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鞅 秦孝公 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我有第三次的,

孝公问曰:“闻子有伯道,何不早赐教于寡人乎?”鞅对曰:“臣非不欲言也。但伯者之术,与帝王异。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孝公勃然按剑变色曰:“夫伯者之道,安在其必逆人情哉!”鞅对曰:“夫琴瑟不调,必改弦而更张之。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顾百世之利,可与乐成,难于虑始。如仲父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制国为二十五乡,使四民各守其业,尽改齐国之旧。此岂小民之所乐从哉?及乎政成于内,敌服于外,君享其名,而民亦受其利,然后知仲父为天下才也。”孝公曰:“子诚有仲父之术,寡人敢不委国而听子!但不知其术安在?”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赏,而后民知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知所畏。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孝公曰:“善哉!此术寡人能行之。”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孝公又曰:“ 善。”卫鞅请退,孝公曰:“寡人正欲悉子之术,奈何遽退?”鞅对曰:“愿君熟思三日,主意已决,然后臣敢尽言。”鞅出朝,景监又咎之曰:“赖君再三称善,不乘此罄吐其所怀,又欲君熟思三日,无乃为要君耶?”鞅曰:“君意未坚,不如此恐中变耳。”

  1、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便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先生请不吝赐教。”
  卫鞅环视四坐,终于将目光注视着秦孝公,不慌不忙开讲:“天下万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学。治国之道,为诸学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黄帝以降,历经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周室东迁以来,礼崩乐坏,天下纷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诸侯僭越,瓦釜雷鸣,王室衰落,列国崛起。惟其如此,治国之学亦成众家争胜之势,终于莫衷一是。然细细查究,终无超越王道治国之境界者。”
  听到这一通辞藻华丽而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景监迷糊起来,不明白卫鞅要如何了结这场隆重的殿对?难道他胸中所学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惟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敢问先生,何谓王道治国啊?”秦孝公淡淡的问道。
  “所谓王道者,乃德政化民,德服四邦,德昭海内,德息兵祸,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也。何谓德?德者,政之魂魄也。对庶民如同亲生骨肉,对邻邦如同兄弟手足,对罪犯如同亲朋友人。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化一也。”卫鞅语言松缓,面色庄重,俨然一副讲述高深玄妙之大道的神色。
  秦孝公闭目养神,似睡非睡。三个将军却是实在在的睡着了,粗莽的子岸竟撤起了沉重的鼾声。秦孝公竟然如同没听见一般。惟有甘龙颇感兴趣,插进来问道:“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从容道:“王道以德为本。秦国行王道,当如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秦孝公霍然睁开眼睛,打断话头道:“先生,今日到此为止吧。后有闲暇,再听先生高论。
  2、秦孝公拱手笑道:“前次朝堂人多纷扰,先生未尽其兴。今日嬴渠梁屏弃杂务,恭听先生高论,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卫鞅从容不迫,“君上既然不喜王道,卫鞅以为可在秦国推行礼制。以礼治国,乃鲁国大儒孔丘创立的兴邦大道,以礼制为体,以仁政为用,仁政理民,礼制化俗,使国家里外同心,达大同之最高境界。如此,则国力自然凝聚为一。”
  秦孝公却不象头次那样一听到底,他微笑插问道:“儒家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其实就是要恢复到西周时的一千多个诸侯国去,先生以为可行么?复井田、去赋税,在方今战国也可行么?”
  卫鞅辩驳道:“儒家行仁政礼制,不以成败论美恶。不修仁政,虽成亦恶。修行仁政,虽败亦美。此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大理也。公当思之。”
  秦孝公冷冷笑道:“大争之世,弱肉强食,正是实力较量之时,先生却教我不以成败论美恶,不觉可笑么?果真如此,秦国何用招贤?”
  景监在旁,沮丧之极,只是不好插话,便大惑不解的盯着卫鞅,脸上木呆呆的。卫鞅却是不急不躁,没有丝毫的窘迫,竟是从容再道:“君上再容我一言。”
  秦孝公笑道:“无妨,嬴渠梁愿洗耳恭听。”
  “若君上痛恶仁政礼制,卫鞅以为,可行老子之大道之术。老聃乃千古奇才,他的道家之学,绝非寻常所言的修身养性之学,而是一种深奥的邦国大学问。方今天下刀兵连绵,若能行道家之学,则君上定成千古留名的圣君。”
  “敢问先生,道家治国,具体主张究竟何在?”
  “官府缩减,军队归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此乃万世之壮举也。”
  “还有么?”
  “道家精华,尽皆上述。其余皆细枝末节也。”
  秦孝公哈哈大笑,“先生之学,何以尽教人成虚名而败实事?这种学问,与宋襄公的仁义道德如出一辙,有何新鲜?一国之君,听任国亡民丧,却去琢磨自己的虚名,一味的沽名钓誉,这是为君之道么?是治国之道么?”说罢站起来一笑,“先生若有精神,就去做别的事儿吧,治国一道,不谈也罢。”大袖一挥,径自而去。
  摘自《大秦帝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1
看大秦帝国

求商鞅 秦孝公 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我有第三次的,
1、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便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先生请不吝赐教。”卫鞅环视四坐...

仲父相齐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求商鞅 秦孝公 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我有第三次的,孝公问曰:“闻子有伯道,何不早赐教于寡人乎?”鞅对曰:“臣非不欲言也。但伯者之术,与帝王异。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孝公勃然按剑变色曰:“夫伯者之道,安在其必逆人情哉!”鞅对曰:“夫琴瑟不调,必改...

秦孝公和商鞅谈了三次才重用他,他们都谈了哪些内容?
秦孝公和商鞅当时一共有三次谈话,这三次谈话就是先从帝道治国,再到王道治国,最后就是霸道治国,最后的霸道治国才成功吸引到了秦孝公,也就开始了商鞅变法。他们当时第一次谈话其实是让秦孝公十分不耐烦的。因为这次商鞅说的是帝道治国,虽然这个帝道一直是历代君王非常崇尚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是有...

求商鞅 秦孝公 第三次对话 跪谢!
秦孝公道:“先生两次言三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他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滔滔,河面宽阔,在秦境内无有险阻,乃天赐佳水也。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

读史记·秦孝公是如何遇见卫鞅的 中
五天之后,第二次见面。商鞅又用三王之道劝说秦孝公。可惜,还是没有说到秦孝公的心里去。事后,景监免不了再被孝公数落一通。也得亏了景监顾全大局,为了秦国能求到真正的贤才,为孝公解忧,他甘愿受这夹板气,在两人之间穿针引线,来回说好话,又为商鞅争取到了第三次面试的机会。第三次见面,...

商鞅怎么去说服秦孝公去变法的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见到秦孝公的这个反应,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

秦孝公为什么赏识商鞅的“称霸之道”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向他大讲尧舜禹的仁义,要求秦孝公学习他们,行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听不进去,直打瞌睡。第二次,商鞅把第一次的话重复了一遍。秦孝公不耐烦了,生气地对商鞅说:“你怎么如此迂腐?我怎么能重用你啊?”商鞅请求第三次见秦孝公,这次以富国图霸之术游说他。商鞅对秦孝...

商鞅受到重用之前,秦孝公和他聊了四次,他们都聊了什么?
于是第二次,商鞅又来找秦孝公谈话。这一天谈的,是王道治国,就是用周王室治国的方法。周王曾经用这个方法治理国家,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延续了很长时间的统治。并且秦孝公的老祖宗秦穆公,一直采取的也是王道治国。这时,秦孝公才觉得有点意思,但这仍不是他想要的。一直到了第三次,商鞅拿出了霸道...

商鞅受到重用之前,秦孝公和他聊了四次,他们都聊了什么?
第一次交谈失败,但是因为景监强力推荐,所以获得了第二次跟秦孝公嬴渠梁聊天机会,这次的聊天内容是,运用王道治理国家,这个方法就是沿用周朝管理国家的方式,这个方式还是蛮有效的,但是嬴渠梁还是觉得差点意思。三、霸道 要说商鞅是个大才,脑子里面装的东西就是多,第三次见面谈话就跟嬴渠梁讲霸道治国...

秦孝公与商鞅两位巨人的精彩面试
被秦孝公给拒绝了,第二次,商鞅又是提出让秦孝公效仿商汤周王的政策,同样被拒绝。因为在秦孝公看来,前两次的提议都是教秦孝公怎么样治理国家,但是秦孝公想要的是怎样称霸,所以第三次,商鞅便是让秦孝公学习春秋五霸,这才让秦孝公满意,留他下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