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张素颜照片就能知道自己的真实外貌。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对于同一段视频中的同一个人物,被试者往往会认为视频中动态的人物比视频截图更具美感。
该理论认为,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静态脸的吸引力要低于动态脸的吸引力,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冻脸效应。
相比于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人类发明相机的历史无疑是短暂的。人类大脑中的脸部识别系统更倾向于识别动态脸,而不是近几百年才出现的照片上的静态脸。
相比于静止的照片,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会静止不动,我们会不断调整姿势和角度,神情也会不断变化。正是这些微表情、微动作更好地刺激了我们的大脑中的和面部识别有关的神经元,从而让我们感觉镜子中的自己更加好看。
而且,不上镜的人虽然不一定有镜子中看到的那么美,但也绝对没有照片中的那么丑。心理学家基于数千名被试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真实长相是介于镜子和照片之间的。
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在于:想要吸引别人,最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仅仅通过一张静态的照片是无法感受到你的气质和魅力的。
1、通过一些反光的材料来看到镜像的自己,比如各种镜子,玻璃,水面,金属等;
2、通过照相技术先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然后再看。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两种方法反映出的自我形象似乎有些许不同。
现在我们来说说为了你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更美丽,我们都知道人体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当你在照镜子时看到的镜像的自己和照片中那种方向的自己感觉并不一样。换句话说也就是照片中的你其实才是别人看我们的正常的视角,所以镜子里美丽的你都是“假象”。
我们的大脑太懒了。 当您减少精力时,您就不需要太多精力。 当事物反复出现时,大脑需要省力(相对于新事物),因此自然而愉悦。 站起来。 该理论被称为感知流利性原理,这就是为什么照镜子时感觉良好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的次数要多于看照片的次数,并且每次看照片时,背景或布局总是有很大的变化。
但是照镜子是不同的,它只是自鸣得意在浴室的镜子前。 您的观点和构成从未改变。 您的背景总是一排洗发水和护理液,因此刺激镜子是重复的。 和照片一样,尽管您可能熟悉其中的内容,但始终算作新事物。
说得更加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照镜子的时候并不是真实长相,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
镜子里的自己就是最接近真实颜值的,我不认同那种什么照镜子自动美化百分之20的说法,那我看前置怎么不自动美化呢?前置镜头绝对是最丑的,因为会畸变,最接近原始脸的镜头是单反。
导致人眼和相机镜头成像区别的,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人眼是2只一起成像,然后在大脑里合成3D;镜头是1只,只能生成平面图像。
2、成像距离不同,导致人脸透视关系改变。
3、想知道自己的真实外貌,往往只能借用外物来观看自己,我们可以借用镜子,镜子中自己是怎样的,是一个参考,尽可能的多照几个镜子,因为镜子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其次需要多个角度观察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颜值:
1、你需要一个犯颜直谏的诤友,而不是明面小仙女,背地塑料花姐妹。
2、需要一个心直口快的直男把关,直男眼中只有好看和不好看,起到通俗审美的指示剂作用。
1、把相机放在离你一米左右的地方,经常录下来自己说话、做事时候的样子,然后反复看。当你用微信和朋友、家人语音聊天的时,试着拿相机远距离录一下你的样子。虽是对手机说话,但这时整张脸的表情肌生动且自然,基本可以还原他人和你接触时看见的你。且尽量用相机,或用ip后置录像(建议把相机设置到4k模式,更为清晰)。
2、强忍着一个月不照镜子不自拍,等到自己都忘了自己长什么样的时候,再自带一个纯正平面的,至少长宽50厘米以上的大镜子,站到室外晴天的阴影处照,是最接近真实本人的(虽然带个大镜子出去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是为了研究自己的真实颜值,建议大家可以一试)。
3、看追你的人长相如何,其实很简单,如何认知自己的真实长相,看追你的人长相如何。这就好比“你的收入是与你交往的五个人的收入的平均数”。
4、其他方法:在光线特别好的地方卸妆;去理发店剪头,毛巾把头发裹起来的时候,理发师问你刘海往哪边偏的时候;走过走着路过街边的后视镜的时候;自拍和他拍;早上起床洗脸的时候。
镜子中的自己
首先,想知道自己的真实外貌,往往只能借用外物来观看自己,我们可以借用镜子,镜子中自己是怎样的,是一个参考,尽可能的多照几个镜子,因为镜子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其次需要多个角度观察自己。
02
照片中的自己
我们还可以借助照片中的自己进行观看,看看照片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最好多找一些照片,因为照片拍摄出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也就不一样了。
03
他人眼中的自己
我们可以多找一些朋友,询问下他们眼中的自己真实外貌是怎样的,别人眼中的自己,往往评价都是比较客观的,因为自我往往都带有理想化心理,会美化自己。朋友的话,最好同性异性朋友都有,这样比较客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