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的官名是什么?

好像有好多个? 还有是不是同时有好几个宰相在朝廷存在?就像日本的首相 陆相 海相 外相 藏相
一般朝廷同时有几个宰相?授予官名又有什么规矩?
麻烦各位详细回答 谢谢
好像 李林甫 杨国忠都曾担任过 “执政事笔” 这个职位 请问这个职位也是宰相吗?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说:“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龟·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旧唐书·李靖传》载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中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为之感动,说:朕观古往今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纵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犹自强居职位。公能识大体,精神诚可嘉。于是,太宗除下优诏,令其在家调养外,又命其疾小愈,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预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 “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以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事。这个议事地点称为政事堂。《文献通考·职官四》说:“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其后,高宗时的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张说为中书令,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且列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后,“分曹以主众务。”至此,政事堂已从“议事”之所变成宰相的办事机关了。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长官兼职的(因三省长官尚有本省常务),他们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就回本省办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办公机关。玄宗开元以后,宰相数量少了,其职位更为尊崇,基本上是专职的(杨国忠虽身兼四十余职,但也以相职为主),于是就有必要设立一个固定的宰相办事机关,并列五房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军国大事经政事堂会议商定,奏请皇帝最后裁决;机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议论,他官不得预闻。在政事堂(或中书门下)议事的几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他们之所以能专权用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长期窃居了“执政事笔”的职位。安史之乱后,肃宗鉴于相权集中而造成个人专断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笔的制度,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轮流秉笔,其用意显然是在于防止宰相专权,但德宗以后,这个制度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皇帝(还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的态度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17
  宰相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国家最高领导层。而各朝各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数量不等,名称也不一。
  唐朝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尚书令(后改为尚书仆射,尚书省长官),及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唐高宗以后,尚书仆射地位下降,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其他参议朝政的百官,如果也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第2个回答  2006-08-20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结果```谢谢

第3个回答  2006-08-20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4个回答  2006-08-24
唐朝实行三省制,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主决策,首脑称中书令,门下省主审议,首脑称侍中,尚书省主执行,首脑称尚书令。
中书令和侍中可成宰相,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所以自他以后尚书省没有尚书令,只有左右仆射(相当于副尚书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中书省和门下省经常进行联席会议(所谓政事堂)。如果仆射得到了参加此联席会议的资格,所谓“知政事”者,变可以称做宰相了。如果没有此资格,那么便不能叫宰相。
“执政事笔”是指在联席会议上宰相轮流秉笔制度。有执政事笔资格的肯定是宰相。

唐代宰相的官名是什么?
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旧唐书·李靖传》载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中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为之感动,说:朕观古往今...

唐朝宰相是什么官
3. 唐代的宰相职位通常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尚书令(后期改称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以及参与决策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官员担任。4. 自唐高宗起,尚书仆射的实际权力降低,只有同时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者,才被认为是宰相。5. 此外,一...

唐朝各个官职名,比如刺史、县令什么的,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
唐朝中央宰相名称: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参知政事(二品)等都是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常委、委员.尚书(三品)、侍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郎中(五品)、员外郎(六品),相当于中央部委的厅局级、副厅局级公务员.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四品),相当于纪委书记、委...

在唐朝,宰相到底为几品官吏?
唐的宰相最高是三品。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

唐朝宰相是什么制度
在唐朝,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宰相,可以看其官名中是否包含“同中书门下”字样。六部尚书的官名从玄宗开始通常加上“同中书门下”几个字,因此六部尚书也可被视为宰相。从玄宗朝开始,六部尚书成为官员迁转之资,实权掌握在六部侍郎手中。唐朝宰相班子的核心组成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六部尚书。通常情况下,...

唐朝宰相为什么才三品
因为唐“宰相”不是三品,而是因属于“三司”或有封爵,最高可到从一品。唐代“宰相”并不固定一人,也没有“宰相”正式官名。以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主要部门首长,共同为“宰相”,实质上就是一个集体宰相。所以,唐朝宰相才三品。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

唐朝为什么宰相三品官权利比较大?
唐“宰相”不是三品,而是因属于“三司”或有封爵,最高可到从一品。唐代“宰相”并不固定一人,也没有“宰相”正式官名。以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主要部门首长,共同为“宰相”,实质上就是一个集体宰相。三省首长,中书省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尚书省为尚书令(因太宗李世民曾经...

丞相下面是什么官。再下面又是什么官,我需要具体的官职等级表...
丞相即宰相,下面的官职由高到底分别是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一、御史,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

宰相一般是几品
隋唐: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般称宰相,尚书令正二品,一般不置,分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令正二品,门下侍中正二品。五代时期: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

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两者的区分,丞相多为正式官名,宰相多为俗称泛指。唐朝没有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职,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称呼,是指对三省长官以及后来众多带“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称。 相的渊源 无论宰相还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相”字。 相,有“相助”和“辅助”之意思,比如伊尹相汤、管仲相桓公,在古代中国的官僚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