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起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1-20

源于阿帕网

1.       1968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 520 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 3 倍。

2  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3.   1969 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 15 个节点。1973 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4.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扩展资料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1987 年 9 月 20 日 20 点 55 分,按照 TCP/IP 协议,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已经成功连接。

在此后,中国用了近 7 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本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 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 年 11 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 年 11 月 28 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 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 1994 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992 年 12 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 年 3 月 2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第一根专线。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国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5

起源: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

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另一个推动 Internet发展的广域网是NSF网,它最初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的,目的是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它们的资源。NSF网也采用TCP/IP协议,且与Internet 相连。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其主要目的为用户提供共享大型主机的宝贵资源。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

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net上开展了商业活动。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net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球。

扩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由许多计算机组成的,要实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必须要做两件事,数据传输目的地址和保证数据迅速可靠传输的措施。

这是因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或传错,Internet使用一种专门的计算机语言(协议),以保证数据安全、可靠地到达指定的目的地,这种语言分两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和 IP (Internet Protocol网间协议)sure网络营销理论。 

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TCP/IP协议所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分组交换方式。所谓分组交换,简单说就是数据 在传输时分成若干段,每个数据段称为一个数据包,TCP/IP协议的基本传输单位是数据包。

TCP/IP协议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的协议,即TCP协议和IP协议,这两个协议可以 联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协议联合使用,它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首先由TCP协议把数据分成若干数据包,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序号,以便接收端把数据还原成原来的格式。

2)IP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的地址,一旦写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包就可以在物理网上传送数据了。IP协议还具有利用路由算法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

3)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不同的传输途径(路由)进行传输,由于路径不同,加上其它的原因,可能出现顺序颠倒、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甚至重复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由TCP协议来处理,它具有检查和处理错误的功能, 必要时还可以请求发送端重发。简言之,IP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而TCP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

互联网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成本低,优点如下:

1 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

2 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

3 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

4 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

5 信息交换的发展趋向于个性化(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6 使用者众多。

7 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信息储存量大、高效、快速。

8 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视频、图片、文字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联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5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

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

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

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

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

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扩展资料:

Internet是在美国早期的军用计算机网ARPANET(阿帕网)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Internet的起源主要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Internet的雏形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被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2.Internet的发展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1985开始建立计算机网络NSFNET。

NSF规划建立了1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及国家教育科研网,用于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国性规模的NSFNET,并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同其他网络的连接。

NSFNET成为Internet上主要用于科研和教育的主干部分,代替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

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了。

3.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机构开始进入Internet,使Internet开始了商业化的新进程,成为Internet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Internet已彻底商业化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因特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5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

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扩展资料:

运行原理:

1、首先由TCP协议把数据分成若干数据包,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序号,以便接收端把数据还原成原来的格式。

2、IP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的地址,一旦写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包就可以在物理网上传送数据了。IP协议还具有利用路由算法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

3、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不同的传输途径(路由)进行传输,由于路径不同,加上其它的原因,可能出现顺序颠倒、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甚至重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由TCP协议来处理,它具有检查和处理错误的功能, 必要时还可以请求发送端重发。简言之,IP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而TCP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

基本优点:

1、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

2、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

4、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

5、信息交换的发展趋向于个性化(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6、使用者众多

7、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信息储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视频、图片、文字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联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8-10-31

互联网的起源:

1968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 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 520 万美元的筹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 3 倍。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 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 15 个节点。1973 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起源于美苏冷战。

小故事互联网发送的第一个信息是“L”和“O”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 10 点 30 分,克兰罗克在洛杉矶向在斯坦福的比尔·杜瓦传递信息。这是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词 Login,意思是“登录”。在打入“Lo”后,系统死机了,仪表显示传输系统突然崩溃,通信无法继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信试验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o”。

成为互联网

1975 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网络出现,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BITNET)等。

1982 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 1983 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

在同一年,“阿帕”网的 TCP/IP 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我们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 / 因特网协议,又名网络通信协议,是 Internet 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 IP 协议和传输层的 TCP 协议组成(来源于百度百科)。TCP/IP 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从此,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

1991 年 8 月 6 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 alt.hypertext 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万维网是我们熟知的环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WWW)的缩写,有时我们也称之为“Web”或“W3”,中文名字为“万维网”“环球网”等。WWW 可以让 Web 客户端(常用浏览器)访问浏览 Web 服务器上的页面。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则定义了 Web 客户端怎样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以及服务器怎样把文档传送给浏览器。HTTP 提供了访问超文本信息的功能,是 Web 浏览器和 Web 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与 HTTP 一同构成计算机间交换信息所使用的语言的还包括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为“网页创建和其他可在网页浏览器中看到的信息”设计的一种标记语言(来源于维基百科)。“超文本”是指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免费的万维网。1993 年 4 月 30 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创造无偿地贡献给人类。

扩展资料

中国互联网

1987 年 9 月 20 日 20 点 55 分,按照 TCP/IP 协议,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已经成功连接。

在此后,中国用了近 7 年的时间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七年标志性的事件包括:

——1988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 X.25 协议,使本单位的 DECnet 成为西欧中心 DECnet 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 年 11 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 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0 年 11 月 28 日,中国注册了国际顶级域名 CN,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唯一标识。最初,该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直到 1994 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1992 年 12 月,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 TCP/IP 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 年 3 月 2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 64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连入 Internet 的第一根专线。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 77 个国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联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