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每个年龄段的评价

孔子有说过什么“三十而立”然后后面怎么说的?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中国古代,15岁是一大坎。比它晚,20岁也是一个坎。20岁,古人要为男孩举行冠礼(戴帽子礼),即成丁礼,表示他已长大成人,但孔子没讲。他看重的是30岁。30岁,为什么说“而立”,清宋翔凤说,是“壮而有室”(《论语发微》),即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但孔子早婚(以现在的标准讲,有点早),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照此说,该是“二十而立”,可见不对。另一种解释,是孔子自己的说法,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20.3),明顾宪成说,立不立,关键是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书讲义》)。这种说法更合理。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0岁以知礼名。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在这一年。可见“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鲁国出名后,开始出国游学找工作。34岁,他到周都洛阳,向在王室图书馆当差的老子问礼。35岁,他到齐国找工作,齐景公说,不好安排。前一事,有人怀疑,但后一事,毫无问题。孔子短暂出国,回到鲁国后,没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学问。35岁以后,50岁以前,他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40来岁这阵儿,他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当然也就“不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20.3)。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没商量,但什么时候出山,在谁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鲁昭公时,机会未到,孔子只能埋头读书,自娱自乐。鲁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47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他出来做官是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孔子“知天命”,据说和学《易》有关。如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晚”是多少岁?司马迁没直接说,但他引用的孔子语,是出于《论语》。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皇疏说,这是从45或46岁,加上几年,到50岁。邢疏说,这是从47岁,加上几岁,到50岁。也就是说,他是因为学《易》,知道自己该出来做官,才出来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来做官。这是汉代的说法。
【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古人认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圣人,圣人都是绝顶聪明、天生聪明。圣,古文字,与听字和声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于倾听民间疾苦,善于接受贤达劝谏。第二,我们看孔子年表,60岁前后,他在干什么?原来,55岁到68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孔子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史记?孔子世家》)。60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小孩倒是从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许撒泼打滚。孙悟空大闹天宫,也是从心所欲,但大闹,还有什么规矩?受戒出家后,规矩倒是有了,不听话,还有紧箍咒,但这么一来,还有什么从心所欲?两全其美,太难。人活着,就有规矩管着;死了,才彻底自由。孔子活了73岁,和今天中国的平均寿命比,好像算不了什么(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2岁),但按过去的标准,已经活过梭儿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抽象标准,人之将死,离自由最近,或许近之。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这叫“从心所欲”。“从”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如本字,指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有一种是读为纵,什么都放得开,放胆放言,想干啥干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人,只有活到头,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3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22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 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 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老童。

孔子对每个年龄段的评价
20岁,古人要为男孩举行冠礼(戴帽子礼),即成丁礼,表示他已长大成人,但孔子没讲。他看重的是30岁。30岁,为什么说“而立”,清宋翔凤说,是“壮而有室”(《论语发微》),即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但孔子早婚(以现在的标准讲,有点早),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_百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白话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反映了什么学习态度
”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够自立;四十岁时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在一生的几个重要年龄阶段时,所要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和要求。那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之天命孔子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哪个国学大师可以回 ...
听到什么当然就耳顺了。七十面从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活到73岁,69岁时周游列国回到鲁国,被尊为“国老”,哲学思想也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当然干什么都不会破坏规矩。孔子总结的自己的人生规律,也是有志于终身学习的人一辈子的成长规律。如不信,不论哪个年龄的人对照一下,都觉得很有道理。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一、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他还体会到,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画自己的卦。孔子终其一生,画了一个卦,叫作“人生奋斗的总纲领”,写在《论语·为政篇》: 1. 第一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志于学”就是应该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是要干什么的,要朝哪个方面去学习,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
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劝学》中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二人的评价是什么?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9,

关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逾矩”的...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