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如题所述




【知识延展】

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
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集中的另一体现。
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中央官制:

(1)主要官职:
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政府: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请采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下面四幅反映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是 &nbs...
就皇权的发展趋势而言,呈现出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故选B。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

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
C 试题分析: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和元朝两个时期的柱形要低于前后紧挨着的时代,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德的举措,故排除B;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错误;所以只有C符合题意。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中国历史上随着年代的增长,皇权是逐渐加强的,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封建王朝的鼎盛,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皇权下降的趋势,因此选b。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下面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B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图片的信息,图片表明的是皇权的发展趋势,然后依据教材中所述的皇权发展的特点来分析图片的内容。皇权是不断的加强,最后在明清之际达到顶峰,所以答案选择B项。

历史上皇权和相权的问题
C 中央和地方权力,皇权和相权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但综观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大的趋势还是皇权在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也不断的强化。相权在每个朝代是不同的,有的朝代相权会威胁甚至取代皇权,但有的朝代甚至没有丞相这个官职。

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的关系
皇权一开始并不集中,在秦朝相权很高,皇帝也忌惮丞相,后来皇帝不断集中皇权.但当皇帝无能时,相权会高起来,黄帝的废立受相的影响,后来直到朱元璋时废了宰相,中国才没了相位,相权和皇权的问题才得到解决.但总的来说相权是在变弱的,如唐的<三公九卿>,宋的<参知政事> ...

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题,求解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

历史问题: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罢废丞相与内阁制度确立是怎样的典故?
从历史上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后,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宰相),历来是辅弼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权力分配上的不均。皇权与相权之间始终互为消长,不断发生冲突。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