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ichole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87795/answer/20312025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主观体验上的不适感可以是来自于外界社会的反应,而不是“不正常”行为本身。当个人不被社会理解或支持,也许会逐渐将自己视为社会的异类,但这并不能说明心理上他是不正常的
2.
主观情绪上的痛苦和自我界定这个定义对一些真正的理应被视为”不正常“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起作用,比如说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他们的大脑杏仁核部分对恐惧、痛苦反应相对于平常人低很多,这样的他们作为人格障碍中主要的一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冷漠,不会产生同情心、负罪感、痛苦之类的负面情绪
以下是心理学上几种区分正常、不正常(abnormality)的标准,各有长处也各有弊病。
1.统计学上的少数
(statistical
infrequency):
指社会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不正常的,于是统计学上出现行为偏差的人即是不正常,比如说”不正常“的焦虑可以用Spielberger's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测量,正常人平均得分为44,得分55分以上可以认定为不正常的焦虑因为统计学上只有1/50的人能得到这个分数。
然而,这个定义的问题是,那些只占人口极少数却没有任何心理偏差的人怎么办?比如说极高的IQ,少见,但并非“不正常”。另一方面,像抑郁症,焦虑症这样发病率比较高的心理疾病,不算少数,但仍应被视为精神疾病。
2.
不合社会规范
(deviance
from
social
norms):
这个标准认为不正常的行为是违背社会既定规则的。每个社会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对正常行为的期待,打破了这个普遍行为规则的行为就是不正常的
这个定义的好处是尊重了文化差异,毕竟正常、不正常的定义依社会文化而改变,在zulu,
幻觉和在街上大叫都是正常的行为,而在西方这样的行为就当精神分裂了
但是这个定义最大的毛病是社会行为准则是在变幻中的,比如说同性恋在一百年前会因不合社会规范而作为不正常行为,但现在不再是了。而且这个标准有用来压迫少数人、异议者的嫌疑,比如说前苏联当时将不追随政府的人以这个标准放进精神病院。
3.
如今最普遍、最系统地来区分正常和不正常行为的方法是通过精神病诊断
(psychiatric
diagnosis)
,无论是西方的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还是中国的CCMS(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都以症状为基础区分心理疾病人群,如此而言,患心理疾病的人便是“不正常”人群。但心理疾病并不像物理疾病,有明确的物理病因和症状,所以也有很多心理学家比如说Szasz批判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只是精神病学上人为凭空构建的分类,每个文化都有很大的偏差,比如说中国精神病门诊50%以上病人诊断是神经衰弱,但神经衰弱在西方用的DSM诊断系统并不存在。
另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改变,像刚出的DSM-5,把整个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的类型细分都取消了,从此再也没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紧张性精神分裂等等之分…
所以这样的诊断来区分正常、不正常,是不是又一定准确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