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本文在研究各矿物共生组合相互间的成因、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以各种矿物和岩石中诸元素成分的多寡,存在形式,配置状况和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等研究作为探讨问题的手段,研究了一个含硫化镍矿超基性岩侵入体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化学系统的变化,和元素成分在各变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性状(侧重于镍),以及在变化后的新条件下重又变得稳定的变化产物中的元素共生组合、相对丰度等地球化学问题。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超基性岩中硫化镍矿“混染成矿”的看法,以供讨论。
2 岩体地质简述
岩体产于古地台与海西褶皱带的交接处。受北西-南东向深大断裂带控制。是呈带状分布的二辉橄榄岩型岩体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个含硫化铜镍矿的岩体。产状为一向北西侧伏的单斜状岩体。围岩是古生界变质岩系。岩体长750m,宽200~460m。出露面积为0.25km2。岩体走向320°,倾向南西,倾角40°~45°。沿倾向最大延伸约630米。侧伏角25°~30°,沿侧伏方向延伸700余米。岩体形态较为复杂。
岩体分异不好。主要由二辉橄榄岩相构成,次为橄榄二辉岩。局部因同化大理岩围岩而有上述二岩相的含斜长石变种出现。
在岩体的接触带上发育有层位异常稳定且平均厚度为4~5m的辉长岩质混染岩。含矿最好,被称为“矿化混染岩”,是主要工业矿体所在。于混染岩同岩体之间发育着层位同样稳定其厚为2~3m的一层次闪石岩,构成混染岩的内带。其空间分布与形态特征显然与热液成因者不同。岩体、次闪石岩与混染岩三者为渐变过渡关系。
此外,由于成岩后的动力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数条片理化带;时而见及成分不同的脉岩贯入。例如:辉长伟晶岩、闪斜煌斑岩、细晶岩等。
3 岩体地球化学
3.1 岩浆作用
3.1.1 造岩矿物及其晶出顺序
岩体主要由橄榄石、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组成。基性斜长石仅在局部有少量存在。副矿物有铬尖晶石类,磁铁矿、钛铁矿以及磁黄铁矿、黄铜矿等。据百余薄片的镜下观察,上述主要矿物的结晶顺序为:铬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硫化物副矿物。
3.1.2 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
橄榄石、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各双份的单矿物化学分析结果列在表1中。
表1 二辉橄榄岩相中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
应当说明,橄榄石中含H2O+偏高,显然与样品纯度有关。即所选样品未能完全排出自变质作用与次生变化了的橄榄石颗粒。
此外,光谱分析查明,除了斜方辉石含B,Zn及V,单斜辉石含B,Zn,V及Sn外,三矿物中都含有Co,Cu及Mn等元素
3.1.3岩浆结晶过程及其物质成分的演化规律
基于上述矿物的结晶顺序与化学成分,结合光薄片的镜下研究得知,在岩浆侵入后随温度下降的结晶过程中,虽然镁橄榄石的熔点是1890℃(按P.帕姆多霍,1926),实际上按温度与成分的函数关系可知岩体中成分为Fo=70%~95%,Fa=5%~30%的橄榄石是在超出1800℃左右开始结晶的,而主要结晶期或大量析出的温度是1670℃左右,橄榄石包裹铬尖晶石即其例证。已晶出的橄榄石晶体与残浆连续反应形成岩体中广泛发育的、镜下屡见不鲜的二重“反应边”结构。由于橄榄石的晶出,岩浆中Mg2+与Si4+离子大量消耗,当温度降至1380℃(顽火辉石的熔点)时,继橄榄石有斜方辉石晶出,并包裹了橄榄石晶体而形成岩石的“包橄结构”。至此,岩体的主要岩相———二辉橄榄岩与橄榄二辉岩依次形成。二者的m/f值分别为5.1和4.7。
镁铁矿物大量晶出的结果,残浆中Ca2+,Al3+与Si4+等阳离子相对富集,而且1380℃早已低于基性斜长石的熔点,故在上述二岩相中的不同地段内,特别是靠近大理岩围岩的岩体底部有一定数量的倍长石沿橄榄石、辉石颗粒间凝固,构成斜长二辉橄榄岩相是不足为奇的。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透辉石的熔点(1200~1080℃)低于基性斜长石,但实际上透辉石较基性斜长石晶出为早。这表明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倘若压力变化不大,那么残浆中透辉石组分(CaO,MgO,2SiO4)的浓度要远远高于斜长石组分(CaO,Al2O3,2SiO4)的浓度,即MgO的浓度高于Al2O3或Mg2+高于Al3+的浓度。
结晶末期,由于残浆中挥发分的富集,形成了交代橄榄石与辉石的白云母、金云母以及棕闪石等浅岩浆矿物。
如上所述,在岩浆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下降、结晶作用的进行,物质演化的规律主要是Mg,Fe递减;Al,Ca,Si,Na递增。此外,根据一系列参数的计算(表2)得知:①在同一岩相中,Al2O3/Fe2O3>FeO/MgO>Na2O/CaO>K2O/CaO;②随各岩相中SiO2的减少,则SiO2/MgO,Al2O3/Fe2O3,FeO/MgO以及Fe2O3+FeO/MgO+Fe2O3+FeO(即Dm)递减,而Na2O/CaO,K2O/CaO及K2O+Na2O/CaO+K2O+Na2O(即Df)与Df/Dm递增。
表2 岩体中主要岩相的化学成分参数
D*f=K2O+Na2O/CaO十K2O十Na2O;D**m=Fe2O3+FeO/MgO+Fe2O3+FeO。
上述事实表明,岩体的结晶演化过程同A.E.费尔斯曼[1,2]的地能原理完全吻合;矿物的结晶是遵循着电价降低,半径增大及ЭK值变小的序列进行的;早期晶出的矿物中主导元素———Mg,Fe,Si等都是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此外,硫化物的存在表明了在结晶环境中氧的作用是不强的,而FeO>Fe2O3则进一步表明岩浆是在还原条件下凝固的。同时,早期结晶的矿物来不及进行重力分异及硫化物在岩体中均匀浸染的现象,结合地质条件可以得出结论:岩体是在较浅成条件下较速冷凝的。
3.1.4矿物共生组合的平均化学成分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而区分的各岩相的岩石化学全分析,求得各岩相与整个岩体的平均化学成分(表3)及岩体中主要造岩元素的重量与原子百分含量(表5)。并将后者与我国超基性岩的平均化学成分[3]进行了比较(表5)。两者原子百分含量相差>1%的只有4个元素,占30%,其余绝大多数则彼此极其相近。
表3 岩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岩石名称后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为分析样品数,下同;
**平均成分是在考虑各岩相在岩体中体积比例关系后用加权法计算的。
另外,经光谱分析尚发现岩体中有Cr,Ni,Co,Cu,V,Ga及Zr等微量元素,它们当中部分对偶元素在不同岩相中的比值见表4。
表4 部分对偶元素在不同岩相中的比值
除了Mn,Ti,Cr及Ni的含量大于0.03外,其他各微量元素在岩体中的含量均变化在0.01~0.003之间。
表5 岩体中主要造岩元素的重量与原子百分含量
Ⅰ—二辉橄榄岩(8);Ⅱ—橄榄二辉岩(3);Ⅲ—斜长二辉橄榄岩(2);Ⅳ—岩体平均值;Ⅴ—中国超基性岩(按黎彤等,1963)。
3.2接触同化-混染作用
在岩体的接触带上,由于黏度小、易熔、渗透性强的超基性岩浆沿着岩体与围岩(片麻岩、大理岩)的侵入-破碎带发生同化-混染作用,于岩体周边形成一层层位相当稳定的混染岩。在地质剖面上,混染岩向岩体与围岩皆为过渡关系。混染岩内尤其在外接触带常见同化未尽的圆滑状围岩残块。
混染岩主要由中基性斜长石(65%)、角闪石(30%)及石英(<15%)组成。特征性混染矿物有透辉石、榍石与黑云母等。尤应指出,岩石的矿物成分不均,斑杂状构造和斜长石的反环带构造异常发育。
混染岩的化学成分(表6中的3)则接近于戴里(Daly.P.A.)[4]平均成分的橄榄辉长岩。它们的主要查氏值之比分别为:a3∶c3∶b3∶s3=6.19∶28.81∶13.95∶51.05和a56∶c56∶b56∶s56 =6.10∶29.9∶9∶55。显而易见,与戴里平均成分的橄榄辉长岩相比,本混染岩在a与b轴方向上分别为碱与镁铁高,而在c轴方向上为钙少。二者的偏向性[4]则为: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系统采样分析结果指出,由岩体(橄榄二辉岩)经内接触带(次闪石岩)和外接触带(辉长岩质混染岩)至围岩(片麻岩)的化学成分或元素迁移变化规律(表6与图1)是:①硅、铝、钠、钾递增,而镁递减;②铁(Fe2+与Fe2+)基本上递减,但Fe2+在次闪石岩中有所增加;③钙基本上递增,但在围岩中相对有所降低;④(OH)的变化规律趋于递减,仅在次闪石岩中增加得甚为触目;⑤在接触同化-混染作用中钛、磷稳定,呈现惰性。
表6 接触混染带中各岩相的化学成分及岩石公式
图1 接触同化混染作用中物质组分迁移变化规律
至于各带间物质带出带入的具体离子数量,可以直接从表6中的各岩石化学式的对比或图1中度量出来,此不赘述。但应着重指出的是,所述超基性岩体的混染作用不仅仅具一般岩石学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对超基性岩中硫化镍矿有成因意义,即本文所强调的“混染成矿”问题。
本岩体所在岩体群由25个同类岩体组成。已查明有15个岩体都发育有接触混染岩带,如4,5,6,8,9,11,12,14,22,23号等岩体均属之。而且,混染岩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矿化好的岩石或矿体。通过对所述岩体的解剖,作者认为二辉橄榄岩岩浆同化片麻岩等围岩时,除温度骤降这一条件外,镁铁的减少、钙铝硅的剧增,或橄榄石的消失、透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的大量出现均大大降低了硫化物的熔解度,促进了硫化物的熔离,此时大量的镍聚集在混染岩中,就地沉淀形成浸染状和具海绵陨铁结构的块状硫化铜镍矿石,加上后期熔离-贯入与热液矿化的叠加,使得混染岩中矿化高度富集,成为主要工业矿体所在。这就不同于岩浆硫化铜镍矿床只有熔离、熔离-贯入与热液成因的观点。遵照毛主席“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的教导,提出以上看法,供大家讨论。
3.3 应力作用
由于成岩后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岩体内产生数条具一定方位的片理化带,使原来的二辉橄榄岩或橄榄二辉岩变为片理特别发育的绿泥石阳起石片岩。其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两个分析的平均值)为:SiO243.96,TiO20.41,Al2O315.27,Fe2O31.76,FeO3.83,MnO0.16,MgO25.95,CaO2.22,Na2O0.12,K2O0.04,+H2O1.24,P2O50.01,NiO0.01,S0.04,灼失量为4.95,总计100。换算成元素的离子百分含量与橄榄二辉岩及二辉橄榄岩对比(表7)则可得出结论,即岩体在动力作用下,不仅是由于造岩矿物原子格架的改变,按“里克原理”发生抵消应力的岩石形态上的机械变化,而且,在岩石形变的同时尚伴随有岩石化学成分上的变化,以适应于新的平衡系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增加或带入的物质有Si4+,Al3+及O2-,其中Al3+增加的幅度最大。其他成分都有或多或少的带出,特别是H+,Mg2+,Fe2+尤为明显。此外,在应力作用下仍然保持稳定的或惰性的元素还是Ti,同时Mn亦无明显地迁移。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有益元素镍在动力作用下有所分散。
表7 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及其动力绿泥次闪石片岩的化学成分(离子)对比表
关于化学成分的改变过程,因未获详细材料不宜多做论断。但可以肯定一点,即当橄榄石和辉石变为阳起-透闪石与绿泥石时,由于原子配比之故必须有SiO2,Al2O3的增加和MgO,FeO的过剩,所增加物质可能来源于岩体周围。此变化是在高压、高温、固态相条件下进行的。
3.4 热液蚀变作用
岩体中的蚀变主要是次闪石化(阳起-透闪石化),其次是绿泥石化与黑云母化,再次为蛇纹石化与滑石化等。除了次闪石化外,其他各类蚀变每每密密叠加,难以判别各自发育空间,加以条件所限未能逐一进行单一蚀变的详细研究。这里只论及了二辉橄榄岩的综
合蚀变作用(即指同时发育的次闪石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及滑石化等热液蚀变作用。)及橄榄二辉岩的次闪石化作用。
3.4.1二辉橄榄岩的综合蚀变作用
表8列出了二辉橄榄岩与蚀变二辉橄榄岩的化学成分与含量。并以T.巴尔特法[5]算得该二岩石的公式分别为:
Ⅰ K2Na12Ca35Mg433(Fe2+65+Fe3+20)85Al75Ti2Si421P1[O1536(OH)64];
Ⅱ K3Na13Ca42Mg369(Fe2+66+Fe3+20)86Al76Ti3Si423P3[O1475(OH)125]。
表8 二辉橄榄岩与蚀变二辉橄榄岩的化学成分
在蚀变过程中原子带入带出的数量是:
带入原子个数 带出原子个数
K———1,Al———1;Mg———64;
Na———1,Ti———1;O———61。
Ca———7,Si———2;
Fe2+———1,(OH)———61;
P———2。
三价铁显示惰性。同时若干数据表明在热液蚀变过程中镍有所富集。
3.4.2 橄榄二辉岩的次闪石化作用
蚀变彻底,形成次闪石岩。其发育受橄榄二辉岩岩相及其中的裂隙控制,形状与规模不一,无一定层位,这种产状与混染成因者有区别。其化学成分和以B.A.鲁得尼科[6]的原子体积法(“Атомно-объемный”)计算的结果列在表9中。为反映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迁移过程及交代作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发育序列和岩石孔隙度的变化,按Н.И.纳克夫尼科(1958年)法表示在图2上。
总之,在次闪石化过程中,除了Fe3+,Fe2+,Mg2+是带出外,其他主要造岩元素均为带入。仍需指出,无论是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抑或矿相研究均证明伴随次闪石化有镍的富集作用(详见下文)。
表9 橄榄二辉岩及其蚀变的次闪石岩的化学成分与计算结果
续表
图2 次闪石化时10000KX3体积中离子迁移规律
3.5 内生矿化作用
研究表明,所述岩体的内生矿化作用基本上可分为3个阶段:
(1)岩浆早期混染-熔离矿化阶段:即指在岩浆侵入后因同化钙质、硅铝质围岩而形成混染岩的同时,硫化物发生熔离就地(在混染岩)成矿。自然也包括那些岩体内熔离未尽并星散在硅酸盐矿物间的浸染状硫化物矿化。相形之下,前者是主要的,而后者则微不足道,只具成因意义。该阶段矿化主要硫化物共生组合是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
(2)岩浆后期熔离-贯入阶段:系在深部熔离的硫化物熔浆,当硅酸盐岩浆上侵冷凝成岩后,在构造作用下沿构造裂隙贯入至岩体边缘、内部乃至围岩中形成脉状、致密块状矿体。这一阶段的矿化作用显然与云南省某矿床的形成极其相似,硫化物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磁黄铁矿。
(3)岩浆期后热液矿化阶段:硫化物矿物共生组合:黄铁矿+硫铁镍矿+紫硫镍铁矿+针镍矿+砷镍矿+红砷镍矿等。并伴有绿泥石化、次闪石化、黑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作用。前两阶段金属硫化物共生组合显然同国内外的岩浆硫化铜镍矿颇相一致,矿石矿物种类简单,稳定甚为明显,显示了同出一源的重要特点。甚为注意的是第二阶段中出现了黄铁矿,表明熔离-贯入阶段矿液中硫离子浓度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加。而当第一阶段矿化时,一则由于镍的外层电子为3d84S2,二则由于硫离子浓度低、NiO热效应高,故一部分Ni2+进入了镁铁硅酸盐矿物格架。
矿液演化到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硫离子浓度进一步增加,形成了近地表较低温的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其特征是出现有相对较多的富硫黄铁矿及紫硫镍铁矿等硫化矿物,并由于矿液中浓集了Ni,S及As(此时Fe已大量消耗),最后沉淀了针镍矿及镍的硫砷化物。
综上所述,矿液演化的基本特点是S,Ni,As离子逐渐增加,Fe离子逐渐减少,Cu离子趋于稳定。矿石是在还原条件下抑或H2S强烈影响下,即硫分压猛烈增加的前提下形成的。同化-混染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4 镍的地球化学性状
在岩体中先后共发现34种化学元素,它们在岩石、矿石中分配及组合情况示于图3。
图3 岩体中元素分配及组合规律
下面仅就所获资料有所侧重地探讨一下镍的地球化学问题。
众所周知,关于镍在矿物岩石中的分布,在岩浆、热液与表生作用中的地球化学性状等一系列问题,中外已有不少著述[7~17]。然而,有关镍之类质同象的分布,岩浆硫化铜镍矿床的生成,镍的来源及其富集作用等若干重要问题迄今依然是许多研究者们争论未休的问题。作者据所述岩体仅就某些问题提出下述见解以供切磋。
4.1 镍在岩体中的分布
镍在岩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是很严格而又显著的。这一规律可从若干钻孔中镍的垂直分布曲线表示出来(图4):①岩体中二辉橄榄岩与橄榄二辉岩内镍的平均含量为0.08%(重量,下同),分布均匀而稳定。Ni/Cu=3~4,比值亦颇稳定。如上所述,这里的镍与硅酸盐及岩浆早期熔离未尽的星散浸染的硫化物有关;②混染岩内带的次闪石岩中,镍的平均含量比岩体中高3倍左右,即为0.23%。研究表明,镍主要存在于硫化物中,而且其所以增高主要与混染-熔离及热液富集作用有关;③镍的峰值(0.9%±)是在混染岩中,并仅仅来源于硫化物。在成因上,主要与岩浆早期混染-熔离作用及熔离-贯入作用有关;④在岩体的动力片理化带中,镍趋分散,含量降至0.01%以下。
图4尚清楚表明,岩体中镍的含量高于铜,二者含量变化为正消长关系,而且Ni/Cu比值异常稳定。
图4 穿透岩体的某钻孔中Cu,Ni含量变化曲线
此外,据十余钻孔不同岩相的简项分析结果的计算可知,Ni/Cu比值与Mg/(Fe2++Fe3+)比值的关系,除在次闪石岩中是反比例外,其余皆为正比例关系。例如: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显而易见,Mg/(Fe2++Fe3+)比值愈大(在所举数据内)矿化愈好。
其次,在各种成因类型的矿石中Ni,Cu,Co的含量变化范围不大,而且稳定。它们的平均比值是:Cu∶Ni∶Co=0.3∶1∶0.02。
4.2 镍的赋存状态与性状
(1)镍等价置换镁、铁呈类质同象存在:采自岩体不同部位的双份单矿物化学简项分析结果(表10)表明,镍在超基性岩浆早期结晶的矿物中的含量,是按照橄榄石-斜方辉面—单斜辉石的序列,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氧化镁与氧化铁含量的减少而降低。这一变化规律同H.L.沃格特(Vogtl)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然而,就目前研究所知,Э.H.叶利塞耶夫的“……镁铁硅酸盐成分中含镍是不可能的[11,13]”和Г.贝尔格(Бepr,1933)“岩浆早期结晶产物(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富含镍是不正确的”等结论是不正确的。所述岩体二辉橄榄岩及橄榄二辉岩中NiSiO3>NiS[17]亦足以见证。
其次,化学分析表明,于岩体早期结晶阶段,Ni2+还等价置换因氧化作用不强而出现的硫化物———磁黄铁矿((Cu0.002Ni0.33·Fe7)S8)、镍黄铁矿中的Fe2+。
(2)硫化镍:除了上述岩浆早期结晶产物中有少量的硫化镍分布外,主要分布在岩体边缘的混染岩中(表11)。物相分析结合矿相研究揭示,表11中的镍几乎仅仅来自硫化物。镍与硫含量的正比例关系可资佐证。
表10 单矿物中NiO,MgO,FeO百分含量关系
表11 混染岩次闪石岩中Ni与S的含量关系
除镍黄铁矿外,镍尚以等价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化学式为(Cu0.008Ni0.006·Fe)S2的黄铁矿中。至于次闪石岩中的镍,除了一少部分是热液带上来的外,主要是镁铁硅酸盐中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橄榄石、辉石格架中的镍,当该二矿物转变为次闪石时,由于原子格架的改变,镍析出并与S结合而形成次闪石岩中的硫化镍。其特征是、在热液成因的次闪石岩中呈均匀的浸染状分布,镍的含量极其均衡、稳定,无骤然变化的特点。
为便于综述岩体中镍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广泛的矿相学研究,结合单矿物的化学分析资料,在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镍的地球化学图(图5)。图5指出,岩体中的镍主要有三次富集。其中最主要的,使矿石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化或镍的富集是岩浆早期混染熔离作用与岩浆晚期熔离-贯入作用,而热液作用使镍再次富集,提高了矿床的工业价值。
图5 镍的地球化学图表
5 结论
(1)构成岩体的主要元素是Si,O及Mg;其次是Fe,Ca及Al;再次是Na,K,Ti等。主要有益元素是Ni,Cu,Pt,Pd,Co可顺便回收;Cr无工业意义。
(2)构成岩体的主导元素Mg,Si,O,Fe,Ni及部分主要元素Ti,Ca,S,Cr等为电价和序数是偶数的原子,且原子核大部分都是4Q型的。岩体中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是遵循电价降低,半径增大及ЭK值变小的序列进行的。在岩浆早期结晶产物中类质同象(特别是等价置换的类质同象)广泛发育。如Mg-Fe,Fe-Mn,Mg-Ni等系列。
(3)在成矿作用中,混染-熔离与熔离-贯入是主要的,热液作用叠加,起再次富集的作用。动力作用的结果,导致了镍的分散。
(4)在岩浆结晶作用早期镍显亲石性,广泛以类质同象形式寄存于镁铁硅酸盐矿物格架中;随着岩浆的分异演进,特别是通过混染、熔离作用,镍遂以硫化物形式析出,显示了亲硫性;热液作用除重新带进硫化镍外,还变NiSiO3为NiS,使镍再度富集。岩体是在还原条件下,近地表处,较速冷凝的。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地质系 . 地球化学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1
[2] Ферсман А. Е. Н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1—4. Изд. АН СССР.
[3] 黎彤等 . 中国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 地质学报,1963,43 ( 3)
[4] Заварицкий А. Н. Введение В петрохимию изверженных Горных пород. Изд,АН СССР,1950
[5] Четвериков С. Д.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К петрохимическим пересчетам химических Анализов пород и определению иххимических типов. госгеолхиздат,1956
[6]Рудник В А.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количесвенного изменения вешества при метасоматических процессах Зап. Всесоюз. Минер.Общ,1962,ч78,вып 6
[7]Генкин А. Д. и др. О Содержании никеля В породообразующих минералах рудоносных габбродиабазов Норильскогоместорждения геохимия,1963,11
[8] Эдельштейн И И. К геохимии никеля. Геохимия,1960,7
[9]霍尔莫夫 Г В. 现时科拉半岛硫化铜镍矿床成因概念 . 地质译丛,1963,( 12)
[10] 吴利仁 . 论中国基性岩、超基性岩的成矿专属性 . 地质科学,1963
[11] Ефимов А А. и др. Поведения хрома,никеля И кобальта в процессе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Кытлымского платиносногомассива. Геохимия,1963
[12] Серых В. И. к геохимии никеля в гранитоидах. Геохимия,1964,9
[13] Елисеев Э. Н. Геохимия главнейших сульфйдных медноникелевых провинций СССР. Проблемы геохимии,1959,вып1.
[14] Штейберг Д. С. и др. О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и никеля в ультраосновных породах урала. Геохимия,1963,( 11)
[15] Wilson H D B et al. Geochimistry of some Canadian nickeliferous ultrabasic intrusions. Magmatic ore deposits Econ. geol,1969,monog 4.
[16] Лихачев А П. О природе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сов геология,1973,( 5)
[17] 傅德彬,王琪 . 论某超基性岩体及其硫化铜镍矿床 . 地质论评,1963,21 ( 3)
Geochemistry of A Ni-bearingUltrabasic Intrusion
Abstract
Chemical variations,geochemical behaviors and other problems such as element assemblag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s of elements during and after various geologic processes ( magmatism,as-similation,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s well as tectonic movements) have been discussed for a nick-el-bearing ultrabasie intrusio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aspects concerning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nickel.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emplacement of this massive and for the origin of Ni sulfides. A “assimilation-immis-cibility” hypothesis is proposed for formation of copper-nickel sulfide deposits in ultrabasic intru-sives.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某含镍超基性岩侵入体的地球化学
存在形式,配置状况和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等研究作为探讨问题的手段,研究了一个含硫化镍矿超基性岩侵入体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化学系统的变化,和元素成分在各变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性状(侧重于镍),以及在变化后的新条件下重又变得稳定的变化产物中的元素共生组合、相对丰度等地球化学问题。
侵入体之间的“隐秘侵入接触”及其研究方法
如红旗岭、赤柏松等含镍基-超基性岩体中广泛发育有橄榄石的反应边等。 (5)不相容矿物(如石英与橄榄石)的共生。 现以著名的甘肃白家嘴子含镍超基性岩体为例,把隐秘侵入接触的存在及特征综述如下,以作例证。 白家嘴子岩体是一个由中细粒、中粗粒与中粒三次侵入的超基性岩相构成的复式岩体。据甘肃地矿局第六地质...
论H含镍基-超基性岩体中的“隐秘侵入接触”及矿浆成矿问题(摘要)_百度...
H含镍岩体是海西晚期(331—350百万年)基-超基性岩浆不整合侵入在下古生界呼兰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产物。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常有同化-混染作用。岩体呈岩墙、岩脉及岩盆贯入体产出,多为复式岩体,个别呈单式岩体者亦为前者某一次侵入在异地产出的局部产物。岩体一般规模较小(0.013~0.2km2),由...
赤柏松矿田含镍基性岩侵入体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矿体主要含在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细粒辉长苏长岩侵入相中。岩体的铷锶法同位素年龄为19.22~22.42百万年,同世界上著名的萨得贝里、布什维尔德、贝辰加等含镍基性-超基性体一样,同属林波波(Limpopo)期热事件产物。 2成因矿物学研究 2.1橄榄石 出现在中、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中,是岩体中结晶最早的造岩矿物。按...
~年主要著作目录
20.论某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地球化学 21.长白山区玄武岩中纯橄榄岩包体及其地质意义 22.延边地区某些稀有、稀土与放射性矿产的矿化线索 1966 23.长白山金矿概论 1971 24.海沟放射性矿物的鉴别 1976 25.海沟金矿床地质成因特征(与方治国合作)1977 26.延边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及其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1979 27....
红土型镍矿
红土型(Laterite)镍矿是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风化-淋滤-沉积的产物,属于现代地表风化壳型矿床,风化的原岩通常是蛇绿岩杂岩中的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橄榄岩,少数是克拉通环境中的科马提岩和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它们的原始Ni含量只有0.2% ~0.4%,红土风化作用导致Ni含量增高3~30倍。陆地上约70%镍资...
基性-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深成矿浆贯入成因论
(1)就地分异理论认为,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主要产于非均一组构的单式岩体的某一特定分异岩相中,矿体通常产于岩体底部。由此看来,含矿岩体是否是单式岩体,亦即含矿岩相是结晶分异的相变产物,抑或是单独一次侵入相的问题,对硫化铜镍矿床成因理论至关重要。 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并非单式岩体,而是...
岩石地球化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不同地区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各自的特征: (1)大岩子、核桃树、清水河、青矿山含铜镍铂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属于平滑的右倾型(图4-21b、22f和22h),其(La\/Sm)N为2.56~3.57(20件样品平均2.7),为轻稀土富集型;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La\/Yb)N为5.85~19.82(平均9.9...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石棉:呈纤维状、针状集合体,纤维长度2~20mm,为透闪石石棉和角闪石石棉。 3.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成分及特征参数:SiO2含量37.93%~41.09%,属超基性岩,MgO含量大于30%,属镁质超镁铁岩。与中国橄榄岩相比:岩石中SiO2、Al2O3、Fe2O3、CaO含量偏高,Na2O偏低。固结指数(SI)为83.03~71.18,平均为78.2左右...
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的筛选及其特征
(一)Hy-5综合地球化学异常 该异常特征见表1-2-7。异常处于火石山-牛圈子早古生代裂谷带内,出露地层为中上志留世火山-沉积岩系,内有少量超基性岩侵入体。发现的拾金滩金矿化蚀变带位于该综合异常带的西段,Au矿化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内的片理化火山碎屑岩之中。据16个拣块样分析,大部分样品Au达g\/吨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