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题所述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 艺术形式, 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可以说是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联以及与对联知识有关的习题,在不同级别
考试的试题中有关对联知识的考题也频频出现,这也是历史和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国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应试能力,平日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加强对联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例联来推荐背诵。这是学习对联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才能进而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七年级可选一些五言及五言以下的,八年级可选一些与教材要求配套的,九年级可选一些与中考紧密相连的。或者低年级选一些描写

自然景物的,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等;高年级选一些富含人生哲理或技巧较高的,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响水池中池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计划,合理推荐。

第二,要教育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学习进行对联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我国的古诗词中,名联名句举不胜举,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可谓是文质兼美,又是初中学生所熟知的。联系这些名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对联知识的兴趣,又可反过来促进古诗词的诵读,可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学死,用活。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只有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一些基本的东西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日后应用时有章可循。如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要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上下两联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知识,作为知识的学习,丝毫不能马虎。尤其是学习之初,包括老师推荐背诵的例联,也必须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以达到强化知识学习的目的。例如,可以以像“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春联为例;也可以以像“庭小有竹春长在,山静无人水自流”等名胜联为例,总之,只要是工整对仗即可。

前面已说过,对联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其间精品对联层出不穷,我们在运用对联知识赏析现成对联的时候,却不要拘泥于所学知识,死守教条,那样容易走入死胡同。我们知道,对联对联,应该既对又联,但是像我们说的无情对,就只对不联,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一把天蓝伞,六味地黄丸”、“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等,对得工整,但意义不相关联;还有像经常出现的流水对或者也有人称为串对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在强调联的时候,往往对的工整性有所淡化。这还是经常出现的一些大类,何况还有借对、错对等等特殊情况,所以说在赏析对联时一定要用活对联知识。另外,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可能要试作一些对联,更要活用对联知识,不能墨守成规,甚至因文害意。像近期我们学习的一些教育理念中有“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句,有些学校看中它的教育作用,直接用它当标语或者作为校训,我们读后总会觉的好像不完整,意味不够,就不如给它对上一句“理想最终会实现”。尽管是仄声收尾,但仍能增强力度,消除突兀感,强化教育效果。 第四,要

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办关于春联的手抄报,平时可以搞一些主题性的积累或者背诵活动比赛,甚至可以由老师出上联,学生合作对出下联等。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可以布置他们在闲暇时(等车、车上、入睡前……)进行联想训练,如由鲁迅少年时对的名对“独角兽,比目鱼”,我们还可以想到哪些有特点的动物?要求学生经常思考,定期整理向老师汇报;还可以结合古诗句进行训练,如由岳飞塑像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可以想到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尸体留在朝鲜时写下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还可以想到沙天香在《战歌》中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拟上联,对出下联。经过较长时期的训练,学生会对出水平较高的对联。并且这个训练过程,本身就能让人把无聊的时光变得充实,使一颗烦躁的心变得沉静,从而增加知识,提升个人的品位。

第五,教师个人要把对联知识教好,还必须不断加强对联知识的学习。以前我们强调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在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具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像古代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要读,流行读物《增广贤文》、《重订增广》也要读;
现代的《诗词格律》等专著要读, 网络流行语也要掌握;网上阅读更是必不可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对联知识,跟上时代的 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

当然,对联是宝库,对联是海洋,对联是人生中生活情趣的源泉之一,也是知识的源泉之一。要想真正把对联教学做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愿意尝试,也愿意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学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例联来推荐背诵。这是学习对联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才能进而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七年级可选一些五言及五言以下的,八年级可选一些与教材要求配套的,九年级可选一些与中考紧密相连的。或者低年级选一些描写 自然景物的,如“冬去山明...

如何把楹联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课
”〔3〕由此可见,作联要遵循楹联的基本特征。要教学生作联,也就要在课堂上 逐步渗透作联规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参考资料”就讲了要求学生掌握“对联常识”,所以在课堂中渗透作联规则很有必要。 1、“字句对等”的渗透 “...

对对联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对联要点、种类、题型预测、备考指津 一、对联要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一般讲,上联末字用仄...

例谈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用之一:概括内容。学生应该熟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但“斯宾若斯曲线”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到了高三基本上将高一、高二的课文内容忘了大半。让学生自拟对联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为了写好对联,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深入钻研并加以概括提炼。在教〈〈内蒙访古〉〉...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归纳总结 一、对联常识储备 1、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2、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3、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4、停顿也需对应。5、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二、备考答题技巧 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

汉语言的大神们,初中语文对联题的解题思路要怎样?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对联的意境和主题,寻找上下联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如上联描绘的是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下联则可能涉及到人生的艰辛和忧虑,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总的来说,初中语文对联题的解题思路,既要关注韵律的和谐,又要理解字词的深层含义,还要把握整体的意境和主题...

语文对联必考知识点
1、对联常识题型:此类常考的考点为对联中的平仄要求。注意对联中只讲究平仄不考虑押韵。2、人文典故题型:此类题目尝尝考查对联中涉及的典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3、调整组合题型:此类题目一般故意将一副对联的内容打乱,要求重新组合。4、补写对联题型此类考题一般给出上联或者给出下联,要求补...

《对联》教学反思
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对联,增长人文知识,了解分俗人情。 针对课标,设计的一堂课,想象是美好的,上课结束发现问题很多,以后应该引以为戒,为自己能够把语文课上得更好而努力。 一是,讲对联过于注重对联的形式,而忽略了对联内容的深刻含义。以郑板桥的故事为引子,展开对对联的讲解,对联是中华文化的...

初中语文仿句联句知识点:对联题
有的晓畅明达;有的幽默隽永,有的讽刺辛辣。对联往往与地理、历史和其他人文知识融合在一起,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携手来进行考查。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留心相关的对联,明确和该对联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上下联系,左右兼顾,方能灵活运用,从容应对。

教学活动中的对联渗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相关常识,认识对联的特点。(2)学习基本的对句技巧。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对联的特点;学习基本对句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基本对句技巧 学情分析: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对口单招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