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进化论简介

如题所述

在1968年,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核酸(如核苷酸)和蛋白质(如氨基酸)的核苷酸置换速率以及这些改变对生物大分子功能影响的观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也被称为中性进化论。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部分或几乎所有的突变都被认为是中性的,即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适应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受自然选择的青睐或排斥。

1969年,美国的J.L. King和T. H. Jukes进一步通过大量分子生物学数据丰富了这一理论。他们强调,生物的进化并不主要依赖于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的随机“遗传漂变”过程,这是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显著不同的观点。

中性进化论揭示了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围绕中性突变的自由组合展开,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不起决定作用,分子进化的方向与环境条件无关。这一理论的发展,使得生物进化论在分子层次上得到了深化,为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中性学说可以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微观进化层面的拓展、修正和补充,它扩展了我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理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性进化论简介
中性学说可以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在微观进化层面的拓展、修正和补充,它扩展了我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理解。

中性进化论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
木村的“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也称为“中性学说”,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参与彩票游戏,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中奖概率,不论其个人特征(如肤色、教育或财富)。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分子层面,大部分生物演化和物种内的变异并非由自然选择主导,而是通过中性或接近中性的突变基因的遗传...

中性进化论中性突变三种类型
在中性进化论中,突变现象有三种主要类型。首先,"同义"突变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三联密码中一个核苷酸的替换。这种替换通常不会引起氨基酸序列的变动,研究显示,同义突变在所有核苷酸置换中占据了大约四分之一的比例。其次,非功能性DNA序列的突变是另一种类型。这类突变不直接作用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进化论者争论的“中性”理论到底如何?
这一理论在1969年由King和Jukes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中性理论与适应论之间激烈争议的辩论。中性理论流行的原因在于其简化性,它无需精确估计复杂参数如选择强度、种群大小、突变类型和相互作用,只需要种群大小和每代突变率的乘积作为输入即可预测突变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尽管如此,一些种群遗传学家并不完全认同...

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概述
简单说来,这一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 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

中性进化学说或者分子演化理论有何意义?
我通俗的解释一下中性进化理论的意义。众所周知,我们熟悉的进化论,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整个生物存在一种进化过程,整个进化符合一个简单的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中前者表明了选择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一种生物出现,或者一种生物的某种特点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天择,...

中性突变历史
虽然中性突变论对物种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基因突变在分子层面的独特性,但它尚不能完全解释基因型如何转化为表型,以及物种形成的具体机制,因此在解释生物进化上仍有局限。不过,它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补充,推动了进化理论的深化。随着科学的进步,进化论研究正从个体水平向群体和分子水平深化,理论...

中性进化论的三种类型
一是“同义”突变,即在一个三联密码中,有一个核苷酸发生置换,往往不会造成氨基酸的改变。认为“同义”突变频率占核苷酸置换总数的四分之一。二是非功能性DNA顺序的突变对蛋白质的合成没有影响。三是结构基因的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原有的主要功能。

“中性突变-遗传漂变”学说如何解释物种的进化?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 木村的分子进化理论的“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即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演化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对选择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遗传漂变引起的。从中性学说出发,可以得出进化速率保持每年每个位置恒定的...

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突变显然也是中性突变。根据中性学说,同义突变的频率是很高的,加上非功能性的突变和不改变功能的突变,可以说,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突变。2.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大的种群如果发生了隔离与迁移而形成小种群时,遗传漂变就可能发生。综合进化论认为遗传漂变对生物进化是有作用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