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语言在婚姻中真的重要吗

如题所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似乎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得长远。婚姻毕竟是两个人未来一生的相对,共同生活需要一些“门当户对”的条件,而这些门当户对的条件,已经从物质与外表升华到了内在的需要。
一位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但不同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却像一座山一样横亘在了两个年青人中间。女孩的父母和女孩反目成“仇”,女孩一气之下和男孩一起远走他乡……
想来这样的爱情闹剧在你的身边一定也出现过。爱情的力量让人可以舍却亲情,但之余让人长思:现代婚姻是不是还需要“门当户对”?
曾经有过多少崇高与美妙的爱的经典:从《关雎》到《梁祝》,不乏动人的情歌与千古绝唱,让人感受到了爱的永恒魅力。这些爱情,也许就叫“传统”。
中国的这类故事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仙女都会爱上一个穷人或是穷秀才,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仙女去爱富家子弟的。好像一沾上“富”字就失去了浪漫、纯洁的色彩。“嫌贫爱富”是国人一向最为反感的价值取向,在民间故事里也深深地打着这样的烙印。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那个女孩赢得了爱情,但她是否会赢得长久而幸福的婚姻却是一个未知数
恋爱中的人们总是重情感而轻理智。这个时候,理智往往是对的,却经常是没有用的。深陷在爱情当中的女人以为爱情可以超越一切,爱情可以不计较理由,爱就爱了,不在乎他来自何方,身份地位也可以不计较。但这个女孩却没有想过,婚姻和爱情不一样,婚姻并不仅仅是因为爱,还附带了许多的条件在内。
当然,我们会痛恨“门当户对”这个词,因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美好的姻缘被它破坏,但是婚姻毕竟是两个人一生相对,共同生活需要一些门当户对的条件,而这些门当户对的条件,已经从物质与外表升华到了内在的需要,也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对夫妻:男人家境贫寒,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就业于一家运输公司;女人却工作在一个“垄断型”企业,且家庭背景好、父母及兄弟姐妹全部算得上是当地的“中产阶级”,因而女人没有把金钱放在第一位,也没有考虑到金钱问题。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没有体验过缺钱的感觉,她看中的是男人英俊的外表。
男人则认为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富有”的女人也算满足了自己的快速“脱贫”的心愿。尽管女人家极力反对,可是女人心意已决。就这样,在女人的坚持下两个人的婚姻成功了。
婚后的生活还算和谐、稳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孩子跨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男人单位实行买断政策,运输全部实现私有化,考虑到孩子和家庭,女人不愿意男人长期在外跑车,况且货源问题也是个很大的障碍,于是决定另寻他路——男人算是下岗了,暂时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夫”。
刚开始,女人觉得这样有人侍候的日子还真不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人便开始不满足了,经济成为她难解的心结,看见同事们瞬息万变的花样服饰、挥金如土的豪气,不免常常生出一些悲哀来,回家也失去了往日的笑脸和急迫。
男人呢,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忍气吞声,不得不屈服于女人的领导之下,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无奈一时半会儿工作难找,就业成为男人的心病,也成为家庭危机,迷茫中不知道前面的方向。
既然是自己决定要走的路,再坎坷也得撑下去,哪怕心里有再多的委屈和无奈——刚开始女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是渐渐地女人的“阳刚之气”越来越浓,脾气越来越大,时常会有山呼海啸的壮观场景出现:“没用的男人”成为她的口头禅。
男人也不是一尊木偶似的雕像,内心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无奈只得强颜欢笑,在女人的指挥下机械般生活着,没有自己的思维和主见,阳刚之气变得阴柔、软弱,没有了脾气,就像是一具行走的僵尸,臣服的外表下暗藏着怨气,恨女人落井下石,恨女人骑在自己头上胡乱指挥,不把自己当男人看待……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亡。”——终于,男人拟好了一份离婚协议书,摆在了女人的面前……
爱情可能只是风花雪月,可是婚姻却是实际的东西。如果你嫁的有钱老公,只是一副空有其实的外表,却不具备修养与内涵,那也仅是表面的风光。
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本身就是一个枷锁。婚姻如鞋,可是有多少人一辈子穿着夹脚的名牌鞋,看似风光美丽,其实却痛彻心扉,还要装出一脸的幸福对人,这其中有多少痛苦,我想也只有当事人明白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似乎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得长远。因同乡、同校、同班、同单位而成为夫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家境相当,地位悬殊不大。
倒是一些朋友或因夫妻二人学历差别大,或因一个来自穷乡僻壤,一个来自繁华都市,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巨大差别,因而还不到三五年的婚姻危险期双方就早已分道扬镳。所以说如今年轻人在真正步入婚姻之前心底一定要有一杆秤。爱情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良好的婚姻更多地在相似的人中间产生……
智慧之光: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也不会被社会认同了这么久。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必然产生相近的社会认知和生活习惯,而这些都为日后的共同生活打下了基础,大大缩短了两个人的“磨合期”,减少了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尽管社会发展到E时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却仍然存在,不过它却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3
终究来说,爱是一种依赖,而共同语言的交流,是维系爱的法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