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湘夫人》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写他的政治理想的?

如题所述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8
鲜花

屈原在《湘夫人》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写他的政治理想的?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

湘夫人写了那些植物,说说它在诗中的作用
作用是为了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反衬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的那种痛苦。出现在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

湘夫人与屈原的美政理想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这一切,都会在乐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

屈原的《湘夫人》如何让借景抒情,营造意境
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比如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

屈原的《湘夫人》如何让借景抒情,营造意境
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湘夫人》如何描绘现实景物,假象景物和幻想境界的?
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

屈原在湘夫人中以香草起兴,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知情的句子
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屈原在对祭祀乐歌的改写中,突出了神恋的真挚情谊,显然渗透进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执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

如何理解屈原的<九歌-湘夫人>
经屈原改写后的《湘夫人》,保留了这一基本框架,由于巫师变为湘君,于是整个过程也就演化为湘君追寻湘夫人的爱情故事。 上古楚地的巫祝文化昌盛,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水神追踪祭祀有一个基本程式,大致包括降神、迎神、留神、送神四个环节。在《湘夫人》中,这四个环节的遗痕仍然清晰可见。诗作第一句即点明湘夫人“降”在...

为什么说屈原的《湘夫人》一诗是浪漫主义的诗篇?
2、《湘夫人》一诗在结构上以湘君赴约不遇时感情变化为中心线索,将景物与人事、理想与现实熔铸在湘君的心理活动之中,构成一个丰富多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诗中对湘君赴约时心理活动变化的描写清晰可见.刚到北渚不见湘夫人时的忧愁,久等未至后的懊恼,由懊恼到追悔,由追悔到神志恍惚,以至产生幻想,再从...

屈原在《湘夫人》中是如何寄托政治理想
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