庞大的合唱人数成为了这次活动的致命伤,排练只能无限期延期,至到学期末,始终没有能够复排。
《黄河大合唱》的排练,虽然没有能够达到演出的最终目的,但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迅速团结了武大合唱圈的相关人员。人文爱乐合唱团全面赢得了各个团支持,作为爱乐精神最好的发扬者,人文爱乐合唱团成为了院际合唱活动的核心。
三、同一时期校合唱活动的发展
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是从1987年开始的,到2002年,总共举行了16届。在这16届之中,除了94年合唱比赛经济学院取得第一之外,15届的冠军都归属于生命科学学院合唱团。可以想见,在生科院内部,对合唱的关注程度。生科院历年出过不少优秀人才,在校合唱活动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说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有武汉大学合唱团存在,但当时的情况实在不好查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校合唱团对以后的合唱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2000年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又有重新组建校合唱团的想法。于是学校向各个学院发出通知,希望派优秀人才来面试,经过选拔,形成了男女两个合唱团的规模。任务是参加国家比赛,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轮。男生小合唱比较顺利,一直冲进了决赛。他们的比赛曲目是《沃尔塔瓦河》,演出十分好,但在知识问答过程中,却因为抽到一道很难的题目而得了低分,最后只拿到了三等奖。
比赛以后,校合唱团所受的关注并不是很高。一是面向各个院招新的渠道并不畅通,二是合唱团面临没有演出任务的尴尬境地。尽管如此,仍然吸引了不是优秀团员来到校合唱团之中。从另一个方面说,校合唱团也起到团结各个院团骨干的作用。校合唱团从2001年10月一直运作到了2002年底。
校合唱团自从创办起,就一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管理从各个院自愿来的同学。校合唱团与校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一起属于大学生艺术团。但另外三个团的团员大多数是艺术特长生,他们是有义务为艺术团服务的,唯独合唱团的团员大多数是普招的。短时间内团员可能因为一项重大比赛而放弃其他一些事情,但要让所有团员把合唱始终放在第一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和其他三个团相比,就显得比较懒散。学校的主管老师也看到了这样的问题,并希望合唱团能够整改,但确实缺少了有效措施。
2003年春,校合唱团大规模地缩小规模,借此希望能够提高艺术特长生的比例,并且改名为演唱团。排练效率得到了提高,但这么少的人数,的确把很多合唱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刚好此时“黄河大合唱”的排练,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黄河”夭折之后,一些合唱爱好者又曾自发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合唱团,但到下半年,也因为和校合唱团同样的原因,只能不了了之了。
四、后院团时期(2003.5-2004.3)
在大家积极排练“黄河”的时期,就有消息透露人文院可能分院。为了防止分院造成合唱团没有负责单位的麻烦,合唱团先一步宣布改革。改革后的合唱团,合唱团员首先应该对自身集体负责,然后兼顾院的利益。团员也变成了聘任制,团员所在的院并不局限在人文院内部。许多优秀人才因此进入了人文爱乐,但合唱团员大体上仍然是人文院的老团员。
人文学院在暑假宣布了解散,开学后,人文爱乐合唱团到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注册成为了校级社团,但在招新上仍然主要面对了原人文学院的文史哲艺三院一系的学生。对于其他院的同学,采取了以个人名义录取的办法。由于要举行校庆,2003年的金秋没有合唱比赛,人文、法、商和信管四院同学重新排练“黄河大合唱”,希望能够在校庆时期演出。同时人文爱乐合唱团还积极筹划了四周年团庆晚会。《memory》、《英雄凯旋》以及历年合唱团金秋艺术节的参赛曲目和人文爱乐合唱的保留曲目得到了重新排练。许多老团员都以最认真态度对待这样一场演出,使得排练的效率十分的高,演出的筹划也很详细,最后演出十分成功,大大增加大家的自信心。
然而,在人文爱乐的团庆成功举行的同时,四院同学认真准备的“黄河”的第二次排练却因为没有时间演出而得再次宣告失败。两次“黄河”的不成功,使得许多合唱爱好者受到了打击,尤其对于各个院03年的团长负责人,只能以“徒劳无功”收场。2004年就出现了01级老团员和03级新团员大量退团的现象。顿时间,合唱团所累积的梯队问题暴露出来。到2004年3月,合唱团排练只能有20人到场,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人文爱乐合唱团不得不进行再次改革。
五、彻底社团化(2004.3- )
2003年5月份的改革,是在人文院将要解体的情况下做出的。当时的形势不是很明显,人文爱乐合唱团是否要参加金秋艺术节不得而知。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变化,“人文”这个词的涵义变得十分清晰了,即“人文”代表爱乐精神,而不是具体任何实体。从名义上说,人文爱乐合唱团已经是武汉大学的社团,应该做到彻底地面向全校。根据估计,学校中有音乐基础的同学至少能在组织5个合唱团,人文爱乐的发展应该依靠这些同学。于是在3月底合唱团按照其他社团的办法,设点公开招新。结果吸引了一大批新的力量。
2004年合唱团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03级的同学联谊。这是人文爱乐合唱团第一次走出武大,也是合唱团第一次在正规音乐厅里演出。人文合唱团总共表演了5首歌曲,其中《沃尔塔瓦河》更是赢得了全场喝彩。紧接着2个星期,人文爱乐又加入了湖北省合唱协会,在协会中,武汉大学人文爱乐合唱团成为了继华师“Tiankong”合唱团后第二个学生合唱团。“Tiankong”合唱团早已名声在外,能和这样的合唱团建立广泛持久的联系对人文合唱团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人文爱乐能够得到湖北省一流音乐家的指导,更增加了团员的凝聚力。同时也对合唱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4月到5月的两个月间,合唱团采取快速识谱的训练法,大量排练了各种作品。《我的波尼》、《故乡的亲人》、《黄昏之歌》、《雪球花》、《金黄色的云朵》、《深深的海洋》、《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友谊地久天长》都在5月22号的“金黄色的云朵安睡了”专场音乐会上得到了演出。即将毕业的2000级老团员十分依依不舍观看了演出,有些人还差点留下了眼泪。
专场演出后,合唱团并没有停止排练。全团上下总结经验,为暑期集训和下学期招新做准备,同时找熊林欢、陆珏、申毅访谈并计划写团史。争取人文爱乐合唱团将会在下一年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后记
好的团体需要好的精神文化。人文爱乐合唱团打出“爱乐”的大旗,就是希望借每个人心中的爱乐之心来团结更多的同学。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从原来一个水平很弱的院团,直至发展成为武汉大学合唱的重要力量,尊重音乐、尊重同学成为了人文爱乐的法宝。在写团史的过程中,我并不去探讨具体某个人对合唱团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只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展示,探讨合唱团建设的基本规律。人文爱乐合唱已经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但面对的问题仍然是十分多的。团史可以给他们一个参照,可以从历史的回顾中找到合唱的一些原始意义,同样也可以依靠历史经验,来处理将来可能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974b3d90100039c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