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影评鉴赏,字数1000左右

谁能给我找下啊,我有用,就在这周6.7,朋友们,谢了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内容摘要】《阿Q正传》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既有直接描述的对话,也有人物自语自唱和独白;既注重幻想、梦境的心理描绘,也注重运用联想回忆。其描写心理活动的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截取文中七、八两章“革命”和“不准革命”,来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心理描写来刻划阿Q这一性格特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鉴赏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动,从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

一、运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刻划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作者为了反映阿Q对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对革命党的无知的盲从性,在“革命”一章中,对阿Q的心理描写有这样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这段心理描述,写阿Q先认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恶”,后来革命使“举人老爷”怕而“神往”,“鸟男女”慌张而“快意”。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不理解而盲从得意。

在“不准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前后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写。在“投降”之前,阿Q心里“不平”“感着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着”是“要和革命党去结识”,“和假洋鬼子商量”。这不仅写出了阿Q对革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对革命的无知性和盲从性。在“不准革命”之后,阿Q的心里就从“忧愁”“无聊”以至“渐渐的高兴起来”。作者对阿Q的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细致、深刻,不仅揭示了阿Q被抛弃、被打击后的颓唐,也表现了阿Q缺乏对革命和革命党最起码的认识,反映了阿Q糊涂、落后和健忘的“精神胜利法”。

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语句,不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刻划人物性格

自语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独自的说话和吟唱。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

悔不改,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

通过文中的对话,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阿Q和赵秀才父子的对话,反映了他对革命的认识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静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对话,他语言的含胡、情态的诧异和错愕,反映了他内心的糊涂和无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时的对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反映了他内心的自轻和懦弱;阿Q和小D的对话,虽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软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对革命的糊涂思想。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23 回复此发言

--------------------------------------------------------------------------------

2 阿Q正传 影评

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性格,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鲁迅在这两章中运用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刻划人物性格,简练、深刻而又有侧重,是我们阅读时不可不注意的。

三、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物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阿Q的“革命畅想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他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造反”认识上,形式也仅仅只是“结伙”打劫。他设想的革命党的衣饰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识的落后、对革命理解的荒谬与无知。二、他认为革命就是报复欺负过他的人,他设想杀人也就不分青红皂白,而把同样受压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确革命的对象。三、他把革命当作占有金钱的手段,心目中只有“东西”——钱和物,抢财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动手”。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对女人的态度——找女人。他在对女人的选择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风不正,有的嫌眼上长疤,有的又可惜脚太大,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后的心理状态,也充分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这些都是通过阿Q如梦般的幻觉描绘表达出来的。在这幻觉中,阿Q的得意之态,贪婪之心,敌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使我们对阿Q的形象“精神胜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

四、描写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来刻划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击和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对他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他躺了好一会儿,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这段话,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阿Q的回忆,即刚才赵家遭抢劫的情形,然后是对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后半部是阿Q的愤愤地自白,表达了他不满、痛恨、诅咒的心情。在这回忆和独白的表露中,说明阿Q行为和思想上虽遭到打击而精神上却又是胜利的。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划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以上是对《阿Q正传》阿Q心理活动展示的几个方面的赏析。在这两章中,作者通过回忆、幻想、独白、对话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刻划人物形象的目的。读来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个性,也可以使你体察到文章刻划人物多姿多彩。当你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物却不知不觉地活了起来,走了出来,并且向你畅开了心扉。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2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阿Q正传 影评
我认为《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种类虽多,荦荦大端,则有下列数种:

一、卑怯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精神胜利法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声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 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3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阿Q正传 影评
鲁迅与<<阿Q正传>>
语言:
鲁迅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词汇使用上可谓是非常之细腻。通过恰到好处的用词, 他近乎完美地刻画了包括阿Q在内的一批人物。人物的刻画主要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如Section 3, line 4), 尤其是<<阿Q正传>>主人公阿Q的所有心理活动都得到了鲁迅细致的描述与剖析, 这为打动读者与表达作者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阿Q正传>>在语言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声音的描述,如自言自语(section 2, page 2, line5),这让人物更具生命力与真实性。对于小说主人公阿Q,鲁迅并非仅停留在其内心活动的描写上, 而是通过这些关于阿Q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其人呼之欲出,宛如真实的人。这些描写的最大目的就是体现阿Q此人的真实性格,让读者虽未见其人,却又能对之有一番较深的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并非鲁迅自创,而是主要来源于他对西方及日本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

由于这部作品写于白话文推广的早期,所以在写作手法上显现出了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性;但同时,鲁迅对日本及东欧文学的了解也使这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章回小说的影响,这点可以明显地由每章的结尾而见,并没有钓读者胃口的痕迹。

形式:
<<阿Q正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体的作品。虽然全篇小说在语言上倾向创新,并主要使用西方的写作手法,但由于鲁迅受过典型的中式传统教育,在小说形式上他还是受到了古典史传模式和文言文的影响。较为明显的是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阿Q的姓名、籍贯、身世等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时间的处理上鲁迅选择了较常见的 “直叙法” ,而没有选择其他较复杂的叙述方式。,同时,作者采用了 “全知观点”叙述法,一方面给读者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视点,另一方面也让作者更方便地发议论并加入自己的想法,文中不乏鲁迅的己见。

结构:

这篇小说不仅仅局限于描述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时段,而是几乎对阿Q的一生进行了记录。文章以阿Q为主线,并以生活在他身边的其他人物来烘托出阿Q的各种性格及人格特质。通过对几个重点事件与阿Q一般生活的描写, 作者成功地让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想象中。

思想:
文章主人公阿Q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形态来看,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真实人物—中国人。文章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在为中国人指出这些缺点时,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读者对中国人加以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Q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与人性的丑恶,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读者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解他的想法。

读后感:
的确,在阅读鲁迅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本人也对之产生强烈的反感。我认为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过于悲观,尤其是他对革命的看法明显带有一种轻蔑,对社会变革并没有信心,令我略感到失望。另者,鲁迅在小说中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任何补救措施的看法,从而使文章缺乏了一定的说服力。

我虽然能够同意鲁迅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指摘,但作为一名读者,我却未能从文中找出他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而只能猜测。譬如他认为中国人有某某缺点,但当提到革命时,他却也表达了不满,如认为革命只是一场风波,造成更多的麻烦。这让我感到鲁迅不过是一位爱发牢骚的文人而已,等真正谈到较为具体的事时,又改变了观点,让人捉摸不定。

从这篇小说可见鲁迅是爱国的,但同时也是冷酷的。他与中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并不是完完全全地从一名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来写这部小说的。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4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阿Q正传 影评
<阿Q正传>观后感
阿Q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大时代下的传奇人物。
一个名字、身家不详,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阿Q生活在清末民初,那个世局纷乱、人心不稳的大中国时代下,他属于贫贱卑微的阶级,长期处于地主压榨,被人轻视污蔑的环境中,他居无定所,飘零无依,虽然外在饥寒交迫、捉襟困窘,但却拥有比一般人更坚毅、更刚强的心性,说是「坚毅」、「刚强」,但却也是通篇小说里最吊诡、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吧?
他那颗固执的心,拥有世间里最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坚持着他独到的生活见解,慷慨坦然的生活着,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惧,外在世俗的唾弃、贬抑,亦不使他有丝毫的退却及羞愧,他昂然挺立的生活着,他经营着他独树一格的处世典范。尽管这一切在别人眼中,他无疑是藉由夸大自己在麻痹自己、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他,阿Q依旧活得坦坦荡荡、无入而不自得。
阿Q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他的”精神胜利法”,这恐怕是近年中国思想史上,独擅胜场、所向披靡的伟大创举。阿Q和人打架,打败了以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这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后来每每说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后每逢揪住阿Q辫子的时候,就对阿Q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说:人打畜牲!”阿Q回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好一个「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这可不是一个世间少闻的豁达大量,宽大为怀的人生器度?人生在世能得到几回「第一个」头衔?「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的的确确是足以让阿Q喜不自胜好上一阵子了!
再者「自负」心态,亦是阿Q另外一项傲人的心性。阿Q既然少有当上「第一个」头衔的机会,自然就无心勉强追求,但另外一方面,却仍无法忍受自己成为自己眼中「看不上眼」的小人物中的手中败将,因此他生平的两件屈辱因此而生。越是瞧不起,阿Q硬是想证明自己的优越,面对王胡、假洋鬼子,阿Q很尽职的表现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占点上风,努力的要将对方身上「深恶而痛绝之」的部分消灭,但终究他过份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两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临,不过,阿Q也不是省油的灯,这小小挫折岂就能将他打倒击垮?很快的,阿Q找到了让自己重振雄风的对象,他找上了那个平时他一见到一定要「唾骂」,产生「敌忾」的静修庵尼姑。重整旗鼓,再度做好心里建设的阿Q,也果真洗雪前耻,好好的戏弄了尼姑一番,对「晦气都报了雠,而且奇怪,又彷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自负的阿Q,满心欢喜的离开,「哈哈哈!」的笑声,里头夹杂的满是阿Q掩不住的得意快活。
阿Q的一生,穷途潦倒时,曾经被弃之如敝屣、视之如粪土;意气风发时,也曾经备受礼遇、尊荣,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一如他的个性一般:胆大妄为而卑怯懦弱,投机取巧又痴呆胡涂,阿Q果果真真是个「人物」,是个「典型在夙昔」的人物!
无奈这个典型,令人不胜欷嘘!
尽管在鲁迅笔下的阿Q是虚构人物,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识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也像是你,是彼此身边从不曾缺席的角色。当自己扮演阿Q时,我们浑然不自知,演得畅意快活;当别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时,我们又幡然醒悟,无情的施以讪笑,甚或大加挞伐。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过去中国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可说是中国近代史道地的血泪见证,但时过境迁,岁月流转,阿Q精神依旧不死,此时此刻的中国,彼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47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 1:阿Q正传 影评
表达了辛亥革命的不侧底性。

为什么在全世界广泛拥有读者呢?

中美洲危地马拉的一位作家这样说∶“阿Q主义,或者精神胜利法,在展开对抗压迫的斗争时,只会妨碍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状况。因此,现在就必须抛弃它。”

多数人得过且过,不面对现实,那就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改变现实。

鲁迅先生用阿Q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超越国境,启示全世界民众。

“要改变社会,首先改变自己!自己坚强起来!聪明起来!”这不就是从《阿Q正传》中读取的普遍性、世界性吗?

作者: 砂噬修罗 2006-5-5 19:48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 1:阿Q正传 影评
<<阿Q正传>>中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这种处境,怎么办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现代人懂得如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种。我们当然不可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与正常的心理安慰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面对的生活内容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例如阿Q在被打时,本应该反抗,而不说一句“儿子打老子”便完事。在对待这类事时,如果无原则的退让,无原则的自宽自解,那便是真正的精神胜利法。生活中还有些事情本不需要过多的计较,如果我们也去计较,并以不如别人为耻,同时用某种方式来自譬自解,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悦,则也可称为精神胜利法。比如我们天生丑陋,我们只能承认,不必以为羞耻,更不必用“儿子才会长得漂亮”来安慰自己。不是任何事我们都要比别人强,有些事不如他人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我们以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则我们就会远离某些阿Q气。
  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否则,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某种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只会作虚无的宽解而不能够有切实的行动,那就不免带有几分阿Q味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