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致而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他们把孔子视为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命”的“素王”。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如汉代今文经学家的研究往往就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作论证,而近代的今文经学家则更明显地利用今文经学来议论时政,“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师”、历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西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汉哀帝时刘欲提出增立古文经博士,哀帝下诏征意见,今文博士“不肯置对”,拒绝设立方文经博士。刘歆写了《移让太常博士书》,驳斥今文博士所谓“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不传《春秋》”的说法,抨击今文博士“专己守残,党同门,嫉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汉书·刘歆传》)。而今文博士则攻击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汉书·刘歆传》),刘歆最终被迫离京,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东汉初期,尚书令、古文学家韩歌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光武帝诏下其议。今文《易》博士范升激烈反对,提出“《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韩歆、许淑、陈元等古文学者与之辩难,反复往来十余次。光武帝立了《左氏春秋》于学官,但不久又废去(参见《后汉书》的《范升列传》、《陈元列传》)。东汉章帝时,古文学者贾逵与今文博士李育,就《左传》与《公羊传》经义问题,在著名的“白虎观会议”上展开了辩论。以后马融还与北地太守刘环讨论过《春秋》今古文学上的一些分歧问题。东汉末今文学家何休,撰《公羊墨守》、《左氏膏育》、《毅梁废疾》三书,言《公羊传》义理深远,不可驳难应当“墨守”,即如墨子之守城也。所谓“膏肓”、“废疾”,则喻《左氏传》和《毅梁传》之疾不可为也。对此,郑玄乃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郑玄的深入论述,令人佩服,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史称:“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环及(郑)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到了清代中后期又起,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廖平、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都排斥古文经学。尤其是康有为,他试图从根本上否认古文经学。认为“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新学伪经考·序录》)而古文经学家如章太炎、刘师培则积极捍卫古文经学。章太炎自称是“刘子骏(歆)之绍述者”,他指出:“刘向父子总结《七略》,入者出之,出者入之,穷其原始,极其短长,此即与正考父、孔子何异?”(《国故论衡·明解故》)
刘向、刘歆父子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的汉代,积极从事旧籍的整理,古文也得到了清理,尤其是刘歆研究《左传》,并引《左传》解释《春秋》,使人们对文字简单隐晦的《春秋》有了接近正确的理解。晚清的经今古文学之争,其意义与其说是学术的,例不如说是政治的,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争论对传统经学所起到的消解作用。康有为以今文经学当作其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彻底否定“古文经学”,认为古文经典都是由刘歆伪造出来的,他把孔子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奉孔子为“教主”。而古文经学派的章太炎,则大倡“六经皆史”的说法,极力主张孔子的贡献主要在整理及传授“六经”方面,这是公然向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偶像而顶礼膜拜的孔子权威之挑战。康有为和章太炎都是经学大师,他们都推尊经学。倘若把经典比作庙宇,把孔子比作神像的话,那么,康有为的做法正好像是为了装饰神像而去拆毁庙宇;而章太炎的做法则犹如为了研究庙宇却又推倒了神像。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各自的做法恰恰是对经学起到了一种无意识的消解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经学作为统治学说地位的消失,经今古学派及其争论也一起消失了。
今古学派经今古学之争
清代中后期,刘逢禄、龚自珍等今文经学家排斥古文经学,尤其是康有为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地位至高无上,古文经典多为刘歆伪造。而古文经学家如章太炎则积极捍卫古文经学。晚清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不仅在学术层面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经学的消解作用。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作为变法维...
今古学派的经今古学之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致而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他们把孔子视为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命”的“素王”。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如汉代今文经学家的研究往往就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作论证,...
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一.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由来。 先秦典籍经秦代焚书及秦末的战争后,民间及政府的藏书,荡然无存,所以没有资料,从事学术研究。自惠帝废挟书令,文帝奖励献书,研究经书的风气才渐开展,至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经学渐变成博取利禄的工具,而经学家都希望立为博士,结果有十四博士...
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一.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由来。 先秦典籍经秦代焚书及秦末的战争后,民间及政府的藏书,荡然无存,所以没有资料,从事学术研究。自惠帝废挟书令,文帝奖励献书,研究经书的风气才渐开展,至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经学渐变成博取利禄的工具,而经学家都希望立为博士,结果有十四博士...
10.7经学之中的今古文之争
揭秘经学世界中的今古文之争 在清代学者的学术视野中,经学史中的今古文之争是一段不可忽视的学术历程。这一划分,源于对汉代学术传统的独特解读,而非自古有之。学术的区分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两者并存,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目标。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如同学术领域的两极,最初是文字载体的差异,随后在...
古经文和今经文之争是什么?内容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一.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由来。先秦典籍经秦代焚书及秦末的战争后,民间及政府的藏书,荡然无存,所以没有资料,从事学术研究。自惠帝废挟书令,文帝奖励献书,研究经书的风气才渐开展,至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设立五经博士,经学渐变成博取利禄的工具,而经学家都希望立为博士,结果有十四博士...
经今古文之争有怎样的典故?
学派门户之见与利禄之争交织在一起,相持不下。古代帝王平帝时,王莽当权,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为博士,古文经学逐渐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即位,聚集四方学者于京师洛阳,废除王莽时...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和论争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二、争论 1、西汉末年论争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
汉代儒学中的今古之争的主要内容是?
汉代儒学的今古之争主要是关于两种不同的儒家经典传本和相应的学术观点的争论。一种传本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称为今文经。这种经书是凭口耳相传,由学者用隶书写下来流传至今的。今文经学派注重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强调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和阐发,以服务于汉政权。另一种传本是秦时藏于地下或...
如何看待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
此两汉时今古文哄争之一大公案也。南北朝以降,经说学派,只争郑(玄)王(肃),今古文之争遂熄;唐陆德明著《释文》,孔颖达著《正义》,皆杂宗郑王。今所传《十三经注疏》者,《易》用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周礼》、《仪礼》、《礼记》皆用郑注,《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