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第三人论证"是指什么?

rt

由巴门尼德篇(132c-133a):
若“型”(或“形式”)使分有物相似
因为分有物像“型”,所以“型”必定像分有物
那么为了说明“型”和分有物之间的相似,又必须设立一个使它们相似的新“型”
以此类推,需设立无限新“型”,即陷入无穷倒退。所以“分有”无法解释个体间的相似关系,事物不是因为像而分有“型”

亚里士多德将以上“分有”的无限倒退称为“第三人论证”,即:如果需要第三者来说明两个事物的关系,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第三者。

第三人论证又称“外在关系说”,即如果两事物间的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独立存在,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外在关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第三人论证"是指什么?
第三人论证又称“外在关系说”,即如果两事物间的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独立存在,那么需要设立无限多的外在关系。

亚里士多德“相”的论证
第三论证 关于第三者。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讲到,“大之相”在和另一些大的事物在一起时又会有第二个同名的“大之相”,如此类推可以无穷后退,得到无数个“大之相”,这就是第三者。亚里士多德在此只提了一句未论证。此问题实际上是普遍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时的思想家还不能将普遍和个...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的五个论辩该如何理解尤其是第五
巴门尼德通过这两个论证,试图揭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之间的矛盾,指出相并非完整存在于每一个分有者中,而只是部分地被分有。第三轮对话中,巴门尼德针对相的存在方式提出质疑。他询问,当看到许多大的事物时,我们是否认为它们分有同一个“大”相。苏格拉底认为是这样。巴门尼德随后通过逻辑论证,指出这一...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
辩证法似乎是由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首先系统地加以使用的;在柏拉图对话录的《巴门尼德篇》里,芝诺以这种方法对付了苏格拉底,正如柏拉图在别处说苏格拉底以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一样。但是我们有种种理由可以设想,苏格拉底使用了并且发展了这种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他就快乐地怀想到,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可以继续...

事物是一还是多?《柏拉图全集-巴门尼德篇》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全集-巴门尼德篇》中质疑芝诺的观点,指出如果事物是多,那么它们既相似又不相似,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巴门尼德主张宇宙是一,芝诺则以此为据提出悖论。苏格拉底强调,两人看似不同的表述(一与非多)实际上指向同一理念,只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芝诺通过否认事物的“多”来支持“...

柏拉图为什么否认物质型相的存在?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借老年巴门尼德和少年苏格拉底的对话,揭示了自己“分有”说面临的困难。少年苏格拉底距巴门尼德之后还有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两者的对话当然不是历史事实。这场对话是柏拉图依据爱利亚派和理念论的分歧而建构出来的。他与爱利亚派分歧的焦点并不是理念型相是否存在(他们都承认理智的...

哲学随笔(二十三)——柏拉图对话录,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巴门尼德篇探讨了关于变化、存在和型的终极含义。这篇对话录内容丰富,巴门尼德试图在变化中寻找本源。他提出“一”的概念,这个“一”在一定程度上与柏拉图的“罗格斯”一致。如果一切变化都是罗格斯,那么罗格斯就是“一”。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思想,将自然与形而上之道结合起来。芝诺在...

芝诺悖论是什么意思呢?
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当芝诺谈到自己的著作(论自然)时,这样说道:“由于青年时的好胜著成此篇,著成后,人即将他窃去,以至我不能决断,是否应当让它问世。 ”芝诺不象他的老师那样企图从正面去证明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他常常从反面即归谬法来为“存在论”辩护。公元五世纪的评论家普罗...

巴门尼德篇内容简介
《巴门尼德篇》探讨了柏拉图的“相”(理念)思想。在黑格尔的评价中,篇中的论证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些论证可能会显得无趣。因此,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此篇主要由巴门尼德作为叙述者,他不再是柏拉图早期作品中的苏格拉底,这反映出柏拉图思想的转变。同时,柏拉图借巴门尼德...

请教一个关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问题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全集中难度颇大的一篇,主要探讨了“柏拉图相论”的思想。然而,直到整篇结束,这个问题(维护“相论”与反对“相论”)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不过,您的问题并未涉及此深度,我将为您梳理一下。在《巴门尼德篇》中,令“相”为A,代表了具有“相”性质的个别事物为B。那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