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份高中三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200字左右?

要老师对学生的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同时,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如何将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等落实到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无疑,教科书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在参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科书(经教育部审查立项)的编写过程中,对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以通用技术部分为例,对技术课程教科书的编写策略谈以下一些体会。

●正文前设置导言,为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做准备 技术学习中,学生对技术对象的感知是学生获得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前提。[1]为了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与相对陌生的新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在教科书中的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正文前,我们都设置了100~200字左右的导言,由学生熟悉的技术对象、技术现象或技术问题出发预告将要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框架。导言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先行组织者”,这既可以唤起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关注,又为技术的实际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技术与设计2”中讲“结构”这一新内容之前,通过孩子们喜爱的游乐设施的坚固而巧妙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结构,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预备学习环境。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理创设悬念 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各种各样的技术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获得技术知识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但如何打破技术的神秘感,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和设计方法,需要编写者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切入点,既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在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进入技术的精彩世界中来。例如,“建筑及其设计”教材的开篇以《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著为引,提出“假如你是鲁滨逊,你将如何在孤岛荒野中生存”的问题,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发了学生对建筑的起源及作用的思考。

●让学生成为教材文本中的“第一人称”,增强教材的亲近感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秉承教科书是师生对话平台的理念,始终将学生作为教材使用、技术学习的主角,通过设立虚拟的学生形象和学生活动拉近书本与学生、课程与学生、技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设计的一般过程”时,我们设计了高中生陈晨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人物,以他设计一个便携式小凳为背景,从他发现问题开始,历经收集信息、设计分析、产品构思、方案优化、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制等一系列过程,教科书中没有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呆板的讲解,而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使学生一起面对技术问题,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走进设计领域中。以虚拟的同龄人的一系列活动代替以往教科书中一板一眼的讲解,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技术世界里的烦恼与乐趣,提高他们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典型的实际案例组织内容,将书本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 技术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学生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这就利于编者设计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经验接近的具体实际案例组织知识点和技术点。例如“电子控制技术”中用门锁的历史演变说明了控制技术的发展;“技术与设计1”中用电话的发明、纺纱机的诞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发现技术方面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让学生在案例构建出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猜想、讨论、欣赏等活动感悟、获得、理解和加深技术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安排大量技术试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充分挖掘技术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术试验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正如《高中技术类课程改革研究进展(一)》中所言:把技术问题呈现给学生,他们就能用一种感兴趣的方式去探索、设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试验,学生可以充分领略技术的神奇和魅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失败的惋惜中,在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磨练出百折不挠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在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技术试验。例如,学生一般对纸的承载力预测值比较低,“结构”一章中,特意安排了一个用纸做成的各种结构类型的承载力试验。通过这个试验,学生会意外地发现,由于结构类型的变化,纸做的结构承载能力将大大超过他们的预料,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和学习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试验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城市与农村学校,尽量做到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如此一来,不必太多的投资,这对于占大多数的农村普通高中来说是很重要的。

●适当留白,为学生的自主想象和探究留出空间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已有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进入成熟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已具有充分的假设验证和预计能力。因此,教材应适当地“留白”,即不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索、探究和试验,自己找出答案。如“电子控制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你还知道其他建筑结构类型吗?”“你认为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有哪些?”等等。凭借“留白”,既能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技术学习心理,也能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需要注意的是,“留白”不意味着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建构基础,而是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考虑学生是否有接受的基础以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从而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