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嘉莉妹妹相关的读后感题目

如题所述

《嘉莉妹妹》嘉莉妹妹的“美国式梦想”——看德莱赛笔下的悲喜人生《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谋生的故事。这是德莱赛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和人性扭曲的长篇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具有那个时代下社会群众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女主人公嘉罗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幻想与欲望的女孩,她单纯美好却也虚荣造作。其实在那个社会工业大发展,资本膨胀导致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像嘉利这样憧憬着上流生活,做着富贵梦的年轻女孩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嘉利妹妹只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销售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渥,则是各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一心想攀上上流社会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社会中上层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清晰的从《嘉莉妹妹》中感受到这些鲜活的人物。一个多世纪后仍保持着他们跳动的生命活力,那种翻开书便呼之欲出的活力。品读《嘉莉妹妹》便得首先从它的作者德莱赛——美国文学史上这位有名的“鄙陋者”开始了解。西奥多并不是一个“文笔雅致”的人,很多美国文坛响当当的人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态度来审视他。“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打发掉德莱赛,这在知识分子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他们告诉我们说,这个人根本就是糊里糊涂,因此他根本不值得一读”,艾利赛奥?维瓦斯如是说,“他早就过时了,加上他文笔又差,他就越发连值得欣赏的粗浅价值也没有了。当然如果文笔是指韵律和谐,声调抑扬,是指形象完美,措辞精当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确是不佳。但是如果文笔不是仅限于此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则未必拙劣”。对比德莱赛的文学成就反不如说他只是借用笔向世人传达他的人生观、社会观。他笔下的女人有独特的思想,有强烈的欲望,并不予掩盖。他描绘的销售员杜洛埃努力跻身上流,虚伪嘴脸刻画的直接准确,毫不含蓄隐晦。这些都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文学评论家们或许不会喜欢,然而确是读者们所乐于看的,褪去了繁荣复杂的铺陈描写后,是一针见血的独到犀利。德莱赛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以这种直白的态度呈现个读者的,没有精致的语言却潇洒直接。德莱赛善写悲剧小说,而在我看来,德莱赛的悲剧故事又并不寻常。《嘉利妹妹》以嘉利最后成为百老汇当红的女演员,生活富足却孤独终老作结,我们就从这开始究其源头。年轻时的嘉利两段爱情都无疑是失败的,杜洛埃为人虚荣浮夸,看重嘉利的年轻貌美,从一开始便让读者认定他们不可能长久结局;酒店经理赫斯渥油滑老道,嘉利成了他婚姻之外的地下情人,最后竟骗嘉利与其私奔到纽约。从现代的眼光看嘉利,她是个彻头彻尾的美丽笨女人,但却一直沿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轨迹走着,她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她小心翼翼,也大胆试探,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被纸醉金迷的社会渐渐退去原本还有的纯真。“在《嘉利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钱——即我们所知道的现实社会中的钱——故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悲剧也就未免牵强”,我想用这段话来从一方面解读“美国式梦想”再恰当不过了。嘉利这个人物的塑造的典型性就在于那个特殊时期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人们追逐大城市的美好,像嘉利一样心高才低的人不在少数,她有表现和追求的权利,但这些都因为金钱因为享受要通过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嘉莉妹妹》中最耐人寻味的人物在我看来并不是主人公嘉利,反倒是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的男主角赫斯渥。如果真的给《嘉莉妹妹》中人物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奖,那赫斯渥当之无愧。他老于世故,举止随和,通达善变,却有着明显的性格因职业被改造的痕迹,他的悲剧貌似始于他和嘉利携款私奔到纽约,但实际上是由于他对未知生活的冒险失败,“一旦抛弃了他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赫斯渥的悲剧便接踵而来”,嘉利的崛起和赫斯渥的败落就是全书最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说嘉利有了她更深一层的悲剧色彩,也更显赫斯渥的凄凉下场。赫斯渥在生命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什么用”,对人生的种种无奈让他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或许这种结局就是最适合他的解脱。而最后作者在写嘉利的时候也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她如今感到孤独。没有事干时,她就坐在摇椅里,低声浅吟,梦里神游”。德莱赛用他的思考,他的哲理解读着人生、梦想,他并不是无情的批判者,而是用另一种角度呼吁着温情美好,“导致错误步骤的不是邪恶,而是渴望改善的愿望;迷惑那些不善思维、多愁善感的人的不是邪恶,而是善德”,这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作品问世一个世纪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膜拜。只要我们能够使作品的意义在我们自己时代的经验中得到印证,并且发现它仍然富有意义,富有生机,那么这本书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要说,这也适用于《嘉莉妹妹》。他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主要小说之一。在抉择中成长的新女性——浅析西奥多·德莱赛笔下嘉莉形象的人物塑造邱岳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处女作。20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而整个美国文学仍沉湎于理想主义。与同时代许多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的作家不同,德莱赛在这部小说中如实揭示了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强烈反响,结果作者不断受迫害,小说竟被列为“禁书”,嘉莉妹妹的形象也备受争议。然而笔者认为,从乡村姑娘到百老汇名角,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城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也是女性从蒙昧服从逐步走向自我认识的过程,作者通过嘉莉的四次选择使她“新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嘉莉妹妹的第一次人生抉择发生在小说开头,当时她正离开农村的故乡到芝加哥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她第一次的幸福观非常单纯,只不过“过过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将是幸福的了”。吻别了母亲,18岁的嘉莉早就满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毅然只身去城市试一试自己新的命运。从熟悉的农村转换到陌生的城市中去,对一个涉世未深、人生经验贫乏而又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女而言,可谓危机四伏。可是,随着火车车窗外匆匆消逝的熟悉景色,嘉莉的思路却很快转移到“空洞地猜想着芝加哥是个怎样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去,暗示出嘉莉妹妹很强的适应能力,为她以后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初到芝加哥,嘉莉借住在姐姐家里,然而一切都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嘉莉看到德姐姐敏妮是:“现在才27岁,虽然还硬健,但已经是个形容消瘦的妇人,她对生活的看法受着她丈夫的影响,对幸福和责任的见解越来越狭隘。”姐姐为了丈夫、家庭终日忙碌而牺牲了自我,她任劳任怨慢慢地积累财富,而这种贤妻良母型的生活方式对嘉莉来说却是极其乏味的,而且正是她所摒弃的。嘉莉几经周折找来的工作远远无法满足嘉莉对“各种欢乐和各种华丽的玩意儿”的渴望,她因病被解雇后更是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愿回乡过和敏妮相同的生活,却因找不到工作无法付房租,姐姐不愿收留她而无法留在芝加哥。正在这时,杜洛埃出现了,尽管只是一个推销员,但比起嘉莉来他却有大城市的生活经验,他把嘉莉带到了一个她从未走进过的世界:奢华的晚宴,梦寐以求的衣物……他用他的温情,用嘉莉所向往的华美的服饰和精致的生活不动声色地引诱了她。嘉莉作出了她的第二个抉择:离开代表当时传统道德观的姐姐家后搬到了推销员杜洛埃为她包租的公寓里与他同居。在这段关系中,最初嘉莉追求的是正常的感情,她希望与杜洛埃结婚,而他总是推搪;也是在这段关系中,嘉莉的生活发生了质变,她很快地溶入城市中,变成了一个“衣着得体、漂亮、文雅、有风度的姑娘了”,与此同时,她对杜洛埃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将他视为了不起的“大人物”,渴望和他结婚,变为认为“他不是可以获得或保持她的爱情的男人。她觉得,有些方面他不像是个真正的男人”,她变得不想与他结婚了。嘉莉的第三个人生抉择,是在被赫斯特伍德欺骗之后作出的。赫斯特伍德原是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杜洛埃的朋友。“他是个非常成功的社交界著名人物。”“他有一匹马和美妙的双轮轻便马车。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安居在靠近林肯公园的一幢精致的宅子里。从各方面看来,他是我们美国上层社会的一个受欢迎的人物——仅次于豪门大族的第一等人物。”遇见嘉莉时他正值事业的巅峰。他的绅士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在意识到金钱重要性的嘉莉眼中无疑意味着安稳的生活,况且与杜洛埃相处,嘉莉虽然一时得到了生活的满足,但是深藏在她内心的长期对“爱”的渴望促使她更愿意与赫斯特伍德这样有地位又有钱的人来往,赫斯特伍德也对她有过对婚姻的许诺。然而出乎嘉莉的意料之外,如此的一位大人物其实却是位“惺惺作态的正人君子”,他费尽心思去勾引和自己儿女年龄相当的嘉莉,不顾自己朋友的情面和已有家室,最终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幼稚无知的嘉莉。作为天真单纯的当事人,嘉莉妹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世事的险恶,只凭借自己幼稚的知识和天真的理想去行事,结果终于不可避免地上当受骗。不过,嘉莉的适应能力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已经受骗的情况下,她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她受骗登上去加拿大的火车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当嘉莉眺望着窗外在飞过的风景时,她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被骗,违反自己的意志作这次长途旅行的……在她看来,这是有趣的世界。她的生活刚开始。她并不觉得自己是打了败仗。也没有心灰意懒……她可以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谁知道呢?也许她可以幸福”。此时的嘉莉仍和所有的其他女性一样,把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把杜洛埃、赫斯特伍德对她的“和善、宠爱”看作“抵御外界威胁”的屏障。但是此时的嘉莉也与初到芝加哥时不同,随着眼界的增长,她的独立意识也已经开始慢慢增强了。相反的,赫斯特伍德在失去了芝加哥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后迎来了一连串的厄运,投资失败和工作的无着落也慢慢使他从一个富裕的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守财奴。嘉莉在作为一个毁坏别人家庭生活,引诱男人走向犯罪的女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女性”形象的崛起。嘉莉已经开始不完全依赖于男性,在生活出现危机之时,努力摆脱困境。为了生计,她不顾赫斯特伍德的反对,决定去演戏,虽然赫斯特伍德反复强调“倘使我是你,我就不想演戏,这不是女娘儿的适当的职业”。但是对于嘉莉,“现在,像在芝加哥一般,舞台就成了她困难中的最后希望。倘使他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必须采取一些法。也许她不得不出去,再去独自奋斗”,因为她“不愿意被拖入贫困之中,或者跟他饿死。她是有演戏的才能的。她能够先闯进去,然后成名起来。那时,他有什么话可说呢?”在嘉莉的心中,“成名”就是幸福。此时赫斯特伍德的颓废沮丧、不思上进迫使嘉莉重新面临生存的窘境,她作出了她第四个重要的抉择:独自离开。第一次登台,嘉莉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大热忱,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由于她的努力,导演渐渐让她演一些稍微重要些的角色。而嘉莉则更加投入,当别人休息时,她仍然在揣摩、练习,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心理,力求精益求精。嘉莉则日渐走红,现在的嘉莉终于可以不再依靠男人的帮助,她每天乘坐华丽的马车,住进华丽的宾馆,崇拜者前呼后拥。名誉、金钱、地位纷纷涌来,她终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作者通过对这四次抉择的详细描述,使嘉莉妹妹这个“新女性”形象逐步成熟、丰满起来。从最初懵懂的乡村少女到掌握着自己生活的名角,从被动地受骗顺从到主动地离开,嘉莉妹妹背离了以姐姐、姐夫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凭借着她的美貌与不懈的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已经物质化与欲望化了的城市生活却注定了一种主体结局:即使人们获得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幸福。与她在舞台上演绎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相反,现实中嘉莉的爱情一次次地被欺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嘉莉先是被杜洛埃欺骗,接着又被赫斯特伍德欺骗,最终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事实和她台上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华丽的演出更衬托出嘉莉空虚落寞的精神世界。在小说的结尾,当赫斯特伍德在廉价的小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思索着:“你独自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渴望着。你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你永远也触摸不到的幸福。”与最开始“过好日子”和“成名”的幸福不同,嘉莉在一次次的追逐和得到中,渐渐离幸福越来越远。德莱赛笔下的嘉莉妹妹,不再是受了委屈只会哭泣的格蕾卿,不再是为曾经的错误而充满负罪感的苔丝,不再是明白了卑微的地位却拥有不定未来的娜拉,她是拥有了强烈独立意识勇于追求梦想的新女性。她果敢、坚强,为了生存和欲望苦苦挣扎,然而在内心的深处却空虚、迷惘。德莱赛用犀利的笔触完全颠覆了美国文学作品中乐观主义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状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富有启迪作用,这就是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2
《嘉莉妹妹》嘉莉妹妹的“美国式梦想”——看德莱赛笔下的悲喜人生《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谋生的故事。这是德莱赛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和人性扭曲的长篇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具有那个时代下社会群众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女主人公嘉罗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幻想与欲望的女孩,她单纯美好却也虚荣造作。其实在那个社会工业大发展,资本膨胀导致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像嘉利这样憧憬着上流生活,做着富贵梦的年轻女孩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嘉利妹妹只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销售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渥,则是各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一心想攀上上流社会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社会中上层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清晰的从《嘉莉妹妹》中感受到这些鲜活的人物。一个多世纪后仍保持着他们跳动的生命活力,那种翻开书便呼之欲出的活力。品读《嘉莉妹妹》便得首先从它的作者德莱赛——美国文学史上这位有名的“鄙陋者”开始了解。西奥多并不是一个“文笔雅致”的人,很多美国文坛响当当的人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态度来审视他。“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打发掉德莱赛,这在知识分子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他们告诉我们说,这个人根本就是糊里糊涂,因此他根本不值得一读”,艾利赛奥?维瓦斯如是说,“他早就过时了,加上他文笔又差,他就越发连值得欣赏的粗浅价值也没有了。当然如果文笔是指韵律和谐,声调抑扬,是指形象完美,措辞精当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确是不佳。但是如果文笔不是仅限于此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则未必拙劣”。对比德莱赛的文学成就反不如说他只是借用笔向世人传达他的人生观、社会观。他笔下的女人有独特的思想,有强烈的欲望,并不予掩盖。他描绘的销售员杜洛埃努力跻身上流,虚伪嘴脸刻画的直接准确,毫不含蓄隐晦。这些都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文学评论家们或许不会喜欢,然而确是读者们所乐于看的,褪去了繁荣复杂的铺陈描写后,是一针见血的独到犀利。德莱赛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以这种直白的态度呈现个读者的,没有精致的语言却潇洒直接。德莱赛善写悲剧小说,而在我看来,德莱赛的悲剧故事又并不寻常。《嘉利妹妹》以嘉利最后成为百老汇当红的女演员,生活富足却孤独终老作结,我们就从这开始究其源头。年轻时的嘉利两段爱情都无疑是失败的,杜洛埃为人虚荣浮夸,看重嘉利的年轻貌美,从一开始便让读者认定他们不可能长久结局;酒店经理赫斯渥油滑老道,嘉利成了他婚姻之外的地下情人,最后竟骗嘉利与其私奔到纽约。从现代的眼光看嘉利,她是个彻头彻尾的美丽笨女人,但却一直沿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轨迹走着,她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她小心翼翼,也大胆试探,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被纸醉金迷的社会渐渐退去原本还有的纯真。“在《嘉利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钱——即我们所知道的现实社会中的钱——故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悲剧也就未免牵强”,我想用这段话来从一方面解读“美国式梦想”再恰当不过了。嘉利这个人物的塑造的典型性就在于那个特殊时期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人们追逐大城市的美好,像嘉利一样心高才低的人不在少数,她有表现和追求的权利,但这些都因为金钱因为享受要通过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嘉莉妹妹》中最耐人寻味的人物在我看来并不是主人公嘉利,反倒是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的男主角赫斯渥。如果真的给《嘉莉妹妹》中人物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奖,那赫斯渥当之无愧。他老于世故,举止随和,通达善变,却有着明显的性格因职业被改造的痕迹,他的悲剧貌似始于他和嘉利携款私奔到纽约,但实际上是由于他对未知生活的冒险失败,“一旦抛弃了他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赫斯渥的悲剧便接踵而来”,嘉利的崛起和赫斯渥的败落就是全书最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说嘉利有了她更深一层的悲剧色彩,也更显赫斯渥的凄凉下场。赫斯渥在生命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什么用”,对人生的种种无奈让他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或许这种结局就是最适合他的解脱。而最后作者在写嘉利的时候也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她如今感到孤独。没有事干时,她就坐在摇椅里,低声浅吟,梦里神游”。德莱赛用他的思考,他的哲理解读着人生、梦想,他并不是无情的批判者,而是用另一种角度呼吁着温情美好,“导致错误步骤的不是邪恶,而是渴望改善的愿望;迷惑那些不善思维、多愁善感的人的不是邪恶,而是善德”,这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作品问世一个世纪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膜拜。只要我们能够使作品的意义在我们自己时代的经验中得到印证,并且发现它仍然富有意义,富有生机,那么这本书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要说,这也适用于《嘉莉妹妹》。他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主要小说之一。在抉择中成长的新女性——浅析西奥多·德莱赛笔下嘉莉形象的人物塑造邱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处女作。20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而整个美国文学仍沉湎于理想主义。与同时代许多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的作家不同,德莱赛在这部小说中如实揭示了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强烈反响,结果作者不断受迫害,小说竟被列为“禁书”,嘉莉妹妹的形象也备受争议。然而笔者认为,从乡村姑娘到百老汇名角,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城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也是女性从蒙昧服从逐步走向自我认识的过程,作者通过嘉莉的四次选择使她“新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嘉莉妹妹的第一次人生抉择发生在小说开头,当时她正离开农村的故乡到芝加哥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她第一次的幸福观非常单纯,只不过“过过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将是幸福的了”。吻别了母亲,18岁的嘉莉早就满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毅然只身去城市试一试自己新的命运。从熟悉的农村转换到陌生的城市中去,对一个涉世未深、人生经验贫乏而又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女而言,可谓危机四伏。可是,随着火车车窗外匆匆消逝的熟悉景色,嘉莉的思路却很快转移到“空洞地猜想着芝加哥是个怎样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去,暗示出嘉莉妹妹很强的适应能力,为她以后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初到芝加哥,嘉莉借住在姐姐家里,然而一切都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嘉莉看到德姐姐敏妮是:“现在才27岁,虽然还硬健,但已经是个形容消瘦的妇人,她对生活的看法受着她丈夫的影响,对幸福和责任的见解越来越狭隘。”姐姐为了丈夫、家庭终日忙碌而牺牲了自我,她任劳任怨慢慢地积累财富,而这种贤妻良母型的生活方式对嘉莉来说却是极其乏味的,而且正是她所摒弃的。嘉莉几经周折找来的工作远远无法满足嘉莉对“各种欢乐和各种华丽的玩意儿”的渴望,她因病被解雇后更是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愿回乡过和敏妮相同的生活,却因找不到工作无法付房租,姐姐不愿收留她而无法留在芝加哥。正在这时,杜洛埃出现了,尽管只是一个推销员,但比起嘉莉来他却有大城市的生活经验,他把嘉莉带到了一个她从未走进过的世界:奢华的晚宴,梦寐以求的衣物……他用他的温情,用嘉莉所向往的华美的服饰和精致的生活不动声色地引诱了她。嘉莉作出了她的第二个抉择:离开代表当时传统道德观的姐姐家后搬到了推销员杜洛埃为她包租的公寓里与他同居。在这段关系中,最初嘉莉追求的是正常的感情,她希望与杜洛埃结婚,而他总是推搪;也是在这段关系中,嘉莉的生活发生了质变,她很快地溶入城市中,变成了一个“衣着得体、漂亮、文雅、有风度的姑娘了”,与此同时,她对杜洛埃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将他视为了不起的“大人物”,渴望和他结婚,变为认为“他不是可以获得或保持她的爱情的男人。她觉得,有些方面他不像是个真正的男人”,她变得不想与他结婚了。嘉莉的第三个人生抉择,是在被赫斯特伍德欺骗之后作出的。赫斯特伍德原是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杜洛埃的朋友。“他是个非常成功的社交界著名人物。”“他有一匹马和美妙的双轮轻便马车。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安居在靠近林肯公园的一幢精致的宅子里。从各方面看来,他是我们美国上层社会的一个受欢迎的人物——仅次于豪门大族的第一等人物。”遇见嘉莉时他正值事业的巅峰。他的绅士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在意识到金钱重要性的嘉莉眼中无疑意味着安稳的生活,况且与杜洛埃相处,嘉莉虽然一时得到了生活的满足,但是深藏在她内心的长期对“爱”的渴望促使她更愿意与赫斯特伍德这样有地位又有钱的人来往,赫斯特伍德也对她有过对婚姻的许诺。然而出乎嘉莉的意料之外,如此的一位大人物其实却是位“惺惺作态的正人君子”,他费尽心思去勾引和自己儿女年龄相当的嘉莉,不顾自己朋友的情面和已有家室,最终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幼稚无知的嘉莉。作为天真单纯的当事人,嘉莉妹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世事的险恶,只凭借自己幼稚的知识和天真的理想去行事,结果终于不可避免地上当受骗。不过,嘉莉的适应能力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已经受骗的情况下,她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她受骗登上去加拿大的火车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当嘉莉眺望着窗外在飞过的风景时,她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被骗,违反自己的意志作这次长途旅行的……在她看来,这是有趣的世界。她的生活刚开始。她并不觉得自己是打了败仗。也没有心灰意懒……她可以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谁知道呢?也许她可以幸福”。此时的嘉莉仍和所有的其他女性一样,把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把杜洛埃、赫斯特伍德对她的“和善、宠爱”看作“抵御外界威胁”的屏障。但是此时的嘉莉也与初到芝加哥时不同,随着眼界的增长,她的独立意识也已经开始慢慢增强了。相反的,赫斯特伍德在失去了芝加哥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后迎来了一连串的厄运,投资失败和工作的无着落也慢慢使他从一个富裕的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守财奴。嘉莉在作为一个毁坏别人家庭生活,引诱男人走向犯罪的女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女性”形象的崛起。嘉莉已经开始不完全依赖于男性,在生活出现危机之时,努力摆脱困境。为了生计,她不顾赫斯特伍德的反对,决定去演戏,虽然赫斯特伍德反复强调“倘使我是你,我就不想演戏,这不是女娘儿的适当的职业”。但是对于嘉莉,“现在,像在芝加哥一般,舞台就成了她困难中的最后希望。倘使他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必须采取一些法。也许她不得不出去,再去独自奋斗”,因为她“不愿意被拖入贫困之中,或者跟他饿死。她是有演戏的才能的。她能够先闯进去,然后成名起来。那时,他有什么话可说呢?”在嘉莉的心中,“成名”就是幸福。此时赫斯特伍德的颓废沮丧、不思上进迫使嘉莉重新面临生存的窘境,她作出了她第四个重要的抉择:独自离开。第一次登台,嘉莉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大热忱,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由于她的努力,导演渐渐让她演一些稍微重要些的角色。而嘉莉则更加投入,当别人休息时,她仍然在揣摩、练习,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心理,力求精益求精。嘉莉则日渐走红,现在的嘉莉终于可以不再依靠男人的帮助,她每天乘坐华丽的马车,住进华丽的宾馆,崇拜者前呼后拥。名誉、金钱、地位纷纷涌来,她终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作者通过对这四次抉择的详细描述,使嘉莉妹妹这个“新女性”形象逐步成熟、丰满起来。从最初懵懂的乡村少女到掌握着自己生活的名角,从被动地受骗顺从到主动地离开,嘉莉妹妹背离了以姐姐、姐夫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凭借着她的美貌与不懈的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已经物质化与欲望化了的城市生活却注定了一种主体结局:即使人们获得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幸福。与她在舞台上演绎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相反,现实中嘉莉的爱情一次次地被欺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嘉莉先是被杜洛埃欺骗,接着又被赫斯特伍德欺骗,最终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事实和她台上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华丽的演出更衬托出嘉莉空虚落寞的精神世界。在小说的结尾,当赫斯特伍德在廉价的小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思索着:“你独自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渴望着。你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你永远也触摸不到的幸福。”与最开始“过好日子”和“成名”的幸福不同,嘉莉在一次次的追逐和得到中,渐渐离幸福越来越远。德莱赛笔下的嘉莉妹妹,不再是受了委屈只会哭泣的格蕾卿,不再是为曾经的错误而充满负罪感的苔丝,不再是明白了卑微的地位却拥有不定未来的娜拉,她是拥有了强烈独立意识勇于追求梦想的新女性。她果敢、坚强,为了生存和欲望苦苦挣扎,然而在内心的深处却空虚、迷惘。德莱赛用犀利的笔触完全颠覆了美国文学作品中乐观主义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状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富有启迪作用,这就是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与嘉莉妹妹相关的读后感题目
《嘉莉妹妹》嘉莉妹妹的“美国式梦想”——看德莱赛笔下的悲喜人生《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谋生的故事。这是德莱赛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和人性扭曲的长篇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具有那个时代下社会群众的...

嘉莉妹妹读后感精选
嘉莉妹妹读后感【篇1】 嘉莉妹妹读后感英语作文网收集整理英语作文网 VividHeroine ——OnSisterCarrie Carriewassuchanordinaryruralgirlatthebeginningofthestory.Sittingontheseatofabus,shecouldn’thelpfeelingexcitingatthesightofthemetropolis’spectacle.Shewasimpresseddeeplybylargecrowdontheavenue,thespacioussquareortallb...

《嘉丽妹妹》小学优选读后感400字
《嘉丽妹妹》小学优选读后感400字1 她长得貌美过人,如同圣洁的莲花。气质、动人在她身上展露无遗,还有些锋芒毕露的敏感,但对身边的一切际遇却显得十分被动。她对生活充满了种.种无知和幻想,去投奔了在芝加哥的姐姐,然而她首先以自己的美貌博得了推销员杜洛埃的爱慕。不久,又由于更大的欲望而跟随酒店经理赫斯渥私奔。

《嘉莉妹妹》读后感
自从嘉莉离开,赫斯渥变卖了所有的家俱,得到了五十元,嘉莉当初给他留下自己仅有的二十元钱,赫斯渥把余钱一点点消耗殆尽,最后到酒店帮别人刷厕所,因得病住院三个月丢了那个能够果腹的工作,出院后到剧院向嘉莉要过一次钱,从此开始了乞讨生活。 杜洛埃的推销工作做的很不错,一直关注着嘉莉,到纽约六个月后约见了嘉莉,...

读什么有感作文600字左右
《嘉莉妹妹》读后感 此书的主人公是一名漂亮胆小,年轻无知,爱慕虚荣的年轻女孩--嘉莉。因对大都市繁华生活充满了幻想,嘉莉只身来到芝加哥,投奔她的姐姐,寻求新的生活。为了生存她先后成了德鲁埃、赫斯特伍德的情人,最后因机缘巧合成了当时红级一时的女演员。或许,她是个成功者,她在带着年轻与漂亮...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读后感700字
to meet Jia Li previously because of lack of money and desperately inhibited as never pursue appearance and material desires then, Jia Li seems to also cannot do without him, but her desire is far more than these, although Drouet love her, give her a lot of material, but she ...

嘉莉妹妹下读后感
《嘉莉妹妹》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演员的故事。作家以嘉莉为代表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压榨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来自百度内容。你先看看书的情节。然后...

550字左右读后感
嘉莉妹妹:作者:(美)德莱赛。类型:言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情节上并没有什么动人心弦,跌宕起伏之处。西方小说中的淡化情节,注重心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八岁的嘉莉从乡下来到城市,当过女工,后来跟一位记者同居,再后来又跟一位经理赫斯渥私奔,嘉莉因为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发掘出了自己...

《细米》读后感500字(2)
嘉莉妹妹从不谙世事的乡下女孩到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尤安从乡野之子到大企业家;利蓓加从一个小女佣到家产万贯的阔太太;飘妹妹从一个小家碧玉到精打细算的生意人。我们暂且不说这些人的性格与结局的好坏。但这些事例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成长,是人生的转折点。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经过呱呱落地,牙牙...

美好是可以传染的读后感
西奥多?德莱塞的少年由于贫穷受到了邻里的歧视,这给他后来的写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1岁的时候,他成为报社记者.23岁时出了一部小说《嘉莉妹妹》,后来又写了《苔丝》 、《美国悲剧》、《天才》.其实,生活中并不全都是美好的,它也有苦恼与悲伤,但是您也不妨笑谈人生,学学下面的话语:如果有人把你的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