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人格分析【药家鑫犯罪心理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3
药家鑫犯罪心理分析

大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下车**接连8次刺向了倒在地上的伤者,最终致其死亡。看到这起案件的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无不感到惋惜,药家鑫在老师印象中是“普通、羞涩、成绩好”的学生;邻居眼中是“乖孩子”;朋友眼中是个“胆小而倔强”的哥们,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药家鑫沦落为杀人犯呢?我们不妨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安全感缺失来看

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感主要指一个人的个体危机感,心理健康学所谓的安全感主要是体现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客观评价。儿童最初阶段对自我的形象认知都是从他人的语言行动中获取的,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对自我的独立认识,所以童年期他人的评价对自我认知很重要。一个人潜意识中具有安全感缺失,表现在行为上就会过度保护自己。

从药家鑫的成长经历来看,严格得有些粗暴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小时候父亲对他“过于严格,打他,还曾经把他关在地下室,黑而且冷”、讽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童年的记忆中蕴含着恐惧不安,无助中不能获得心理安全,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潜意识中形成了“刺猬式”的自我保护。开车撞人后药家鑫肯定很害怕,但当他看到倒地的伤者正在记车牌时更是感到恐惧。很可能是伤者的这一动作激怒了他,恐惧加冲动启动了他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做出了一件极不理智甚至残忍的事情,他在致伤者死亡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二、从自我认同感不足来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男人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同,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威胁的,这种心理常态的表现是怯懦、退缩。但是在遇到偶然的触发事件时,容易引发出失控的情绪,比如愤怒、暴力等,当事人在非理智状态下,能感受到反抗的快感,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自我心理补偿。 其中药家鑫做家教的学生家长反映,他在弹琴之前总会仔细地把手洗干净,几乎不吃别人家里的任何东西;他和同学一起外出玩的时候,常常要提前两个小时就准备出门,除了擦化妆品,他还会反复把自己的东西一遍遍核对,总是感觉自己忘记带某样东西,种种迹象表明药家鑫是具有强迫症倾向的人。

四、从虚荣心理作祟来看

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范围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过分追求虚荣,小则道德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如果把对一般毫无价值的东西的追求发展为似乎是美好的愿望时,虚荣心便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虚荣心就表现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行为。根据调查得知,药家鑫还算不上“富二代”、“官二代”,只是殷实的家庭条件让他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已,但是,作为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药家鑫能花费五千元做面部整容,买部5000元的手机,开着雪佛兰科鲁兹轿车去会见女朋友,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颗膨胀的虚荣心在作怪,在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下,会令人产生各种可怕的动机,这种动机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心理分析认为,虚荣心强的人的深层心理是

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种心理。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虚荣心,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真的没有时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正是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在蚕食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从社会认知中的“自我中心”观来看

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有“自我中心”人格特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人一切以“我”为中心,心中只有自己。凡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感受如何,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这种人视自己的利益、权利、名誉为神圣不可侵犯,否则就会采取狠狠的惩罚,甚至采取杀害的手段;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发生以后,思想认识和心理行为上的种种表现充分地反映出了他的“自我中心”观,根据有些人的“撞伤不如撞死”的错误思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思想上的某些错误想法,一旦面临突发事件时,应激能力较差的人就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药家鑫的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与社会负面影响有关;当然在此案件中,家庭教育失当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往往家庭教育方式简单极端,过分保护与干涉,或是专制粗暴、惩罚严厉,或是偏袒溺爱,这种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可能使一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不良的人格。在药家鑫的朋友看来,药家鑫和父亲的关系其实一直紧张,“他常常会在背后骂父亲”。父子矛盾的焦点在于父亲不能接受药家鑫对情感的态度,而药家鑫最无法接受的是父亲的讽刺,他的父亲曾经对药家鑫说,“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在家长可能是无意的一句话,却会深深地刺伤认得自尊心,会成为孩子心中抹不去的痛。从药家鑫的成长经历来看,小时候父亲对他“过于严格,打他,还曾经把他关在地下室,黑而且冷”的记忆。这也可能成为药家鑫不自信、过度自我保护的深层原因。

以上就是我个人从犯罪心理学方面对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粗浅分析。通过对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分析可以得出犯罪人药家鑫可能存在着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严重到他必然犯罪的程度,但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偶然,外部的特殊情境和他当时的某种心境碰撞在一起,就酿成了人间悲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因一时冲动犯错误。

药家鑫犯罪原因分析
你好,药家鑫犯罪的最主要原因是药家鑫同学自身扭曲的心理、某种程度上不合理的人格。我们知道,药家鑫犯交通肇事罪在前,犯故意杀人罪在后。在整个犯罪过程中,药是担心被撞的张妙缠着自己,临时起意杀人灭口。怕麻烦,怕事情被别人知道,怕有纠缠不清的事情,我们可以推测药家鑫有比较严重的完美主义情节,...

药家鑫人格分析【药家鑫犯罪心理分析】
应激能力较差的人就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药家鑫的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与社会负面影响有关;当然在此案件中,家庭教育失当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往往家庭教育方式简单极端,过分保护与干涉,或是专制粗暴、惩罚严厉,或是偏袒溺爱,这种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可能使一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不良的人格。在药家鑫的...

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药家鑫事件
罪魁祸首就是药庆卫,孩子闯了祸心里最害怕的是怎么向父亲交代,可想而知药家鑫从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一个从来不懂得原谅的父亲,大错小错从不原谅孩子的父亲,孩子潜意识知道,不管自己犯了什么样错,一旦被父亲知道就是不得了的事儿,肯定会受到责罚,所以孩子只要是犯错了,根本不会反省自己的错...

求以犯罪心理学的心理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药家鑫故意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总之,犯罪的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不以犯罪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但是当这些外部因素可以为犯罪者所用,即符合当下犯罪的条件时,这样的客观因素就成为了犯罪发生的有利条件。在“药家鑫”案中,案件发生时漆黑的环境和犯罪者携带的水果刀等条件都是被害人在被撞之后又惨遭杀害的悲剧产生的客观因素,但是正是犯罪者意识到了...

请从生命观,道德观,法律观分析药家鑫案件?分析道德的知行关系?
既为罪人,就理应有罪的一面,亦有人的一面。不赞成对药家鑫判以死刑的人普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其犯罪心态。同学邻里的陈情,过往荣誉等优秀记录,均为了证明药家鑫的“本是好人”。客观地说,每一个罪犯都有一套犯案的行为逻辑,因循相应的逻辑去感受,甚至有令人动容之处。愈是凶残的刑事案件...

药家鑫的犯罪心理
关于药家鑫案例引起了很多争议,从钢琴手到成长背景分析不一而足其实国内很多案例都可以用犯罪心理去分析,只是我们的影视传媒从来都没有用这么系统化的商业手段表现出来而已。如果从社会心理学各个角度去profile药家鑫,可以从CM的案例里找到很多match。

药家鑫事件为什么叫钢琴激情八刀
是因为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对药家鑫一案的研究结论是:“药家鑫连捅八刀,因为他弹钢琴,手习惯了向下连续动作 ,完全是重复性、机械性动作,他拿刀扎向这个人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所以有人把...

从教育学 、心理学角度分析“药家鑫”事件及启示,包括学校教育、社会...
2 社会教育 太多负面引导;包括媒体 网络 法律法规 政府职能 不断强化钱和权的重要,做好人难 3 家庭教育 太多干涉 给予过多 失去责任感;教育制度没有适应中国的独生子女现状 4 心理方面 以上三个方面原因的累计 没有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 导致心理偏差:潜意识中有报复心理 发泄心理 推卸责任(觉得我...

对于药家鑫事件的看法与评论?
就药家鑫案而产生的各方争议,成为判决之后的讨论焦点,例如辩护律师的“激情杀人论”,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的“弹钢琴分析”,一些媒体为药家鑫的“开脱嫌疑”,北大教授孔庆东的“杀人面相说”。可见药家鑫案已经挣脱了刑事案件的单一性质,成为“药家鑫事件”。需要明确的是,辩护律师因其职责使然,不应承受...

李玫瑾分析药家鑫案引发的争议是什么?
李本人亦陷入漫天口水之中。其中,在药家鑫杀人案的网络舌战中,网民对专家言论的宽容边界因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的央视点评而探底。李玫瑾表达的是心理学范畴的思考理性,因为法律审判与心理分析是绝然不同的两件事;网民们表达的是民意情绪,这种情绪纠结于把专家的言论等同于法律审判的结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