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去寺庙拜佛,你会发现很多寺庙的格局是差不多的,这就是佛殿的建筑格局,是不可变化的,每一处都有它的说法,我们在拜佛过程中也要注意其风俗禁忌。那么,佛教建筑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佛殿的建筑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的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布置殿堂。但在隋唐时期起了变化,逐渐形成以殿堂为主的建筑格局,把塔移至寺院之外。殿,是供奉佛像及信徒祈祷崇拜的地方;堂,是众僧讲经作佛事的处所,合称为殿堂。
佛教建筑的风格也逐渐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成为庭院式的布局,讲究中轴线、东西对称,形成多进的院落;加上僧众生活的处所,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所谓“伽蓝七堂制”为主体的模式。以禅宗为例,“伽蓝七堂制”即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与西净(厕所)。
山门,因为寺院多处于山林之中,故名。它是寺院的大门,因大多寺院三门并排而列,故又名三门。正中间的门,称为“空解脱门”,简称“空门”;东侧门,称为“无相解脱门”,简称“无相门”;西侧门,称为“无作解脱门”,简称“无作门”。有些寺院的三门中东西两门塑有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的武士像,作为佛寺的守护神,或说两大金刚,或说是“哼哈二将”。《封神演义》说,哼将郑伦,哈将陈奇,原是纣王的督粮官。各人都有绝招一手,郑伦鼻子一哼,闪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陈奇张嘴一哈,一股黄气喷出,能驱散人之魂魄。两人死后,姜子牙封他们镇守佛寺山门,保护法宝,称为哼哈二将。
以山门为中轴线,后面是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天王殿,或名金刚殿,是佛寺中基本殿堂之一。大殿正中为袒胸露腹、大腹便便、面带喜悦的弥勒佛坐像;左右两侧分别塑有四大天王站立像,因此取名天王殿。在弥勒佛的身后是手持宝杵的韦驮将军像,面向大雄宝殿,是保护佛祖的天神。
这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西方广目天王,其身红色,持蜀索(赤索);南方增长天王,其身青色,持宝剑;北方多闻天王,其身绿色,持宝钗。
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是寺院的正殿。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祖道德法力的尊称,有大智大勇、法力无边、具备降服一切妖魔的能力的意思。宗派不同,大殿供奉的佛像也不同。禅宗大殿,多为释迦牟尼,而部分净土宗却供奉阿弥陀佛。殿堂内正中的佛祖像,大多是三尊佛像,称为“三世佛”。有些殿堂设“竖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中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左边为过去世燃灯佛,右为未来世弥勒佛。有些殿堂设“横三世”佛,是指三个世界的佛,一般是:当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有大殿中塑一尊释迦牟尼佛祖,两边配上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神等。而即使同塑一尊佛祖像,姿势也有三种不同:最常见的是盘腿踟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叫“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叫“触地印”。这种形象,相传是释迦牟尼初成道时的姿态。第二种是“说法像”,盘腿踟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向前,拇指与中指接触变曲成环状,是佛祖说法的形象。第三种为站立塑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相传是佛祖在世时的形象。
正殿佛像的背后,或塑海岛观音、善财童子等佛经故事,或塑坐南朝北的菩萨像。
正殿两侧,或塑十八罗汉,或塑二十诸天王等。大殿两边还有东西配殿,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
钟楼、鼓楼一般建于山门与天王殿之间左右两侧。钟楼的洪钟,一般撞击108声,或是象征可消除人的108种烦恼,或是指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种物候,即表示岁月。楼下供地藏菩萨。鼓楼,佛寺中多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的习俗。楼下或供关公、观音。
法堂,是和尚平时讲经说法与传戒集会的场所,故又名讲堂。法堂正中设一高台,台上放椅座,称为狮子座或法座,为讲经者之位。下有香案、听席。有些大寺院,下面为法堂,上建藏经阁,收藏佛经典籍。
僧堂,为众僧坐禅念佛、起居的地方;住持的起居室面积多一丈见方,故称为方丈室。
厨库,包括库房、储藏室、斋堂、如意寮(医疗场所)等。
浴室,兼作盥洗室。
西净或东司,指厕所。
一般说来,佛殿、法堂在中轴线上,是佛寺的主要建筑;中轴线之东,一般为生活区,如僧屋、食堂、厨库等;中轴线之西,多为接待区,如设客房等,东西对称。
此外,还有放生池与化身窑(即火葬场所)。佛教本着众生平等与反对残害生命的慈悲之心,主张不杀生,提倡放生,故在佛寺前面多设放生池。面积可大可小,主要是象征,池内蓄水,中心建小岛,让信徒放生鱼、乌龟之类。放生,是一种功德的积聚。佛经中有“三节”放生的记录,三节通常指岁末、夏满日、父母生辰。今每逢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举行放生会。
唐宋之际,盛行放生。据《佛祖统记》记载:唐乾元二年(759年),唐肃宗下诏各州建放生池。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天下置放生池,宰相王钦若还奏请杭州西湖为放生池。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佛殿的建筑格局,佛教建筑的风格”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佛殿的建筑格局 佛教建筑的风格
佛殿的建筑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的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布置殿堂。但在隋唐时期起了变化,逐渐形成以殿堂为主的建筑格局,把塔移至寺院之外。殿,是供奉佛像及信徒祈祷崇拜的地方;堂,是众僧讲经作佛事的处所,合称为殿堂。佛教建筑的风格也逐渐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成为庭...
佛教建筑的特点
1、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2、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
寺庙设计的的风格有哪几种?
1. 以佛教建筑为主,现存佛寺多为明清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主要殿堂仿宫殿府第式样,一般建筑则参照民居式样。2. 伽蓝七堂以禅宗为例,包括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等。
道教的建筑和佛教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区别?
1、佛教的建筑风格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有哪三种建筑形态
1. 四合院式寺庙:这一时期的寺庙建筑多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即主体建筑被环绕在四面的房屋之中,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这种布局体现了佛教对于安静修行环境的追求。2. 佛塔:佛塔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早期的佛塔多以印度的风格为蓝本,以塔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僧房,形成典型的印度佛寺布局。
寺庙建筑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其设计遵循独特的规则,以山门为起点,通常左右两侧设有钟楼和鼓楼,正面矗立天王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接下来是大雄宝殿,这座佛寺的核心建筑,象征佛祖释加牟尼的威严。在隋唐以前,佛塔多建于寺前或宅院中心,但后来,佛殿逐渐取代了塔的位置,寺庙内部则设有专门的塔院。不论大小或地理位置,中国佛寺...
佛教在中国的分支 不同分支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
藏传佛教建筑特征:1.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2.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3.梁柱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特点)??
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
宗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建筑格局伽蓝七殿:从北魏开始,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接受。寺,在中国原来就是汉代官署的名称。相传中国第一座古寺,东汉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马寺,就是用接待外国宾客的官署枣鸿胪寺改建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佛寺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
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
6.简述佛教寺院建筑的基本格局 浅谈我国汉地佛教寺院格局 我国是东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璀璨,其中古代建筑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 *** 建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