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是二三句式,即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其二: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

  “咦”对“哦”是象声词,“哪里”对“他们”是代词,“放炮”对“过年”是动词。

  结构相应,是指构成对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同,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和“ 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 浩气贯日月”和“ 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 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和“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但是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是允许的。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少唱点雪月风花免得心猿意马;

  多演些忠孝仁义挽回世道人心。”

  “唱点”的“点”和“演些”的“些”意思相同,但不能同字,如同字,就不能对仗了。

  但是,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为了表达的需要,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也会被人接受。这当然影响平仄了,但这就已经属于宽对一类了。宽对对于平仄和对仗的要求不是很严的。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但是,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再如周恩来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但是,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内容精炼,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再如有一副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和“牺牲”,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和“呻吟”,两相对比,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这通常叫做“平对”。例如,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有;儿女债两人同负一人完。”

  此联写的是廖仲恺被反动派杀害以后,与妻子儿女永别。上联是从妻子的角度写的,下联是从子女的角度写的,是并列的两个方面。

  但也有上下联是顺承的,这叫做“串对”。例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联上下联之间是顺承关系,即下联是上联的继续。当然,顺承关系还包括条件与结果,先后连接,转折连接等关系。

  但是,在对联中不能出现“合掌”,即上下两联事意重复。如: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这里,“宣尼”和“孔丘”是同一个人;“悲”和“涕”是同义,“获麟”和“西狩”指的是同一件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8-12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个特点: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字、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第3个回答  2019-04-06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第4个回答  2006-09-30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所辑录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第5个回答  2018-12-10
对联有四个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平仄相对;

3、上下联词性相同;

4、上下联意思上要递近。

对联有何特点,如何对出上联或下联?
一、对联的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除非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2.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称为“仄起平落”。3.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有什么特点
1、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2、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3、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对联的组成和特点有哪些
1、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2、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3、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4、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二、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

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点?
二、对联特点 1、对仗字数:对联上下两句字数需相等,断句须一致,除非特意留空以达到特定效果。2、平仄规则: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合,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这被称为“仄起平落”。3、词性对应:对联中的词性应相对应,位置须相同,通常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

中国对联有什么特点啊?
【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有哪些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对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对联的特点
1、意义深刻,语言精炼 对联的第一个特点是意义深刻。每一副对联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表达人生哲理、赞美自然风光、庆祝节日,或者寄托哀思。这种深刻性来自于对语言的巧妙运用,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感和哲理。2、对仗工整,结构均衡 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它...

什么是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的六个特点是:民族性、民俗性、实用性、启蒙性、严谨性、精炼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集中体现为对称性)和精炼性等文艺创作特征与要求。对联的要求:对...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的特点:一、对仗工整 对联语言的对仗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词性对应、语义对应、数量对应等。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同时上下联的语义内容相互呼应,展现出并列或对比的关系。此外,对联还会注意到词语的音韵、声调的平衡和呼应,营造出优美的音韵节奏效果。通过这种对应关系,体现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