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都很坏

如题所述

随便翻开一下中国历史,坏皇帝特别多,好皇帝几乎掰手指就能数出来,无非唐太宗、康熙几个,而且个个还有不小的污点,但是,坏皇帝或者说除了好事什么事情都干的皇帝太多了,从秦朝的二世到嘉靖、万历、咸丰、同治……,占了一大半。其实很奇怪的,中国古代皇帝接受的都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又是宣扬“人之初,性本善”的,按理皇帝的孩子接受的都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教育,怎么尽是教育出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坏胚子呢?
我的猜想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前,首先是和太监接触得多,而一旦接触教育的时候,老师们一定首先要向他们宣讲历史上太监怎么怎么坏,讲很多历史上太监干政祸害国家的事情,意思是要小太子从小学会远离太监,可是当时小太子还没有经历残酷的宫廷斗争,人身上的天良还是有的,可是他亲眼看到宫廷里的太监其实99%是纯粹被人奴役的牲畜,真正能够祸害别人的只是那么几个,因此,当老师拼命向太子宣传历史上的太监多么坏时,我猜想小太子这时就怀疑老师在胡说八道,在一开始读书就因为自己的一点天良而对老师不满——这就种下了叛逆的第一棵种子。
其次,小太子读的书无非都是宣扬皇帝怎么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在皇帝之下,可是小太子也清楚地记得,他一开始读书,就要对着孔子下跪,而朝廷每年都要举行祭奠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仪式,连太子的父皇也要对孔子下拜。这时的太子脑子里还是没有什么权威可怕的,我猜想太子又开始怀疑老师了——你才说皇帝都是高高在上,我怎么看见我和父皇从小就要拜你们那位老师的祖师爷呢?而且每年都要拜——我猜想太子这时已经开始反感老师了,或者认为老师纯粹是在捧皇帝做傀儡,其实是在把皇帝当猴耍。
等太子长大一点,就开始目睹父皇和朝廷群臣为国事辩论了,这时老师们就大量向太子宣传历史上有多少忠臣,他们都是怎样忧国忧民,敢于当面争论的都是忠心耿耿的。可是太子听到朝廷群臣总是喜欢引用儒家学说里的理论,来讲述天下应该怎么怎么治,而孔子那套东西里也动不动要求皇帝应该怎么怎么做,而且朝廷群臣经常按照老师的不同而分派别,往往老师牌子更响的一派就能把他的父皇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按照他们的观点去做。更有甚者,失势的一派文臣动不动搬出孔子那套理论当场大骂“昏君”,他的父皇几乎下不了台。这时太子已经有家庭利益观念,对老师那套东西的反感就进一步加深了,表面上说皇帝说什么都是对,其实还不是被你们这些进士牵着鼻子转?
再等太子长大一点,开始走出宫廷,去体验社会。出于游山玩水的目的,去各种寺院一定不少,听到和尚们说那些大慈大悲的话,因为初步接触到社会的互相倾轧,太子这时对和尚那套大慈大悲的东西心里是有一定共鸣的,可是这时老师又出来了,说应该远离和尚,万一将来宗教干政后果严重,我猜想太子心里就这么想:难道朝廷就应该只被你们知识分子摆弄啊?老师您的算盘真美啊。
等太子接触民间时,他就忽然看见,原来那些在朝廷自称忠臣、忧国忧民的人,其实他们在民间是不折不扣的土霸王,他们在朝廷呼吁朝廷应该减轻老百姓负担,可是他们自己都是大地主,他们在对佃农收租时一点没有客气,一点不比朝廷仁慈,而且朝廷所减免的赋税居然大部分被这些忠臣自己的家族捞到了,因为减免之前佃户根本交不起这些忠臣家族的租。这些忠臣在朝廷要求皇帝不要沉湎女色,可是他们自己家里还不是一样养了一大堆小老婆?
这时我猜想太子打心眼里就怀疑老师到底是不是社会上那些地主集团的托,进一步他就怀疑朝廷那些所谓“忠臣”骨子里是什么算盘,他开始怀疑大部分读书人究竟是不是好人,因为太子从小到大,他看到的太监尽管被老师骂得猪狗不如,但是他亲眼看到其中99%是无辜的;他亲眼看到的那些和尚尽管被老师教导说都是“邪教”,可是他亲眼看到大部分和尚还是只能劝解打架,没见几个和尚干坏事。恰恰老师所谆谆教诲的都是“忠臣”的知识分子,尽管满嘴“仁义道德”,可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杀家劫舍、淫人妻女的事情一件也没少。
当然,太子的老师目睹着太子居然越来越反感自己以及天下的读书人,也明白太子是因为看到社会现实才有这样的思想转变,这时心里也后悔不该让太子走出宫廷,甚至佩服历史上那些“奸臣”利用花言巧语把皇帝困在宫廷是正确的,但是这时后悔已经晚了,于是老师就拼命向太子宣传不要只看到坏的知识分子,还要看到历史上那些难以找到缺点的知识分子、“忠臣”,例如屈原啊、杜甫啊,向太子介绍说:“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文人,你不能认为文人是坏的啊”,可是见过世面的太子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太监里几个是坏的?怎么您一直告诉我说太监多么多么坏?和尚里几个是害人的?怎么您一直提醒我要远离和尚?您说真正的文人怎样怎样,那真正的太监里还有郑和这样的好人呢,哪门宗教里没有几个大慈大悲的菩萨,是不是真正的教徒都是救世主呢?我是不是应该请他们进朝廷呢?”。这时老师仰天长叹:“唉,我今天明白了,坏皇帝都是专制体制炼成的,是专制可恨啊”,太子也回答说:“按照老师您说真正的文人是好人的观点,历史上的好皇帝也有几个啊,我能不能说真正的皇帝都是好的呢,您怎么能说这是专制体制的错呢?”
当太子老师教导太子“真正的文人是好人”时,又一个坏皇帝已经炼成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6
好皇帝不是很多,坏皇帝也不多,大多是不好不坏。坏皇帝大多在南北朝,五胡乱华那个时代。你说大多坏只是人家管理能力不高罢了并不坏。

怪哉!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都很坏
我的猜想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孩子在接受教育前,首先是和太监接触得多,而一旦接触教育的时候,老师们一定首先要向他们宣讲历史上太监怎么怎么坏,讲很多历史上太监干政祸害国家的事情,意思是要小太子从小学会远离太监,可是当时小太子还没有经历残酷的宫廷斗争,人身上的天良还是有的,可是他亲眼看到宫廷里的...

“怪哉”是什么意思?
而且,这也是一条非常“合理”的虫子:全身通红,显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杀(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观,可以听(看来听来的都是暴行);有口有牙,然后可以叹,可以言(除“怪哉”外无话可说,可知怨之深),可以饮。《东方朔别传》一书却将“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精简为“头目口齿悉具”,虽多了个“...

什么是怪哉
怪哉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昆虫名。这一传说见梁 殷芸《小说》卷二。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概述图出自撒旦君的《朝拾鬼录》)原文编辑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博客
(语文新课标语) 泰州市的中考试题中节选了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选文第一段说“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而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 谈谈对作者后一句话的看法。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也有可能把考生导入误区。有...

“怪哉”是什么虫
“怪哉”是古人杜撰出来的一种虫子。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东方朔说:传说有一种虫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气所化。这种解释在科学上无法证实,不足为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怪哉”这个感叹词,词典对此的释义是“奇怪的意思”。

鲁迅的小故事
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道: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后又自言自语:一定用金扁担的!其二:有个农妇很想吃柿饼想,于是她就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下令:快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对幽默和笑话理论还有独到的看法。他在1934年4月1日给陶亢德信中说:“中国之所谓幽默,往往尚不脱《...

越巫文言文阅读答案
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

东方朔和鲁迅有什么关系
二、不同点或区别点:东方朔是古代汉朝人,鲁迅是近代民国人;东方朔是复姓,鲁迅是单姓周;东方朔是真名,鲁迅是笔名;东方朔皇帝喜欢,鲁迅皇帝不喜欢;东方朔无怨无悔有恨,鲁迅有怨有悔无爱。当然还有很多,只是鄙人见识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怪哉”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

帝王为喜欢把权利交给舅舅,为什么要把叔叔排除在外?
从这个角度来讲,皇叔和国舅都是有可能危及皇帝王位的人,都是帝王防控对象。皇叔具有帝王血统,篡位显得名正言顺 ,更容易遭到帝王猜忌 作为皇帝的叔叔,先帝的弟弟,太上皇的儿子,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更容易滋生觊觎皇位的野心 ,历朝历代都不乏先例 。明朝朱棣和朱允炆 ,朱高煦和朱瞻基等,...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若说美女蛇故事有消极成份,则“怪哉”还有因果报应呢,鲁迅却辑入了《古小说钩沉》。是的,《古小说钩沉》是辑录小说研究史料的书,并非儿童读物,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对象要比《古小说钩沉》宽得多。但是鲁迅已经说了:“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二十四孝图》),我们可以仿此而说:鲁迅那时有什么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