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有四声, 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声, 但概念不一样, 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古四声在普通话中的演变如下:
根据声母清浊的不同,平声分成阴平、阳平;
全浊声母的上声变为去声,其他仍然保持上声;去声不变;入声消失,其中全浊入声变为阳平、次浊入声变为去声,而清声母的入声变化混乱,派入四个声调的都有,没有规律。
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为送气清音,仄声,也就是上、去、入变为不送气清音。
于是,中古全浊上声动、全浊去声洞和全清去声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同音字。
再来看西南官话成渝片:
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变化与普通话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入声的变化。西南官话成渝片很整齐地把入声都归入了阳平声调(极少数字除外)。
但并不是所有的西南官话都是如此变化。有的入声都整齐地归入阴平,或是去声;而灌赤片西南官话保留了入声,有独立的调值。
最后看粤语广州话:
粤语是平、上、去、入各自根据声母的清浊分阴阳。而阴入调又进一步根据韵母的情况,分成了阴入(或者叫上阴入)、中入(或者叫下阴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