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业中的心理学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1

1.“冯·雷斯托夫效应”

学习心理学学者们曾研究过这样的现象:假如在一系列刺激项目中,有某一项内容有特别之处或与其他“隔开”,它就比在不被隔开的情况下容易记住,这种现象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冯·雷斯托夫在实验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冯·雷斯托夫效应”。

为什么一个被隔离的内容要比不被隔离的内容容易学习呢?也就是说“冯·雷斯托夫效应”为什么会产生呢?

按照吉布森的“泛化—分化”理论解释,这是因为被隔离的内容是醒目的,它与系列(一组)材料中的其他内容很少发生泛化作用。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解释,“冯·雷斯托夫效应”是一种“痕迹集合体”的作用过程,相似刺激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合体,在集合体中,这些相似刺激的一些个性消失了,因而难以记忆,而集合体中不同刺激因保留了其个性,于是被大脑所记忆。

因此,我们在作业安排时进行文理交叉,除了防止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学习材料在一段时间内也许产生的干扰作用外,还可以体现“冯·雷斯托夫效应”,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的“隔离”作用,增强记忆效果。

2.“重叠效应”

认知心理学派关于记忆的理论表明: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假如识记的东西是类似的,对于信息储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的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往往相互干扰、互相抑制,从而容易使人产生遗忘。心理学家苛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

所以,我们在学习汉字、英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必须要注意不要把类似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假如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些材料是熟悉的,这样也许会产生同化作用,也就是将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否则就会产生重叠而影响记忆。

3.“普雷马克原理”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一个术语,是1965年由心理学家普雷马克提出的,是指利用个体偏好较强的反应以刺激另一种兴趣较淡而强度较弱的学习反应原则。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普雷马克让学生们从2种活动中选择一种:①玩弹球游戏机;②吃糖果。当然一些学生选择了前者,一些学生选择了后者。更为有趣的是,对于更喜欢糖果的学生,若将吃糖果作为强化物,便可以增加其玩弹球游戏机的频率;相反,对于更喜欢玩弹球游戏机的学生,若以玩弹球游戏机作为强化物,便可提高其吃糖果的量。由此可见,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因为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因此又被称为祖母原则。

这种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吃了这些蔬菜就让你吃肉”,“做完作业后,让你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等。

因此,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应先把不喜欢、学得不好的那个科目的作业最先来做。这样既促进了这个低频活动的发生,避免拖拉的行为和恐惧心理,实现“弱科补短”,又能促进优势科目的发展。

4.“木桶原理”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管理学的术语名词。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提出的。大意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也许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也就是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它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很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我们在应试中制胜的武器就是各科目的均衡,学习中的成与败起决定作用的恰好是我们的弱科,因此,让我们每天从把最弱一科的作业排在最先来做开始,补齐自己的短板,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5.心厌效应

假如学习者持续从事同一性质的学习,就比较容易逐渐丧失对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内)的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态度。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勒温称为心厌效应。心厌效应在程序性教学中比较常见,要克服这种效应,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当我们对某一学习对象感到厌倦,显露疲劳、抑制状态时,就可以调换其他学习内容,将注意力转移到不同性质的别的问题上。而变换学习形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3个结合:①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独立自学相结合;②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相结合;③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相结合。

详情
    官方电话

什么是作业中的心理学效应?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理论的解释,“冯·雷斯托夫效应”是一种“痕迹集合体”的作用过程,相似刺激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合体,在集合体中,这些相似刺激的一些个性消失了,因而难以记忆,而集合体中不同刺激因保留了其个性,于是被大脑所记忆。因此,我们在作业安排时进行文理交叉,除了防止性质相同或相近的...

什么是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固有倾向或特征,它们可能会对人类的决策、观念、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学效应通常是人类大脑中的自然反应,往往会在人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为。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包括认知偏差、记忆偏见、情感偏见、社会认知和行为模式等。在广告、...

心理学效应问题
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或称为“蔡戈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两者在意思上确实是很些相近似,可...

什么是心理学效应,有哪些心理学效应?
团体迷思是指在一个团队中,为了保持团队的和谐和一致,成员们往往会压制自己的异议,放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效应可能导致团体内的错误决策或不合理行为,因为个体过度依赖集体中的共识,而不愿意质疑或提出不同的观点。举一个例子吧,在一个学生团体中,大家都认为特定的考试答案是A选项,尽管有一个...

心理学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效应是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心理效应介绍:十大心理效应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

心理学中的四大效应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也称感觉对比在心理学上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比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这个理论可以运用到学习当中,当对比学习的时候,记忆的效果会更好。用于学校或家庭教育当中,如果经常受到批评的...

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1. 近因效应: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发生在人际交往中。它指的是最近获得的印象对人的整体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往往在熟悉的情况下较为明显。这种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对人或事产生片面理解,过于主观地做出判断,从而使决策信息失真。2.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相反,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个人或事进行评价时,...

实验心理学常考的几种效应,你都知道吗?
安慰剂效应:在医学研究中发现,患者在使用看似无药效的物质后,报告病情有所改善,实际上这种改善可能只是因为患者的自我暗示作用。在心理学实验中,这种效应会影响真实结果,比如在研究心理辅导对考试焦虑的影响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焦虑分数差异可能是因为谈话行为本身而非心理辅导。系列位置效应(序列位置...

你想要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这是在心理学当中什么效应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在心理学上,这种效应,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就是理解为,你期望得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你对它充满信心,就一定会顺利实现的。相反的,如果你做不到某件事,那么做那件事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导致你的失败。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刚刚上初中的时候,因为...

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心理效应是有非常多的,近因效应是其中的一个,是指人们在交际的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人留下了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总是在头脑里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使人对于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有了一贯的看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比较熟悉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对于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