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孝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里面,是很重视礼的。那么,这个礼有什么用,对谁有用,什么时候用,都是很有讲究的。而且,这个礼自古至今没有断过。

中国儒释道三家中,对于国家稳定,对于社会秩序维护,对于家庭安定团结,儒家的礼功不可没。

那么这么纷繁芜杂的礼,我们该怎么来学习和了解呢?窃以为,作为国家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安分守己,重视礼仪道德,这个国家将是多么强大,多么坚不可摧。

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在国家、社会上是什么地位,自己都有着最基本的身份: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为人夫、妻,为人父母……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拥有良好口碑,首先要从家里做起。在家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门一定错不了。你看,孔子也是这样说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可见,仁道的根本在个人身上落实起来还是孝道。

我听老百姓这样说:在家不行好,出门大雨浇。不是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貌似在讲一个动物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是讲学习做人的途径。但其实,这里面强调了孝的作用。

它讲了一个人在家里该如何,在外面该如何。只有在家时懂得怎样,出门才能够成为什么样子。

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理解是我们都听得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先做人再做事。把人做好了,做事没问题。否则,不懂做人,当然不理解为啥要学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里面就相对全面的提出了做人做事的标准。基本上是对男性提出来的。因为在当时女性没有地位。但是,我觉着在今天看来,衣不过时:其中道理男女通用。

无论男女,在社会上只要尊重贤者,轻视色(男女都是色)。在家里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在单位讲求奉献,愿意付出。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无论他懂不懂“礼”,都是值得尊重的。堪当时代楷模。

这里有几个地方要注意:凡重色者,必然是心理不健全的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最终的结果是不用想象就可以预见的——重色轻友。会有什么好处呢?

在家孝顺父母。这里要强调的是:重心不重行。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他天天给父母做事情,父母真的会开心吗?必有所图。但是,心到了即使没有在身边服侍,父母依然会很欣慰的。

凡是在家孝顺的人,出门无论做事做人都不会差太远。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老人可以含笑。

这个我们要分开看。它有个前提:

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父亲。如果父亲提不上串,做人做事一塌糊涂,这段话无效。那么,这个人必须早早就立志,并且坚决不与其父亲同流。真要孝顺,还需要不断的劝解父亲走向正途。

如果父亲行得正做的端,我想儿子应该有必要在父亲去世之后长期坚持父亲的教导。改都改不了,几十年根深蒂固了。

我们读书识字,千万不能离开生活。不要忘了,我们学是为了用,是为了让我们活的更好。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一味盲听盲信,不如不学。

我们应该都见过没有文化,没读过书,但是事业做大,人品有口皆碑的人吧。当今有个典范就是:曹德旺。另外一位已经去世,就是台湾橡胶大王王永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所以这样回答。其实我们可以放大一下:小孟和家里人生气了。但是,又因为不敢违背老人,心里不舒服。所以,就来找老师求教。老师知道问什么,就巧妙的回答:按照规矩做。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得罪老人,又能够保留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和两面三刀不同。

孔子很了解人性,他深深的知道百人百性。所以,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什么意思呢?你和家人的关系是你家的事。你按照规矩做,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好。不关别人的事。有必要担心自己是否孝顺吗?

是呀。有没有想过:能来往就多来往,不能来往就少来往。活着的时候知道他是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忘去做该做的事。哪里有什么孝顺不孝顺的疑惑呢?

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必要用别人的行为语言来绑架自己。孝道和穿鞋一样,哄不了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好像没回答呀?父母只担心孩子的健康。看起来并不正向呀?

如果这样理解:父母把我们养大不易。他们希望我们健康快乐。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止。即使我们长大成人,在他们眼里还是孩子。他们还会操心。

当我们懂了这道理,就应该懂得反哺。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孝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他们担心就是孝顺。

这点很高级了,超越了要服侍照顾,一三五问安,二四六叩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的意义是什么?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之所出。永远不忘先人的恩德。祭祀这件事,不分好坏。无论父母生前如何,都应该做。因为,祭祀的本质是不忘本!这个本是家族,不仅仅是父母而已。

那么,你说祭如在是不是应该?祭祀这件事为什么不可以代驾懂了吧。懂了这点,你就懂了人!懂了做人。懂了为什么在外的游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懂了为什么初一十五烧纸送钱。

人活着要有寄托!这个神,就是你的寄托。个人有个人的寄托,民族有民族的寄托。古圣先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神!是我们民族的寄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当今社会,人们认为给老人一口饭吃就行了。猫了狗了都可是这样养的。如果只是养了,没有敬意,养父母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这怎么能算得上孝顺?什么时候,孝顺的 门槛这么低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回答色难,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子夏这孩子有个性,必然会产生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所以,老师说:“别给脸色看就好了。家里有事,腿勤点。有饭,先让老人动筷子。”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我想这就是针对另外一种不懂事理的老人应该有的做法。我们不要争吵,劝就是了。为什么?为了息事宁人。为了暂时的耳边清净。

这样的父母,一辈子都是如此,别指望可以改变他们。能做的就是劝劝罢了。即使他们有很多缺点,看在生我一世的恩情,总不能不恭敬。我们只可以在内心里忧愁一下,不可对他们产生怨恨。

道理简单,很容易理解。但是,做到非常难。因为对象不是讲理的人。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父母,我劝你抓紧去买彩票。因为:你比别人幸运。你天天都在考验之中,他们的无理会促使你成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两千年来误会最多的。以为做大事,必须要父母死后才可以。只要父母活着,就不可以走远。那你看见天底下有几人这样做的?

别说远游了,就是出差都不行。还要不要上班,生活?如果这理解是对的,有必要的,那么父母就不值得尊敬!再说,你看夫子出游列国,身边跟了那么多人,都是父母双亡的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正确的理解是:父母在不要无故远游。父母身体不好,不要离开太久。

亲,你觉着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这样的理解是合乎人情的。但是,我觉着有些缺憾。因为,古人很看重命。所以,这里的“年”,指的是父母的八字,父母的命运。不仅仅是年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生老病死我们不能决定。但是,如果我们提前了解了,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命理学。后来被人们看做迷信的东西。但是,它的的确确可以起到让我们的生命减少很多遗憾的功能。可以预知!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不会没有缘由的称赞一个人。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学习孝道,学习的是“道”。道只有一个,那就是孝。但是,尽孝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仅仅是二十四孝而已。

所以,不要以为今天我们了解了孝,就可以孝。一定要学孝,行孝,坚持不懈。

我们为什么要对老人行孝?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没关系,不要等到自己不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错了。

行孝要趁早。

何为孝道什么是孝道
1、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

何为孝道什么是孝道
孝道,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尊敬父母,赡养父母,不惹父母生气等,善待父母就是有孝道,反之则不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何为孝?怎样为孝?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恪尽职守,最终建功立业、服务大众,这才是孝的圆满结果。人能把孝道行到圆满了,家和业兴,国家安定。就是由小孝扩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远孝。全社会的老人皆得其养,得享有子之乐,全得欢喜之心,以...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何为孝道, 做儿女的怎样做才算孝顺。
字典上解释“善事父母为孝道”,就是好好奉养父母。根据儒家经典,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又分为四个方面:孝父母之身,就是让父母衣食住行无忧;孝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心情愉快,不生烦恼。孝父母之志,指实现父母的愿望。孝父母智慧,是提升父母的智慧。“事亲,事君,立身...

何为“孝道"
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道。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贯穿其中。那么,何为"孝道"?“善事父母为孝”,“子爱利亲谓之孝”。因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中国的孝道倡导的就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其中一篇“孝感动天”,令...

何为孝何为道何为孝道大神们帮帮忙
何为孝?将这个会意字解开,就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要义是子女要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孝敬、孝养和孝顺;何为道?道是必然必定的天理常规,是为人的立世准则。合起来说孝道,就是对于父母必须恭敬有礼、供养侍奉,是修身做人、理家治国之道。

孝道什么意思?
应该是“孝顺”,“孝”为供养、补给、仿效、尊、敬的寓意。“顺”是随、从的意思。“孝顺”的含义:赡养和尊敬长辈,供给和顺从长辈的心愿。“孝顺”既是“孝道”。“孝顺”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的范例比比皆是。老辈含辛茹苦把后辈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与血汗?

何为孝道是怎么解释啊
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具体的演变过程太复杂了,请参见百度百科“孝道”。

谈谈对孝道的认识
1.孝即是顺。孝的本质和落脚点是顺,顺就是顺从,顺从就是听话,而听话,正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你不能违背我的意愿,你的所作所为不能和我想的不一样。2.孝、孝道、孝敬、孝顺、愚孝都是一回事。3.孝道的逻辑:我生你养你,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你要是不听我的,就是在伤害我,我就会让...

何为“孝道”?“不孝有三”请问是哪三?
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