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了埋葬在哪里?

如题所述

曹操的坟墓---七十二疑冢的来历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与西门豹祠近在咫尺(据《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两者相距大约15里)。陵墓内除了曹操本人预先准备的四箱送终衣服,以及质朴无华的陶制明器,没有金玉珠宝铜铁之累的陪葬品。整个陵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一切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

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曹操的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坟茔依然保存完好。

时至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卷20,仍然明确记载曹操的西陵在邺县城西三十里处。

但是,到北宋的乐史撰写〈〈太平寰宇记〉〉时,虽然也曾提及邺县有魏武帝,魏文帝和甑后三陵,却不曾指出它们的具体方位。(成书于乾隆46年的〈〈河南通志〉〉,可能是最后一部提到西陵的方志,不过,他很可能是对前史相关记载的转述)

据此可以推知,大致在唐末五代以后,曹操的陵墓已然倾颓,而且无从寻觅。宋人只是大概知道曹操的西陵在邺县,至于具体的位置,却已不甚了了。

贺游先生在〈〈三国大观。三国胜迹〉〉中说,曹操陵墓的倾颓与彰河的泛滥改道有关。这种推测,很有道理,在两〈〈唐书〉〉和〈〈旧五代史〉〉中,有关彰河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为害的记载,至少有六条之多。

大约从南朝梁代开始,围绕着曹操的西陵,产生了至少两则民间传说。这两则传闻都记载在任昉的〈〈述异记〉〉中,一则说,在魏武帝陵墓中有一孔清泉,泉水气味芳香,因而民间称之为香水。另一则说,在陵墓中有两座铜驼,石犬。这样的传闻显然不着边际。因为根据常情,曹操肯定不会把自己埋葬在湿漉漉的涌泉旁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包括〈〈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严肃的正史在内,都明确记载曹操陵墓中并无金玉珠宝铜铁之类的陪葬品。

但无论如何,这些传闻的问世,实际上表明了民间对曹操陵墓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不过,梁代的人们对于西陵的猜测,尚停留在好奇这一层面上。且对其埋葬的地点似乎并无多大疑问。

然而,时至两宋,尤其是南宋,这种正常的好奇心理,蜕变成了对曹操人品的置疑,对曹操人格的侮辱。于是,有关曹操在彰河上布置七十二疑冢的传闻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邪乎,似乎成了铁证如山的事实。

在〈〈青梅煮酒。曹操魔方〉〉中,周泽雄先生认为七十二疑冢的传闻,多半出自盗墓贼的杜撰,因为他们在悉数发掘西门豹祠附近的山头之后,仍一无所获,于是在沮丧之余,就编造了这一传说,聊以自慰。

这种推测不无道理,只是盗墓贼历代皆有,却何以非要将编造谎言的任务留待他们的宋代同行来完成?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七十二疑冢传闻的出笼,与宋人的心态及其在这种心态主导下对曹操的评价有关。

赵宋即便不象陈寅洛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华夏文化的造极时代,至少也应是华夏文化演进史上的灿烂时期,不过,她又实在太文弱。她不但从未有过扬眉吐气的大一统,反而经常受到邻邦的欺辱,康王赵构更是仓皇南窜,偏安东南一隅。肉食者们最初还略作反抗以“保卫“国格,后来竟至于逆来顺受,恬不知耻。她的国民看起来个个义愤填膺,人人慷慨激昂,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为一雪国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尤其可悲的是,在举国上下的忍气吞声中,滋育出极不正常的国民心态。他们几乎从不思量自己的软弱,却举国一致地指责古人的强梁;他们也从不检视自身理论的苍白,却近乎偏执地拿着自制的标尺,去裁量古人,评骘前史。正是南宋朝野集体无意识的可悲,既篡改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使得曹操从此蒙受了不白之冤。(曹操的白脸形象基本是在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形成的。)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系何人,已经很难确考。从现存的相关资料看,最早述及曹操疑冢的,大概就是北宋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

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相比较而言,他的叙述还算比较平允,南宋文人的指责却要刻薄恶毒的多,切看俞应符的打油诗〈〈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其诗流传甚广。稍后,程卓的〈〈使金录〉〉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也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时间是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十二月十四日。

此后,直至元明清,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成了曹操多疑,心机深沉的有力证据。

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确实相传这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但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据专家踏勘和考证,这些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与曹操的西陵没有任何瓜葛。

那么曹操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专家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也许这也是曹操的智慧吧,仅仅是一个“不树不封“,不作任何标记,就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参考资料: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372375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6
真正的曹操陵墓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的问题!
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耍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卜,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白己准备厂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敛,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早年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广布“疑冢”的措施。于是,民间有传“72疑坟”之说。
有人说: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清人沈松的(金健笔录)中说有一捕鱼之人在干旱的漳河床内捕鱼。发现地下的石门,进入石屋见到了曹操尸体及陪葬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经不起推敲。还有记载(《彰德府志》):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但是实地考察,这也属假设。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放里谯县的“曹家孤堆”,并说出三个理由:其—,《魏书•文帝纪》载:“甲午(220),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毫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人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说明他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其二,《魏书》还说:“丙中,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曹丕祠谯陵,一是不忘出生地,二是祭先王曹操之陵。其三,毫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的祖父、父亲、长女等人之墓。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认为曹丕祠谯陵可能是祭祖。不一定是祭曹操。祖先坟在此,不一定曹操墓也在此。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智慧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时至当代,尽管史学家拿出许多个方案,但最终都不能确认曹操尸骨埋于何处。曹操陵墓仍然是一个谜。

《聊斋志异》不

Sample Text

是空穴来风

笔者研究许昌历史多年,闲间多有走访,总觉得曹操陵墓许昌说比较合乎清理,且有事实依据:
老许昌人都知道,许昌自古就有“七十二疑冢”的传闻。《聊斋志异•卷十•曹操冢》传:“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聊斋志异》虽为乡间野闻、文学作品,但以其作品的综合品格来看,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最起码,“七十二疑冢”之说在许昌早已有之,并且比其他地方流传更为广泛。
许昌皆因为“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许昌由此得名。以汉魏方术盛行,能得昌盛之地,必视为家族兴隆之风水宝地,会全力维护并期望得其力;又以曹操成就大业的历史基本都是在许昌完成,是其一生关键之地,综合此两点,其子曹丕必定会把许昌作为曹操陵墓的首选。
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许昌地处中原腹地,自古陵墓繁多,且以现知的陵墓看,汉魏时期著名人物的陵墓不在少数。
至于具体的方位,基本可以锁定在许昌著名的霸陵桥以西的高岗附近。
笔者踏访民间老人,也能找出许多依据:
其一:这一带,如吴庄、孙庄等,传闻曹操“七十二疑冢”者比较多而集中,曾有老者称:解放前,霸陵桥以东的石梁河畔就有被老辈人称之为“曹操衣冠墓”的土堆,有公社生产队时,群众在这里取土,把土堆平掉,现在已无法辨别准确位置。
其二:这个高岗曾俗称玉皇岭,又称冢子,距离石梁河不过百米远,接近《聊斋志异》河流之说。今天看,这个高岗成浑圆状,比一般地面高3-5米,相信千年以前,应当更高一些,符合汉朝前后依托山岗而造陵的遗风。
其三:这个高岗上计有汉、宋陵墓两处三座:一为夏侯渊兄弟墓:位于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夏侯敦)已毁,西墓(夏侯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据民国22年(1933)修《许昌县志》记载,夏侯渊冢在城西十二里。二为蛮王冢,位于曹庄西北隅的冢张自然村,冢址已失。据民国22年(1933)修《许昌县志》记载,蛮冢在城西十二里孙家保,宋时执蛮王葬于此。

Sample Text

充满疑问的夏侯兄弟墓

范围缩小了,但是还不能具体的确认。这使笔者花费了多年的精力,最终还是在地方志和民间的查访中得出了一个惊天的答案:夏侯兄弟之陵墓应该就是曹操真正的陵墓!
许昌地方旧志现已经知道的有八部,笔者有幸读得其中三部。细读明嘉靖年间《许州志》,本志对许昌境内的明朝以前历史遗迹、陵墓基本都有收集,但是就是没有这个大名鼎鼎的夏侯渊兄弟墓。直至清朝道光年间《许州志》和民国12年《许昌县志》才开始收录。以明嘉靖年间《许州志》之考究,此墓距离当时的许州府并不远,绝不会轻易漏记。
如果曹操假以夏侯兄弟之名而葬,来一个疑中之疑,实不为过。我们都知道,曹氏与夏侯氏历史渊源甚深,关系非同一般。两家不仅都是沛国谯县的大族,而且,当年曹操辞职在家,夏侯敦、夏侯渊与曹操相交。曹操曾违法,夏侯渊代替曹操入狱,曹操积极营救,救出了夏侯渊。夏侯渊还取了曹操的小姨子为妻,二人成了连襟。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敦、夏侯渊率先来投。曹操当时行(即临时代理)奋武将军,以夏侯敦为司马,夏侯渊为别部司马。而两个堂弟曹仁和曹洪(曹操、曹仁和曹洪互为堂兄弟)也只是别部司马而已。北方平定后,迁夏侯敦为伏波将军,并且授予便宜行事不拘科制的权力。曹操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敦的次子夏侯茂,这样曹操与夏侯敦成了儿女亲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救援荆州,驻军摩陂,与夏侯敦出则同车,卧则同席,诸将无人可比。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曹操堂侄女为妻,也和曹氏有姻亲关系。
查访民间,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一段历史轶闻。据周围的贺庄、曹庄老人回忆,解放初,农民在今天的油库以东平整土地,就挖掘出大量的巨大青石板,并且,这些青石板纵横交错,数不胜数,取之不完,无奈,加之老百姓也迷信,担心会遭什么报应,又重新将石板归位填埋入土。这些青石板来历蹊跷,以夏侯兄弟之地位,断不会有如此规模!

Sample Text

曹庄:千年为何而沉默?

据夏侯兄弟陵墓以东不过数百米之远的村庄,就是以曹姓冠名,名为曹庄,按《许昌县地名志》,此曹庄建于明以前。曹一新、曹天民撰文《许昌曹氏初考》(中州统战 1999年第04期)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黎锦熙在方志课中讲过:“河南曹姓与曹操、曹雪芹有关。”端木蕻良也说过类似的话。此文列举许多事例,说明今天落户许昌的曹姓村计30个,明初洪洞曹姓居民迁来许昌建7个村,清初洪洞迁来建1个村,占今天许昌全部曹姓村的1/4,加上明、清外地迁来建3个村,计11个村,占全部曹姓村的1/3。而细致分析其《许昌市曹姓村庄建村时间表》,此曹庄均不在明以后迁移之列。也就是说,早在明朝之前,这个曹庄已经存在!
现在,这个曹庄有户两百以上,根据曹庄老年人说,这个村子一直就叫曹庄,以曹姓为主,现在梁姓等都是近些年才迁移过来的。当问及此曹庄的来源、有没有家谱流传下来,村里曹姓人马上就会异口同声说:不知道!神态诡疑,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掩藏什么秘密。
许昌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火,人口变更很大。根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时,许昌城周围的村子被乱兵焚烧待尽,而宋金之战的主战场又在七里店一带曹庄的附近,以这个村子所在的地理位置,再看今天的规模,有理由相信,此村发断于汉魏。这样的村庄在许昌并不是绝无仅有,如陈曹、碾上等等,至今尤存。
距离此地不远的霸陵桥关帝庙,在那些历次修建庙宇的石碑上,绝找不到曹庄人的曹姓人名。这也是曹庄村千年传下来的规矩:不与仰抑曹扶刘者为伍,不看诋毁曹操的戏剧。
除此之外,村里人还提供了一条令人费解的信息。听过去老辈人说,村子里一直流传着祭祀的传统,并且祭祀时还很有讲究,说法很多,程序繁琐,特别令人称奇的是,祭祀的过程都是安静的毫不声张中进行,只是后来由于兵荒马乱、“过年谨”、老一辈人陆续亡故等原因,人们也就不再讲究,年轻人已经很难知道这些传统。
据说,曹操病逝后一个月,由曹丕及群臣护棂,曹操的遗体从洛阳运抵邺城下葬。这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大开,出葬的时间到了,只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中抬出了多具棺材,共有七十二具,曹操是下葬了,一个历史上的谜案也悬设下来。
历史上,留下陵墓并留下本族时代看护的做法屡见不鲜,比如成吉思汗等等。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个曹庄与那个夏侯兄弟陵墓一定有着某种联系,而夏侯陵墓与曹操、这个曹庄与曹操也一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他们是不是曹操陵墓的看护者?他们是不是保守了千年曹操陵墓秘密的曹操后人?
期待他们不再沉默!
第2个回答  2006-12-29
根据有关资料表面:曹操死后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与西门豹祠近在咫尺(据《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两者相距大约15里)。
第3个回答  2006-12-29
埋在土里,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的话
第4个回答  2006-12-26
曹操去世时六十六岁,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
因头疼病死于洛阳

曹操的尸体埋在什么地方?
曹操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死在洛阳。二月,其子曹丕命人将曹操的灵枢运回封地——现今河北临漳县——埋葬。据说曹操临死前,嘱咐曹丕说,为了防止盗墓,要多做一些棺材,出殡的时间要在夜晚,并且把所有城门都打开,分72处埋葬。埋曹操的坟墓,后来被人们称为“疑冢”。“疑冢”从...

曹操墓在哪里埋葬
《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回了邺城,简葬于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金玉器物随葬。因为过于简略曹操墓被遗忘了,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才证实了曹操墓地所在。根据历史记载,在曹操的《遗令》中,曹操明确指出要穿着平时衣服 入葬,不需要珠宝陪葬。由于曹操墓从简,没多久...

曹操死在不那?埋葬在那里?
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以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与西门豹祠近在咫尺(据《元和郡县志》卷20记载,两者相距大约15里)。陵墓内除了曹操本人预先准备的四箱送...

曹操的墓穴真的找到了吗?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

曹操是死在现在的哪里?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怎么死的 患头风 ——《三国志》死后埋葬在哪里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

? 曹操是被埋葬与哪里?
《三国志》还讲,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2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已经建好的寿陵。第二种说法:《三国演义》中讲曹操临死时的遗嘱他叫人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你看到的因该是第二种说法,但我认为不太靠谱。《三国演义》是小说,具有虚构的...

曹操墓葬之谜:曹操的墓葬究竟藏匿在哪里?河南?
曹操在《终令》中要求将自己埋葬在瘠薄之地,由此看出曹操首先看重的这里是一块不能种庄稼的瘠薄之地。考古人员通过种种迹象分析,埋葬曹操的陵墓应当就在这片开阔地域,也是曹操《终令》里所说的邺之岗西。由于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又经过了1700多年的风雨冲刷,在地面上很难找到陵墓遗存的...

曹操真正的墓找到吗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其就是曹操墓 。2013年5月,安阳曹操高陵...

曹操墓与七十二疑冢的关系曹操葬在哪里?
后来经考古学家证实,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和磁县漳河县的七十二疑是曹操墓,实际上是一个北朝时期的大型古墓葬群。真正的七十二疑冢一共一百三十四座,曹操并未葬于其中。实际上,历史上曹操的埋葬地从来就不是一个谜。曹操临死前,亲自向世人报告了他将来的葬地。曹操在去世前一年多,发表了一篇《三国...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