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中国的历史关系

朝鲜和中国的历史关系,谁能告诉我 急!

很长,下下来慢慢看,是韩国课上的课外阅读材料。
<br>
<br>
<br>第二章 历 史
<br>
<br>第一节 原始社会
<br>
<br>韩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从50万年前开始,朝鲜半岛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韩半岛发现的原始人群时期的遗址,迄今主要有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壮里遗址、平壤市祥原郡黑隅里遗址、京畿道涟川郡全谷里遗址、平壤市力浦区大岘洞遗址、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动物骨化石和各种打制石器。
<br>在平壤市力浦区大岘洞附近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的头骨化石,可能是1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的骨化石,被称为力浦人。在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人的肩胛骨化石和两颗牙齿化石,是大约10万年至4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的骨化石,被称为德川人。
<br>从旧石器时代后期开始,韩半岛的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到新石器时代得到发展。韩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6000—7000年前开始。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汉城附近汉江沿岸的溪沙里岩石洞、釜山附近洛东江河口的东之洞、黄海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各种磨制石器和骨器。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陶器,制造业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新的生产部门。
<br>距今4000年前,韩半岛进入了青铜时代,同时,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迄今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主要有:忠清南道大田市槐亭洞、庆尚北道公州、庆州附近入室里、咸镜北道会宁五洞、罗津草岛、慈江道中江郡土城里、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平壤市金滩里遗址等。青铜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致改变了人们的相互关系,男子在整个生产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br>
<br>
<br>第二节 奴隶社会
<br>
<br>大约公元前2至3世纪,韩半岛出现了铁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私有财产,阶级也逐渐形成,从此原始社会解体,产生了奴隶社会。
<br>
<br>1.古朝鲜
<br>
<br>古朝鲜是韩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国家,原名为朝鲜,为了同后世的朝鲜王朝区别开来,一般叫古朝鲜。关于古朝鲜的建国问题,有“檀君神话”流传至今,影响较深。“檀君神话”载于《三国遗事》、《帝王韵记》、《东国李相国集•东明王篇》、《世宗实录•地理志》等,记述内容大同小异。这里仅以《三国遗事》中的记载为例,摘录如下:
<br>“古记云:昔有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也。……雄率徒三千,降于太白山顶神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柱,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为与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
<br>(“唐高”指的是中国传说中的唐尧,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尧王即位50年庚寅大致相当于公元前2333年,距今4300余年。这只是神话而已,古朝鲜的确切建国年代,至今仍然是悬而未决之谜。)
<br>
<br>2.辰国
<br>
<br>辰国是建立于现今韩半岛东南部的古代国家,由马韩、辰韩、弁韩等三韩族形成。从现存历史文献看,辰国以国家形态出现是公元前3至2世纪。辰国的中心地区是“月之国”,约在忠清南道的稷山。末期,国都南迁至“国邑”,即今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
<br>
<br>3.古朝鲜的文化
<br>
<br>古朝鲜与中国很早就开始贸易和往来。公元前3至2世纪以来,这种交往更为活跃,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汉字很早就传入到韩半岛。随着汉字的传入,儒家思想也传入韩半岛。古代汉字和儒家思想的传入无疑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古朝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br>古朝鲜的文学作品流传到今天的,除檀君神话外还有一首叫《箜篌引》的诗,见于西晋崔豹的《古今注》。
<br>
<br>公勿渡河,
<br>公竟渡河,
<br>堕河而死,
<br>当奈公何?
<br>
<br>
<br>第三节 封建社会
<br>
<br>1.三国时期
<br>
<br>奴隶制国家古朝鲜和辰国灭亡之后,先后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史称“三国”。三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虽然存在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但封建制已占据统治地位。
<br>
<br>1)高句丽王朝
<br>
<br>高句丽是貊族的一支。《三国志》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语言多与扶余同,说明高句丽与扶余有密切的关系。据传,高句丽创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贵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乌伊、摩离、陕父等人一起南下,到卒本地区(今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同土著势力结合,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丽国家。668年被新罗和唐朝联军灭亡。
<br>
<br>2)百济王朝
<br>
<br>据传,建立百济国的温祚王是高句丽朱蒙王的儿子。在辰国处于分裂状态时,温祚王同一部分高句丽人一起南下,到汉江下游定居。在那里同当地的新兴封建势力相结合,形成一股新的封建政治势力,并迅速发展起来。到公元前后,这股封建势力建成小国百济,建都于汉江南岸的慰礼城。此后,百济国迅速壮大,到公元1世纪中叶已成为较大的封建国家。660年被新罗和唐朝联军灭亡。
<br>
<br>3)新罗王朝
<br>
<br>新罗王朝形成的地区是现今韩半岛南部的庆州。该地区原有6个村庄,这6个村庄的贵族是建立新罗的骨干。据新罗建国神话,这6个村庄贵族于公元钱57年共同推举朴赫居世为国王,建立了国家。到公元2世纪前半期,已建成为较大的封建国家。935年被高丽灭亡。
<br>
<br>4)伽倻
<br>
<br>三国各自形成国家以后若干年代,在洛东江流域还有不属于以上三国而保持独立的地方势力,这就是以金海地区为中心的6个伽倻。根据伽倻国始祖传说,六伽倻起源于金官伽倻,以金官伽倻为中心形成了各部落间的牢固联盟。它介于百济和新罗之间,经常受到攻击,最后被百济和新罗吞并。
<br>
<br>5)三国时期的文化
<br>
<br>三国都使用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字,所以用它来记录韩国语很不方便,于是,三国都采用“吏读”文。吏读文的创制,对韩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新罗的吏读文较发达,常用来记录诗歌。7世纪中叶的大学者薛聪将吏读文加以整理,用来翻译儒教经典。
<br>三国都组织学者编撰史书。高句丽编撰《留记》100卷。600年,太学博士李文真将其改变成《新集》5卷。百济于375年由博士高兴编撰了《书记》。新罗于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学者编撰了《国史》。
<br>地理学也有发展。628年高句丽绘制了封域图,百济编撰了图籍和地理志,新罗也编过地理书籍。
<br>医学方面,高句丽有老师方,百济有新集方,新罗有新罗法师方,新罗还开设医学堂传授各门医学,百济医药制造很有名。
<br>儒学传入三国后,三国都很重视,都把它作为维护封建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措施加以推广。高句丽372年建立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百济在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是6世纪,新罗的许多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学,因而出现了金大问、强首、薛聪等著名的儒学者。
<br>三国都很重视佛教,相继兴建寺院,广泛传播佛教。佛教是通过中国传入三国的。传入时间,高句丽为372年,百济为384年,新罗为518年。
<br>三国时期主要文学作品有,用吏读记载的《兜率歌》、《彗星歌》、《薯童歌》、《如来歌》等歌谣,用汉字写成的《黄鸟歌》、《孤石诗》等汉诗。散文有《乙支文德传》、《渊盖苏文传》、《明监答夫传》、《温达传》、《嘉实传》、《皇龙寺九重塔》、《兔子传》等。
<br>
<br>2.统一新罗时期
<br>
<br>1)新罗统一三国
<br>
<br>进入7世纪中叶,三国间的矛盾激化,再也无法维持以前的那种鼎立状态。新罗扩张领土之后,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与唐朝建立了紧密的军事联盟。
<br>660年,新罗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济国力极度衰弱之机,联合唐军攻打百济。战争不到10天,百济王朝宣布灭亡。
<br>新罗和唐朝联军利用高句丽朝廷发生内讧之机,又进攻了高句丽。668年中旬,罗唐联军攻入平壤城,高句丽王投降,高句丽王朝宣告灭亡。
<br>征服百济和高句丽之后,唐朝在平壤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要管辖原百济和高句丽领土,新罗却要占领百济和高句丽领土,罗唐之间发生了矛盾。经过几年的争夺战争,676年,唐将安东都护府移到辽东(今辽阳),新罗占领了原百济领土和原高句丽领土,这就是统一新罗。
<br>
<br>2)农民起义和后三国
<br>
<br>进入8世纪,因大地主土地私有化的恶性膨胀,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这些矛盾和斗争,必然导致中央集权的衰弱,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尤其是使农民陷入战争漩涡,加重了农民的痛苦。广大农民群众走投无路,便只好铤而走险,掀起反抗斗争。到9世纪前半期,农民起义迅速发展,9世纪后半期爆发了全国性农民战争。据有关文献记载,农民军在全国20个地方活动。
<br>在全国性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延续1000多年的新罗王朝名存实亡。这时,西南地区的甄萱势力迅速扩大,甄萱利用原百济地区人民对新罗统治的不满情绪,大肆宣扬复兴百济,终于在900年建立了后百济。另一方面,弓裔利用原高句丽地区人民反对新罗统治集团的情绪,打出重建高句丽的旗号,从而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终于在901年建立了后高句丽。911年,把国名改为泰封国。这样在韩半岛又出现了三国,即后百济、泰封国(后高句丽)和原新罗。
<br>
<br>3)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化
<br>
<br>由于继承三国时期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最突出的特点是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研究。新罗朝廷将佛教奉为国教,提倡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研究。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研究,不少僧人到唐朝留学,有的到印度和印度以西各国取经。
<br>慧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8世纪初去唐朝,后去印度。慧超是精通梵文和汉文的高僧,在长安把许多梵文佛经译成汉文。他的著作有《往五天竺国传》三卷。这本著作是研究当时印度和西亚各国的历史、地理和东西文化交流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br>元晓是佛教哲学思想家,他的哲学中的最高范畴是绝对的精神实体—“一心”。他是贵族出身的著名学僧,是海东宗的创始人,兼通八宗。他的著作有《起倍论疏(海东疏)》《金刚三昧经论》、《法华经宗要》等99部240余卷。
<br>义湘也是当时有影响力的佛教哲学思想家。他是新罗华严宗的始祖,著有《一乘法界图》、《大华严十门番法观》等。
<br>儒学在新罗时期继续发展。682年新罗在中央设国学,747年置诸业博士、助教,招收15-30岁的贵族子弟,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学制9年。788年设读书三品科。8世纪末至9世纪,许多贵族子弟留唐学习和研究儒学,其中考中唐朝宾贡科的达50多人。最代表性的人物是崔致远。他是当时进步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著有《文集》30卷、《四六集》1卷、《桂苑笔耕》20卷等,流传至今的只有《桂苑笔耕》20卷。
<br>新罗时期的文学继承和发展了三国时期以来的优秀文学传统。文学作品有歌谣、汉文作品和各种故事。歌谣是采用乡札式标记法书写,到8-9世纪达到高峰。代表性的作品有《赞耆婆郎歌》、《安民歌》、《祭亡妹歌》、《遇贼歌》等。汉文文学也得到发展,代表性的著作有《花郎世纪》、《高僧传》、《汉山记》、《乐本》等。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故事文学的兴盛。代表性的作品有《君耳如驴耳》、《瘤子的故事》、《如意珠的故事》、《阿妈妮钟》、《无影塔》等。
<br>
<br>
<br>3.高丽王朝时期
<br>
<br>1)高丽王朝的建立
<br>
<br>918年6月,泰封国的侍中王建经过长期准备,用1万大军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把京都迁回松岳,这就是维持近500年统治的高丽王朝的建立。
<br>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安定国内,加强武装力量,准备统一三国。934年,王建向后百济发动总攻,攻占了熊津以北30余座城,全面威胁后百济。在这紧要关头,后百济政权内部发生了内讧,甄萱的儿子神剑软禁自己的父王,自立为王。对此深怀不满的甄萱向高丽投降。该事件震动了新罗王室,新罗敬顺王于935年11月正式向高丽投降。936年9月,高丽调动了87500兵力向后百济发动总攻,神剑投降。从此,高丽统一了后三国,在半岛上建立了统一的高丽王朝。
<br>
<br>2)高丽王朝时期的文化
<br>佛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在国家的特别庇护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丽时期的王均笃信佛教,甚至王子和国王的直系亲属就有出家为僧的。高丽时期最有名的僧侣学者是大觉国师义天,义天就是文宗王的第四子。
<br>儒学同佛教一样,得到了高丽王朝的重视。958年高丽“始置科举”,把儒学经典列为考试科目。到了高丽后期,朱子传入高丽。朝廷非常重视程朱理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学者有李穑、郑道传等人。李穑是高丽末期的著名朱子学者和政治家,著作有《牧隐集》55卷。郑道传是高丽末期到李朝初期著名的朱子学者和政治家,著作有《三峰集》14卷。
<br>高丽时期的文学继承了新罗时期的文学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在高丽时期的文学中汉诗和汉文学占统治地位。高丽前期汉诗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郑知常,代表作有《大同江诗》、《西都诗》等。高丽后期汉诗进一步发展,代表性的作者是李谷,著有《橡栗诗》等。高丽时期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李奎报、李齐贤等。李奎报的代表作有《东国李相国集》,李齐贤的代表作有《益斋乱稿》。高丽时期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作了很多诗歌,代表作有《青山别曲》、《西京别曲》、《加西里》、《动动》等。
<br>高丽时期的史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2世纪金富轼编写了《三国史记》、13世纪僧一然编撰了《三国遗事》。著名作家李承休编撰了描述中国和高丽王朝以及前历代王朝和帝王的《帝王韵记》。13至14世纪,编撰了高丽历代国王的实录,这就是《高丽史》。
<br>高丽时期科学技术有显著发展。据有关文献记载,高丽在13世纪前半期已发明了金属活字,最初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书是《详定礼文》。
<br>
<br>
<br>4.朝鲜王朝时期
<br>
<br>1)朝鲜王朝的建立
<br>
<br>朝鲜王朝的始祖是曾担任过高丽攻辽部队的右军都统使李成桂。1388年春,围绕着铁岭卫问题,高丽与明朝的关系紧张起来。高丽王朝经过争论,并根据门下侍中崔莹的意见,组织近4万的攻辽部队,总指挥由崔莹担任,左军都统使为曹敏修,右军都统使为李成桂。5月,攻辽部队到达鸭绿江,李成桂认为这是一种冒险,可能贻误大事,所以以“前有大川,因雨水涨”等为由,提议回师,但被崔莹拒绝。李成桂迫使曹敏修改变主张,并从威化岛断然回师。李成桂回到开城之后,肃清了崔莹等人,驱逐禑王,立其幼子为昌王,后来又以昌王并非王姓为借口,驱逐昌王,立其远亲为恭让王。这些国王都只不过是傀儡,实权完全掌握在李成桂及其一派手中。李成桂掌权后,高丽王朝名存实亡。1392年,李成桂建立新王朝,翌年宣布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朝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是15世纪。这一时期,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封建统治阶级称之为“太平盛世”。
<br>
<br>2)朝鲜王朝时期的文化
<br>
<br>(1)“训民正音”的创制
<br>15世纪,韩国创制了民族文字,即“训民正音”。这是韩民族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br>创制“训民正音”之前,韩民族一直使用汉字。但因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掌握起来很难,表达韩语更难。三国时期,曾创制出吏读文,但它也很难懂,又不适合韩国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不能准确标记韩国语。因此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能有一种通俗易学的文字,另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也为便于在人民群众中贯彻自己的统治政策,也深感创制人民群众通俗易学的文字的必要。这些迫切的社会需求,促进了“训民正音”出现。
<br>世宗大王为创制民族文字,在宫中设正音厅,同成三问、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朴彭年、姜希颜等优秀学者一起多年深入研究韩国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终于于1444年1月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民族文字,即“训民正音”。
<br>“训民正音”是由17个辅音和11个元音组成的表音文字。它不仅通俗易懂,又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训民正音”的创制,为韩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br>
<br>(2)科学技术
<br>朝鲜王朝初年,科学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首先值得一提的是,1430年编写的农业手册《农事直说》。该书详细总结了农业技术经验,提供了许多耕种栽培方法。
<br>同时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天文学和气象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好的范例是1442年制作的测雨器,它比西方发明的同类仪器早200多年。
<br>随着天文知识的进步,历法研究也大有提高,李纯之等编撰的《七政算》内外篇是较完整的历书。
<br>在医学方面,1433年《乡药集成方》问世,1445年医学百科全书《医方类聚》问世,1610年里程碑式的医术《东医宝鉴》问世。
<br>
<br>(3)文学
<br>15—16世纪的文学,继承前一时期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为以后的实学派文学和进步文学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尤其是,由于“训民正音”的创制,过去只限于时调形式的倾向逐渐消失,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歌辞”。这时期文学的特点是创作了大量稗说文学作品。郑澈的歌辞和黄真伊的时调,对17世纪以后的诗歌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br>17—19世纪以后的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反映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新的近代因素的发生发展以及人民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一时期的进步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朴趾源、丁若镛等人为代表的实学派文学。朴趾源的《两班传》、《许生传》、《虎叱》等,都是韩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br>
<br>(4)历史
<br>史学家们研究前代的历史,编写了历史书籍《高丽史》、《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等。李朝统治者还按后代王编写前代王实录的惯例,编写了《李朝实录》。它记载了朝鲜王朝26代的实录,共1893卷888册,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珍贵文献。
<br>
<br>(5)美术
<br>朝鲜王朝初期的绘画,在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安坚的《梦游桃源图》、姜希颜的《山水人物图》。这些画的特点是描绘了雄伟的大自然以及具有刚毅气魄和浪漫色彩的人物。
<br>到16世纪,李岩的《花鸟猫狗图》和女画家申师任堂的《茄子》、《水鸭》、《葡萄》等,都是富有抒情和乡土味很浓的作品。
<br>17—19世纪的绘画,摒弃了仿古主义和公式化的画风,创造了现实主义的新画风。如金明国的《地狱图》《斗棋图》,郑善的《金刚山全面图》、《万瀑洞》等。尤其是金弘道的《冶匠图》、《摔跤图》等,真实而有力地刻画了人民的向往和朴素而乐观的生活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
<br>
<br>(6)教育
<br>初期的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官学是国家创办的学校,用官费培养国家的统治骨干。官学系统,中央有成均馆,是最高学府;汉城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南学等四学。每个道和邑设有乡校,作为地方教育机关。这些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儒学。“小学”是基本课程,还有“孝敬”、“明心宝鉴”、“三纲行实图”等。除儒学外在中央和部分地区还设有武学、译学、阴阳风水学、医学、字学、律学、算学、乐学。
<br>私学的创始者是高丽遗臣吉再。高丽灭亡后,吉再回到故乡庆尚道善山,创办书堂,致力于教育后代的事业,成为私学教育的先驱。私学日益兴盛,成为朝鲜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私学也主要讲授儒学。
<br>朝鲜政府为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分文科和武科。文科经三次考试,第一次在地方,第二、三次在中央。三次考试合格者,大都被录用为相应的文官。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三次考试合格者,大都被录用为相应的武官。
<br>
<br>
<br>
<br>第三章 近现代史
<br>
<br>第一节 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和欧美列强的侵略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
<br>大院君是在封建制度摇摇欲坠之时掌握政权的。1864年年仅12岁的高宗继哲宗之后即位。其父兴宣大院君掌握了国家实权,并提出“弊政革新”,以图整顿封建制度的腐败混乱,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br>他标榜“以才择官”、“四色平等”,实行按劳绩录用人才的政策,打破了安东金氏的势道专政。
<br>他将以前仅向平民征收的军布税改变成同样向两班征收的户布税。
<br>为提高王室的尊严,他不顾财政拮据的状况,下令重建景福宫,并于两年后完成了这项工程。
<br>大院君还毅然关闭了书院。当时有数以百计的书院,这些书院不仅侵蚀着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它已成为制造舆论、煽动派别斗争的巢穴。大院君保留47个分散的书院外,其他的一概予以封闭。
<br>大院君大力推行了加强国防的措施,如取消备边司,恢复三军府,加强对西海岸和南海岸以及北部的边防等。
<br>在大院君看来,只有防止资本主义侵略,使朝鲜永远同资本主义国家隔绝,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他加强了闭关自守政策,当时称这种政策为“国禁”。大院君推行的政策旨在巩固封建王朝,他不懂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因此,他的政策不能反映朝鲜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只能是一种封建性质的改革。尽管如此,他的改革对调整封建制度,巩固国防力量,抵御外国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r>
<br>2)欧美列强的侵略
<br>朝鲜王朝将门户紧紧关闭,与欧美国家的所有交往被认为是危险的,甚至与日本的接触也不例外,因为日本已与西方列强建交,惟独允许与中国交往。西欧列强感到通过和平谈判与闭关自守政策的制定者大院君统治下的朝鲜建立通商关系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变企图通过武力威胁迫使朝鲜与他们通商,于是引起了两次较大的“洋扰”,即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冲突。第一次为“丙寅(1866)洋扰”,第二次为“辛未(1871)洋扰”。
<br>19世纪60至70年代的反侵略斗争,拉开了朝鲜人民近代民族解放斗争的序幕。
<br>
<br>2.“江华岛条约”的签订
<br>1)大院君的下台和“云扬号事件”
<br>大院君一上台就搞垮了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但未能注意到闵妃后党势力的兴起。1873年10月,闵妃抓住时机,迫使大院君放弃了摄政,从而结束了他大权独揽的状况。随着“国禁”最顽固的维护者的离去,朝鲜闭关自守政策不可避免地遭到摒弃。
<br>闵妃后党掌权后,责难大院君的对日强硬政策。他们打算一方面引入日本势力,以改善朝日关系;同时引入欧美势力,以牵制日本侵略。赵宁夏于1874年8月,秘密致书驻倭馆的森山,表示朝鲜政局一旦变化,朝鲜将努力改善对日关系。
<br>日本政府觉察到朝鲜发生的变化,便抓住机会将一项旨在推进日本侵略计划的通商条约强加给朝鲜。为此目的,日本于1875年制造了一起与朝鲜的军事冲突,即所谓的“云扬号事件”。
<br>
<br>2)“江华岛条约”的签订
<br>日本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于次年委派黑田清隆为全权大使,井上馨为副大使,率领7艘船只和1000名陆战队开赴朝鲜。
<br>黑田在江华岛东海岸的甲串海岬登陆后就要求朝鲜进行条约谈判。日本谈判代表蛮横无理,竭尽威胁之能事。在谈判席上,他们以朝鲜“侮辱国旗”为由,追究朝方责任。同时又乱放舰炮,以显示强横。面对日本的威胁和朴珪寿等主张通商的势力的鼓动下,朝鲜政府终于在1876年与日本缔结了“朝日修好条规”,即“江华岛条约”。
<br>日本声称条约中含有对朝鲜主权的承认,这证明日本决无侵略意图。然而,这项条约的真实目的却恰恰相反,条约否决了中国向朝鲜行使宗主权的要求,排除了中国的干涉,为日本侵略扫清了道路。而且,这项条约是一项不平等条约,只为日本商人开放港口,而不为朝鲜商人开放日本港口。开港地点是按照日本的政治经济需要而强行选定的,在开放城市里划定租界由日本官员专管,朝鲜官员不得过问。显然,这是“国中之国”。领事裁判权不适用于双方。总之“江华岛条约”是朝鲜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缔结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r>
<br>
<br>第二节 甲申政变
<br>
<br>1.开化思想和开化派的改革活动
<br>以实学思想为基础的开化思想创始于开港前的19世纪70年代初。集实学之大成的丁若镛以及北学派实学者对开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开化思想与实学思想在根本点上却是不同的。实学思想是封建框架内的改革思想,而开化思想则是近代范畴的改革思想。
<br>开化思想的奠基者是中人出身的吴庆锡和刘鸿基。开化派接受了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先驱魏源的影响,主张开化变革。
<br>朴趾源的嫡孙朴珪寿对实学思想修养极深,自然对以实学思想为基础的开化思想以及开化派的形成起到了中介作用。
<br>两班出身的金玉均从前者那里继承了文明开化、维新变革的思想;从后者那里接受了自主开国论。此后,他又在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卫正斥邪论”的活动中使开化思想进一步升华,形成近代的启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6
中国古代对朝鲜是有文化认同感的,一直把朝鲜半岛当作是未统一地区,经常说“当今天下n分,北有某戎,南有越南、西有吐蕃、东有高丽”等话,而且高丽一直臣服于中原朝廷,年年遣使来朝,多次内乱都是向中国借兵平息的。到了近代才抛弃此观点。因为中国的民族认同观点是看文化,不是看血缘。
第2个回答  2010-05-06
不是先好后坏,是时好时坏

明朝、清朝,都是中国的附属国
第3个回答  2010-05-06
先好后坏

历史上朝鲜和中国的关系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棩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

历史上韩国与中国有什么瓜葛
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朝鲜与中国之间的互动频繁,关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矛盾。直到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一直作为朝鲜的宗主国。4. 甲午战争实质上是日本借朝鲜事端入侵,中国出兵保护朝鲜而引发的。战争结束后,中国战败,放弃了宗主国的权利,并承认朝鲜为一个独立国家。5. 此后,朝鲜被日本占领,直至...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发生过战争吗
中国与朝鲜的历史关系复杂多变,其中不乏战争的痕迹。朝鲜虽曾为中国的属国,但其独立性并未完全丧失。中国对朝鲜的控制,确实多通过征服战争达成。例如,隋朝、唐朝、蒙古、后金等朝代,都曾与朝鲜发生战争。这些战争不仅展现了两国力量的较量,更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历史走向。隋朝时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
5、中国的强大,能够压制住日本,使得朝鲜能够保住国家独立。而当中国无法压制日本时,朝鲜则面临被灭国的危险。越南也是如此,虽然心中不满,但不得不接受中国实际上提供的保护。上述历史事件表明,中国绝不会坐视第三国对朝鲜半岛进行染指,也不会容忍朝鲜半岛成为威胁中国的跳板。

中国和朝鲜是什么关系
1. 中国和朝鲜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2. 两国在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唐朝时期,唐朝对高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尽管这种管理并未持续很久。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中朝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4. 中国改革开放后,朝鲜对...

朝鲜跟中国是什么关系
朝鲜跟中国是关系:中国与朝鲜是两个身处亚洲东北地区的近邻。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今,两国间的友谊仍然是坚不可摧的,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政治的考验;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和朝鲜,都存在于一个封建社会之中,在那个时期的互动中...

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发生过战争吗
中国与朝鲜的战争,多源于领土、政治和文化上的矛盾。中国在历史上多次通过征服战争控制朝鲜半岛,但朝鲜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始终在宗主国的掌控下维持着自己的主权。这些战争事件不仅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中国与朝鲜之间的战争,既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有独立...

朝鲜以前是中国的吗?
朝鲜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曾是中国的朝贡国,它们之间存在宗藩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朝鲜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14世纪开始,朝鲜就形成了独立的国家,虽然它向中国朝贡并接受中国的文化影响,但朝鲜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在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朝鲜...

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基本简介
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历史悠久,复杂多变。自古以来,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是朝鲜和韩国的北方邻国,三国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此期间,三国在文化、宗教、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三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与变化。在古代,...

朝鲜国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和古代中国有什么关系?
作为新的国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5. 朝鲜王国在之后的500多年里,一直作为中国藩属国存在。直到1897年,朝鲜第26代国王李熙才擅自称帝。6. 尽管历史变迁,朝鲜与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果当年朱元璋选择了“和宁”作为国名,朝鲜可能就不会叫朝鲜了。这个名字很普通,只是一个城市名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