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铜佛造像金铜佛造像的衰落
从唐代开始,中国佛教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宗派建立、佛经传译和寺院经济的发展为核心。相较于前朝,单纯的金、石佛造像数量有所减少,木雕和铸铁佛像逐渐成为主流。尽管如此,唐代留下的金铜佛造像依然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不乏造型优美、身姿曼妙的作品。1973年和1984年,陕西临潼的纸李和...
中国金铜佛造像的介绍
在中国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盛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它在印度起源较早。在中国佛教初传期多称金人,其后亦称金泥铜像。现存的中国金铜佛造像,包括传世品和出土文物两大类,其中有些还作为中国早期佛像遗品的代表而闻名。部分精品早年已被盗往国外。
铜佛一般在哪个年代流行
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 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 土一铺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 (包括伞盖、底座)
中国金铜佛造像早期金铜佛造像概况
中国金铜佛造像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和十六国时期。据传,公元67年,汉明帝派遣蔡使往月支国,带回了一尊金人像,即优填王像,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在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座可容纳3000人的佛寺,寺中有一尊用铜制成的人像,全身覆盖黄金,身披彩色丝绵,被认为是最早的金铜...
中国金铜佛造像传世北魏金铜佛像
中国金铜佛造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河北省定县附近,其早期作品与曲阳修德寺的汉白玉石造像一样,具有悠久的传统,起源于神龟年间。在正光五年(524年),新市县(北魏定州的一部分)午猷为故去的儿子定制了一尊弥勒佛像,现存于美国纽约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件作品高度达到0.77米,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品...
金铜佛造像十六国时期
今天,我们可以在敦煌和业内灵寺的石窟中看到十六国时期的石窟遗存,而在甘肃一带也时常发现石塔,小型铜佛像也有不少传世品。由于佛像大多无铭文,很难确切判断它们是哪个朝代的产物,但它们的造型特征有共通之处。完整的十六国佛像极为罕见,现存的大多是佛身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配件已经散失。这些...
中国金铜佛造像隋代金铜佛造像
中国隋代的金铜佛造像数量相对稀少,其艺术风格体现出向唐代造像的过渡特征。这些佛像的特点在于两肩宽厚且胸部饱满,脸部线条圆润,身着传统褒衣博带式的佛装。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上身比例相对较大,形态上可能略显单一,缺乏过多的装饰和变化。一件著名的遗存是开皇四年(584年)董钦所造的阿弥陀佛...
金铜佛造像北魏时期
自拓跋珪于386年建立国家,至534年东西魏分裂,这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正值印度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320—600),宗教文化繁荣。众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人沿着丝绸之路或海路抵达中国传播佛教,佛像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多种风格的交融。北魏初期,铜佛像受到了犍陀罗佛像的显著影响,偶尔还能发现马士...
中国金铜佛造像南朝和北魏金铜佛造像
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金铜佛造像数量相对稀少,留存至今的仅有两件,它们被认为是早期南朝造像的代表作。其中一件是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韩谦所造的坐佛像,佛像身着通肩衣,手印为禅定印,全身笼罩着舟形背光,反映出早期造像的传统风格。背光装饰有火焰纹,坐佛下方的四足方座上还附加了一层束腰...
金铜佛造像唐代
然而,晚唐时期(907-960年)的造像,虽然仍属于唐代风格,但技法相较于盛唐(712-906年)有所退步。那种恢弘的气势和自由发挥的精神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拘谨和生硬的风格。特别是对于趺坐佛像,裙部的衣纹呈现出从足部向两侧放射状的平行扩展,线条长且直达膝部,衣纹与腿部基本平行,膝关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