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中叫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问题一:什么东西叫指科举考中(2个字) 中举
...

问题二:古代科举考试,高中了,叫什么名字称呼??? 中了就叫生员(秀才、相公),不中还是童生。
童生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珐,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问题三:科举考试分几次?考中后分别叫什么? 科举考试的内容
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另外,在武则天时代开始,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宋代大部份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 (解释经书) 、论 (对时局的评论) 和策 (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 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 *** 。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新的规定是,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这两项改动并没有随元朝而消亡,而是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基础。
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极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的皇帝便惯以试- -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热衷科举的人只识四书五经,其它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很多读书人都是一概不通。讽刺科举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便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人对明朝的进士- -开玩笑说:「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苏轼来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 -答道「苏轼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罢了。」原来他竟然不知谁是苏轼。
而就算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于是不少考生索性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三大害。
晚清时力主废除科举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两师徒,可算是一对才学与考试成绩不相乎的典型例子。
梁启超十二岁便入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童,算是科举得意。但梁启超中举后自认「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见康有为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相反,康有为书香世家,家中有- -,年少已熟读经史子集古今典籍。虽然康有为名满广东南海,但他十六岁成秀才,获贡生身分后却是乡试六试不售,失意科场二十载。三十六岁时方才时来运转中举人,得以与徒弟梁启超一同上京赴考,会试最终能以首名及弟成为会元,高中进士。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

问题四:科举考试中考上乡试的人称为什么 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问题五:科举考试中中举是通过了什么考试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举人可参加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

问题六:关于科举制后期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进行考试考中者叫什么 考试程序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
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
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
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问题七:科举考试中式是什么意思 1、这里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2、简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3、科举制影响
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 *** 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问题八:考中科举在门口立的杆叫什么杆? 桅杆。桅杆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古时候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
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斗,而且套斗的数量是很有规矩的,如果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就可以套二个斗,称为“双斗桅杆”,即民间说法是: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
据考证,桅杆多在家族宗庙,屋前或陵墓前竖立,一般高约5至6米,最高可达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样式,秀才底座凿成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为八角形状。桅杆底座以八角为上等,杆身圆形,杆尾渐收,旗杆石一般是为秀才表功,石桅杆的原型是笔。

问题九:科举考试中各个级别的称呼是怎样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称为什么?
1、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作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是考中进士的意思。2、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3、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及排名称呼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排名有哪些称号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成绩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及第的意思是考试考中,还是中进士的意思?
“及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考中,和“登科”的意思一样,但是在明清时期,“及第”只用于表示殿试的前三名。“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榜眼 ,探花。“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称“登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古代科举考试的名次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

科举时考试得中叫什么?
释义:一般指谓科举考试殿试得居首选,科举中头名,即中状元。独占鳌头【dú zhàn áo tóu】:谓科举时代称中状元,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语出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鰲头第一名。”亦作“ 独占鼇头 ”。

乡试是古代()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乡试是古代时期的科举考试之一,是古时候在全省范围内举行的一场考试,参加考试的学子如果通过了乡试,就会被称作为举人。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每隔三年就会举行一场乡试,因为又是在八月份的时候举办,所以也被成为秋闱。乡试时候的主考官是由皇上指派,在考试完...

古代科举考试第1名叫什么
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3、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相关资料补充: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乡试考中者称为
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什么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科举考试等级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有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的说法。因此科举考试的等级可以分为三个,第一级乡试,第二级会试,第三级殿试。

会试的考中者称为什么?
录取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考中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作为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