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08-25
(一)
欧・亨利小说的赏鉴
在有些读者眼中欧・亨利小说最为人熟知与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其实这种看法太过局限或是缺乏文学的赏鉴能力.这种看法无疑是否定了欧・亨利小说的诸多文学价值与欣赏性,也是对作者的片面评价.如若细读欧・亨利小说的读者,定会找到在其它众多短篇小说中难以寻觅的闪光点及作者独特的风格和迷人之处.
欧・亨利是一个极其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却富有哲理的典型性戏剧场面的作者.在《心理分析与摩天大楼》中,女主角戴西受到两人爱慕,一次她与哲人达布斯特一起上了摩天大楼的屋顶观景,哲人在屋顶上与她谈了很多百科全书上看得的知识,诸如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星体间的规律运动等等 这些知识在读者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可戴西竟认为这是骇人听闻,是哲人臆造的骗局,最终戴西选择了一无是处的小商贩,作者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鞭挞了时人的愚昧无知.
像这种典型性戏剧场面的作品,在欧・亨利小说中屡见不鲜.在《看病》中,"我"患上了心烦意躁的神经衰弱症,可是由于城中医生的过度治疗方式,诸如将"我"带到了疯人院疗养;让"我"作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协调性动作训练或是让"我"按特殊的食谱饮食,经过这番折腾,患者常常举棋不定,病情不断"恶化",后来在村医塔特姆那得知有种奇花异草可治愈这种顽症,但该草难以寻觅,于是塔特姆带"我"入山寻草一个月,村里的人说"我"病情好转,后来才明白村医所说的奇草并不存在,只是想让"我"爬山赏景,融入自然,身心方能得以松弛.作品的字里行间皆凸显出他那夸张与幽默的才智,并孕育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我们品味这类作品不能单从猎奇的角度来赏析,而应从欧・亨利的眼光来审视生活,判辨是非,这样的解读方能入木三分,把握小说的精髓及历史价值.
作者惯用英语中的双关语,讹音与谐音,使之旧典新意,妙趣横生,富有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真朋友蒂勒默克斯》中,"……还是让我把我的奥妙传给你……你要巧妙地抓住她的一只手,紧握着不放,她就归了你……"里"一只手紧握着不放",此处原文是双关语,作者玩了个文字游戏,英语中hand(手)可用来构成一些含义完全背离"手"的用语,诸如ask for a lady's hand (向女人求婚);give one's hand to (与……订婚),因此"抓住她的手"即为求婚成功之意.不难看出欧・亨利的语言功底出类拔萃,如火纯青;他独特的用笔让作品充满新意.
他的作品广受读者青睐,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齐名.欧・亨利的人生之路中充满着坎坷与失意.命运的捉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监狱的生活让他饱受了痛苦与折磨,正是这种磨难使其作品的触角涉及的感悟之深是常人无法触及到的,他的小说没有丝毫的造作,是真情实意的流露,对底层人物怀有特殊的感情,往往用浓墨重彩来描绘小人物.在《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袜》中,主人公迪克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他遭人唾弃辱骂,鄙夷排挤.在一个圣诞夜他徘徊在街头,恰遇一辆马车,车上的小女孩见他可怜,给了他一只黑色袜子,脸上洋溢着微笑说道:"圣诞快乐!",此刻迪克备受感动,善心大发.面对同伴设计抢劫农场,他冒险报信,使得农场主一家幸免于难,可出人意料的是农场主的女儿正是送迪克袜子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印证了善有善报,知恩图报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生动写照,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寓欣赏教育为一体.
由此看来,欧・亨利不愧是一位短篇小说巨匠,深受读者的青睐.
(二)
似乎注定了这样一种缘分:每一个伟大的人物背后都有一段传奇,丰富,悲凉,艰难的人生.这样子才能磨炼出一身凛然正气,拥有毫不退缩,永不言败的精神,坚强勇敢的意志.其实很多的小说就是作者观察到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不满与怨恨,就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肆地抨击当时腐败的社会,向不同世纪的人们诉说自己心中的忧愤与强烈的愤慨,向不同的时代发起挑战,来彻底地揭露一个民族的恶浊作风,这也就是每个作家所独有的资格与权利,是职业赋予他们这种与世斗争的勇气.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腐败的文化,来彰显所谓的文学魅力.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书虽说是时代铸造的好书,但绝不能受到永远的青睐,因为谁也不会永远地对他们施以同情,谁也不会总去听那些忿忿不满,人人都愿意去接受那些美好的东西,只有那些独具匠心的文章在我的心中才会是好作品。
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当时时代的缩影,而从作者欧亨利的文字中却读不出的他的恩怨情仇来,似乎找不到故事的中心,因为实在需要太深的文学底蕴。
我对他的文章中很多作品都非常喜欢,例如《麦琪的礼物》,文中的女主人公德拉为了在圣诞节上给心爱的丈夫买珍贵的礼物,把自己家的宝贝之一---自己金色飘逸的长发卖掉,给丈夫买了一条高贵的银表链,为了配上宝贝之二----吉姆祖上传下来的金表,让他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来多看几回时间。当丈夫回家发现妻子的头发没了时,心里很纳闷,得知真相他把自己送给妻子德拉的礼物拿了出来---是德拉在商店总是目不转睛盯着的一整套发梳,上面有钻石和珍珠修饰的,而这发梳是用吉姆的金表换来的。故事到了这里,没有一个人不会受感动的,因为一对恩爱的夫妻为了给心爱的人送上礼物,都把自己的宝贝卖掉了,伟大的付出换来的是什么呢??真是又感动又凄美的故事。
还有另外的一个感人故事:寒冷的冬季乔安西得了重病,不久将离开人世,她痛不欲生,悲伤到了极点,望着窗外的树,她对好朋友休易说树上最后一片藤叶落下就是我离开可爱世界的预兆。楼下的房东贝尔曼老头热爱画画,梦想有一天能画出惊人之作,可25年过去了,他仍是一笔未动,在乔安西朋友休易的口中得知乔安西的事心里难过极了。第二天来到了,乔向外望着藤树,仍是有一片叶子在寒冬中随风飘着,她对生命的渴求更强烈了,原本只有一线希望现在变成了五成。可谁知那是贝尔曼在深夜中画上去的,而在昨夜他已经离开了人世。那叶子也许就是他25年来最惊人的作品了,因为它给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带去了希望。多么伟大的举动,多么有价值的智慧,让人觉得冬天里的温暖是离不开每一个人的。
从每一个小小的文章中好似作者在叙述一件件平凡的故事,但是又能感觉到他有另外的想法,与众不同让人猜不透的想法。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却毫不失掉那种文学中的乐趣。故事简短精悍,我在品读时原本认为会继续下去,但是它却就在这戛然而止,在情节完整下露出它的结尾,扣人心弦,引起人的一惊,因为它真的很神奇总与你想得没有一处是相同的。这是我最感到与众不同而且有特色的。
当我去翻阅本书的“序”时发现译者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我觉得用他的话说,更能表达出我对作家的赞美与钦佩:欧亨利的小说最显著,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作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将某一方面着力描写。当然这些描写是与主题相关的,但并没有触及最重要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总是用一两笔带过,连最细心的读者也难以看出作者埋下的伏笔。到故事收尾时,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这时,读者再一回想整个情节会为作家构思的巧妙而拍案叫绝。
所以我说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必定会有它与众不同的特色,这样读者在品读时才会觉得是颇有乐趣的。迄今为止,我佩服的作家只有两个,一个是毕淑敏,另外一个就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如果多年前我读过他的这本书虽然会有些吃力,但我一定会成为他的fans.
(三)《警察与赞美诗》评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小说描写一个穷因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风格。但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恢谐寄意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黑色幽默”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一股潮流。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
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这似乎不合理。可是纵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些描写,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海况愈下的世风。
另外,苏比本身行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观判断之间的矛盾也是苏比屡屡“背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苏比砸了玻璃等着被抓,可警察认为一个散了坏事的人总不会坐等就擒,而把苏比给“排除”了。又如他想借助于“扰乱治安”这根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闹,但警察却认为只有大学生在庆祝球赛胜利时才敢在大街上如此大肆喧哗。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决定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和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后苏比受宗教的“感召”想“从善”时,警察却认为一个流浪汉绝不会与教堂周围幽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有联系。于是,苏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这“意外”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的本质。
当然,文中运用幽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什么地方有幽默,什么地方就有作者的深意。如果说作者写文章的笔法是谅谐的,那么他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精神痛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
深刻的对比也是该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口气宛如一位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的百万富翁在吃腻了山珍海味、游遍了名山胜地之余想换种粗浅的享受方式一般,与其本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境况形成成了极不谐调的对比,令人捧腹。
夸张、比喻、嘲讽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又如苏比在一家饭馆未付钱而吃喝一顿后,本想因此入狱却惨遭痛打的情节中,有这样的描述:两个侍者干净利索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右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里,作者似乎在赏玩苏比的狼狈相,把小人物痛苦挣扎的惨状,用无动于衷的比喻写来,使人倍感辛酸。
托灰谐音深意是欧·亨利的幽默。从这角度看,《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不仅体现了作者幽默谅谐的风格,而且让我们进一步值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与谈谐。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为了把一个小人物—苏比的悲惨生活表现出来,大量运用了幽默、对比的手法,使人在捧腹之余深刻的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所以说幽默的手法是该短篇小说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