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说是否是真实的?比如盘古大神

大家说说看法

第1个回答  2013-11-19
都是神话 ,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编织出来的神话 ,并且把自己当作神的化身 ,更好的统治。
第2个回答  2013-11-19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是三清之首!开天辟地之主. 按照正统的说法是天地第一人。
但还有传说混沌早与盘古而生。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的传说——天地开辟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还是一个混沌体,就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大黑团中吮吸着营养哺育自己,生长在黑团之中就象生长在母腹中的婴儿一般。不仅如此他还象婴儿一样整日眯缝着眼睛在大黑团的母腹中呼呼酣睡,好似婴儿躺在母腹中那样放松,睡得那般香甜。就这样这小盘古在黑团中生长,由小变大。转眼一万八千多年过去,他终于由一个娃娃样的婴儿长大成了一位硕大的巨人,身体成熟起来。

  盘古长得很怪:驼峰似的头顶,大鸟样的嘴鼻,肩背上还有一对翅膀,双手双腿都老长老长。身体的成熟使巨人盘古倏然睁开了一直眯缝着的睡眼,但由于他眼前尽是雾状的浑沌黑暗,所以他睁开眼来却也是什么都看不到。盘古睁眼看不到光明和事物,以为眼刚睡醒,便用手把眼睛揉了又揉。然而尽管他把双眼揉了数次,但由于呈现在他面前的依然是漫无边际的雾状浑沌黑暗,他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巨人盘古看不到东西和光明禁不住恼怒起来,他恼怒自己的面前为什么只有雾状浑沌黑暗,而没有耀眼的光明绚丽世界?

  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 “ 鸡蛋 ” 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随手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使出浑身气力,大吼一声,奋力挥舞开来,振臂向面前的雾状浑沌黑暗猛劈过去。盘古这一板斧着实劈得厉害,但见他刚刚一板斧劈将下去,就听到轰隆隆一声天山脚地裂般的巨响,随之便见周围的雾状浑沌黑暗即刻被砍开一条缝来,从那条缝隙中射来了璀灿耀眼的光明。盘古见之心中大喜,即刻手挥板斧口中高喊连声欢呼起来。然而盘古的欢呼之声未落,便又见到他刚才一板斧劈开的那道透来光明的狭窄缝隙,由于上部雾状浑沌黑暗用力下压,已是越来越窄,欲要合拢起来,那刚刚闪现的一线璀灿耀眼光明,也欲随着那砍开缝隙的弥合就要消失了去。盘古睹之心中大惊,急弃手中板斧于地,随之举起双臂嗨地吼叫一声,便把上部正往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向上用力举将开来,方才使得那条刚被砍开的缝隙没有弥合起来,那从缝隙中射来的璀灿光明没有消失。

  然而,盘古虽将上部下压的雾状浑沌黑暗举将了上去,保证了他用板斧砍开的缝隙,赢得了从缝隙中射进的璀灿光明,但他高举的双臂却沉重地感受到了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向下的巨大压力。由此他知道如若自己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上部雾状浑沌黑暗就会再压将下来。将他砍开的那条缝隙弥合在一起而消失。因而他不敢将上举的双臂放将下来,而一直用力将双臂向上举着。就这样盘古用力向上伸举双臂,使得他的浑身骨骼象竹笋拨节一样咯嘣嘣日夜作响,这响声使他的骨骼一日日生长,随着其骨骼的一日日生长他浑身的肌肉也生长不息。

  由于盘古至尊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至此,盘古眼见天和地相距已经十分遥远,不会再合拢在一起,方才放心地向上向下仔细看视。盘古向上部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一看,只见先前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湛蓝透明的天空。随后他又向脚下原先的雾状浑沌黑暗看去,只见那先的雾状浑沌黑暗,已经全部变成了沉厚的黄褐色大地。盘古看着这无边无涯极厚极厚的黄褐色大地,和那湛蓝湛蓝的无垠天空,只见光明万里,黑暗隐去,禁不住心喜万分,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盘古眼见自己开出了高天辟出了厚地高兴至极,高兴得大笑不止。但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由于笑的时间过长,一口气缓不过来,倏然间神崩力溃,使得他高大的身躯,顿然间摧山倒壁般扑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从此再也站不起来,盘古大神就这样死去了。

  但盘古至尊又没有死!但见他倒下的身躯突然间又迸射出万道金光,随着金光的射出其身躯的每一个部位,都动变起来。他的左眼睛,在动中飞向了东天,变成了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悬挂在东方照亮着乾坤天地。他的右眼睛,在动中飞向了西天,变成了一轮银光柔和的月亮,与悬挂东天的太阳遥遥相对。他嘴里呼出的气流,在一片呼啸声里,变成了化育万物的和煦春风。变成了天空中蒸腾的云雾,变成了浓云里瞬息万变的闪光,变成了震耳欲聋的惊雷。他的头发和胡须纷飞四面八方,在高山大川丘岭之上,变成了稠密的树林如茵的芳草缤纷的鲜花。

  他的汗珠,噼噼叭叭迸飞向天际,变成了缀满蓝天的晶亮星斗。他的四肢蠕动生长,变成了拔地冲天的五岳高山。他的筋络蠕动延伸,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他的血液四溢流淌,变成了奔腾不息的千江万河。他的牙齿和骨骼飞散开来,变成了闪光的金属,洁白的美玉,晶莹的珍珠,美丽的玛瑙,变成了地下无穷的宝藏。他的唾液漫天飞洒,变成了滋润万物的甘霖……浑沌化育而成的盘古至尊,就这样开辟了天地,化育了万物,演成了乾坤。因而,他被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祖先衷心称誉,世世代代一直活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心中!

  另有一个传说:老早老早时光,天地混沌,只有一条缝。不知啥时候,天外飞来一只火红火红的大鸟,在天和地的合缝处,下了老大老大的一个蛋。过了许多许多年,这个大蛋成了精灵,孕育成了一个盘古。

  为啥叫他盘古?因为他在蛋里双手抱着,双腿屈着,象是盘住整个身架,所以叫盘古。盘古在蛋里渐渐大起来,受不了啦,用嘴把蛋壳慢慢啄破,脱出来了。盘古长得很怪:驼峰似的头顶,大鸟样的嘴鼻,肩背上还有一对翅膀,双手双腿都老长老长。他把啄碎的蛋壳全吃进肚里,于是见风就大,脚踏着地,头顶着天,还是伸不直腰。他嫌天地之间的合缝太窄了,就用头向上顶,用脚向下蹬,用双手向左右推。他顶一顶,天高一丈;蹬一蹬,地陷一丈;推一推,左右各宽一丈。盘古呢,还在见风大。他仍然脚踏地,头顶天,没法子伸直腰。

  他不甘心,继续顶呀,蹬呀,推呀,如此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深,盘古把天和地真正分开了。但是,盘古的气力已经用尽,不久就死了,所以讲盘古活了一万八千岁。盘古死后,他的灵魂飞到天上,变成了雷公。他的身体的各部分,分别变成了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

  这则流传于民间的、由一位生活于乡村的文盲老妇人口述的盘古神话不仅填补了见之于文献记载的那则盘古神话中的不少空白,如关于盘古的形貌、盘古灵魂的归宿等,而且从语言,形象、结构等要素量,较之前者更多地保留着原始神话应有的稚拙、古朴、神秘和野性。其浓厚的鸟崇拜成分还使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华民族的这则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最初很可能是由具有悠久鸟崇拜传统的古越部族所创作出来的。关于盘古,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盛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之中,他们认为盘古是人类的祖先。大意说,他原是高辛氏养的一条美丽的狗,后来他帮高辛氏除掉了他的对手房王,因而立了功,高辛王遵约把公主嫁给了盘古。经过六天的修炼,他变成了狗头人身的形状。盘古和公主结婚后生下了三男一女,这就是人类的来源。至今,我国南方苗、瑶、黎等民族中,对盘古十分尊敬,称他为“盘古”还给他修了盘古祠、盘古洞。
第3个回答  2013-11-19
传说基本上是虚构的故事,而传说的体裁特征却历来被认为有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何以产生的呢?通过梳理关于传说特征的“实存说”和“相信说”,引入罗素和克里普克关于专名与真实性的哲学思想,从而树立传说特征的“专名说”,我的结论是:虚构的传说的真实性在于对专名的运用。
从传说研究的大量文献来看,关于传说的体裁特征,中外学术界都形成了一些表述的定式,一些学人认为传说的标志是作品包含真实的因素(真人、真实的地方和风物),另一些认为传说的根本在于有人相信。我把前者概括为从客观角度表述的“实存说”,把后者概括为从主观角度表述的“相信说”。这两个角度所关照的都是传说的真实性问题。其实,它们都是过于简单的答案,本身包含矛盾,而这一矛盾又是我们要解答的问题。
从与其他体裁(神话、童话)相区别的要求来看,这两种表述都是有效的。但是,从知识论来看,这两种表述都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传说是涉及实存的人和物,但是其中的人和物不少是子虚乌有。传说中的人和物既有历史上真实的,也有虚构的,也很难说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拿中国的“四大传说”的主人翁来说,梁山伯、祝英台也许算得上有史可征,孟姜女、织女、白娘子就并非真实的人物。就此而论,“实存说”是片面的说法,在逻辑的一贯性上必然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西方学者从讲述者和听众的心态来看传说,坚持认为,相信是传说作为体裁的基石。西方学者反复申述的“相信说”似乎有意超脱“实存说”的矛盾,但是本身始终解决不了何以相信、相信什么的问题。他们斟酌百年,最后落实到一句大实话:人们相信的是假话真说。“假”的怎么就会被作为“真(实)”的呢?学者们除了指出传说作品常常包含的表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类意思的附赘语以外,主证的还是其中包含实存的人和物。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实存说”的矛盾上来。
对传说的界定要取得知识论上的进步,关键是要有一个概念可以不矛盾地表述真实的和虚构的人和物。我认为,专名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起整合作用的概念。传说中的人和物是作为专名而出现的。这一点至关重要。至于它们是否在历史上是真实的,相对来说是比较次要的,对于有些作品来说甚至是无关紧要的。
何以专名对于传说至关重要呢?从传统上说,有两种名词:专名(专有名词、私名)和公名(类名、类概念)。罗素说,一个专名就是一个不表示一个属性或关系的字,这个字可以出现在一个不包含变项的命题中。我认为,“专名”既是统一传说中的实存之物与虚构之物的逻辑工具,也是人们相信传说的心理机制发生的主要依据。罗素说,专名实质上是不能借别的字来定义的,它应该表示某种我们直接所觉得到的东西。专名的习得与真实性有特殊的联系。专名是已经被接受的真实,反过来,真实可以通过专名的使用而形成(认知)。克里普克的观点更进一步,他说,一般的指示词(“他”“那”之类)与对象是分开的,只是在语境中结合才有明确的所指。专名是单一专门指称的指示词,是唯一的话题对象。专名被等于独特的个体,被人们觉得像自己一样真。
我在这里提出“专名效应”,是对前人的论证的一个补充。我们把它们全部合并起来考虑,应该算是一个更优的解释。传说不是历史,但具有历史性;传说不是真事,却具有真实性。专名不一定代表真实,也不一定代表历史,但是根据罗素和克里普克关于专名的理论,专名能够自然地产生真实性、历史性、可信性。在这一点上,传说与专名是匹配的。传说多少让人有些相信,这主要是因为传说是关于专名的叙事,并辅以可见证的地方风物和叙述的语言风格。传说主要是由专名的真实性赋予叙事以真实性,从而赢得人们的相信。
概括地说,通过补充新的概念来检讨学术史,我在传说定义的“实存说”与“相信说”之外看到了可以命名为“专名说”的第三条线索。这是一条研究传说的新思路。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