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的语言风格

如题所述

81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作者:钟涛 教研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动机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公孙丑下》)

“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成功地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

气势磅礴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1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郑振铎认为:《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完全表现出来。”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具有无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孟子初到齐国,齐王以有病为托辞,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召见他,孟子也辞以疾,不去朝见。次日却出吊东郭氏,故意表明自己其实并没有病。齐王派人来问病,孟仲子一面替他周旋,一面要求孟子不要回家,赶快去朝见,孟子仍然不去(《公孙丑下》),坚持非礼之召则不往,表现出傲岸的个性,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士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从而实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动机所在,也是孟子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逼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长于论辩、气势磅礴,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2个回答  2006-12-21
论语是经验之谈而孟子是类似于论文的东西

<<论语>><<孟子>>的语言风格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

<论语>和<孟子>在议论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例如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最大的特点是雄辩 雄辩的体现:精神气质:具有强大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使命感,这是孟子散文的精神实质。孟子说他的...

《论语》《孟子》的风格比较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语言特色各是什么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1. 孔子的语言特色:孔子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注重逻辑和内在的连贯性。他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2. 孟子的语言特色: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擅长用比喻、...

《论语》《孟子》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优点?
论语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 孟子 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语言特色各是什么
孟子的《孟子》一书洋洋洒洒,用孟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吾好辩”、“养吾浩然之气”,充满气势、充满雄辩的智慧。《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韵文体的言语,读来朗朗上口,又不乏玄妙的哲理。庄子的《庄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寓言十九”,意思是以寓言的形式说明道理的语言占到了十分之九,它用...

《论语》《孟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研究者从总体上简明扼要地认识到了《论语》的语言风格特征,并对其成因有所认识:一是由早期儒家的思想主张所决定,二是“记录”的写作方式,三是由于当时的书写物质条件的限制,“大约《论语》成书之时代,文书之物质尚极难获得,记录口语,仅记纲目以免遗漏,而精微深远之涵义则仅凭口说,未必全在布帛...

《论语》《 孟子》思想比较及艺术特色
《论语》是诸子散文的早期代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它能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传神刻画孔子及其门徒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语言含意丰富,概括性强;浅近易懂,接近口语;运用排句立说.这一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始注意人物描写,增强了叙事文的形象性,其语言对后世文学语言和论说、应用体语言的...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论语与孟子,两部经典之作,它们间有着不同的论点与风格。不同之处在于,论语与孟子的作者不同,因此它们的教导角度也不同。论语更侧重于传递道理,而孟子则更强调游说,展现其政治才能。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不同,论语诞生于春秋时代,而孟子活跃于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差异为两书的形成提供了不同的...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2、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3、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