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化境” 出自钱钟书于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样的译本,按钱钟书的看法,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有人曾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灵魂依然故我。西方的翻译历史比中国早300多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流派,但对翻译本质及标准问题的探讨同样构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这些讨论基本上围绕着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
翻译的发展史:
中国的翻译标准源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凡是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绝对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一定要遵循原文,忠实地表达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传统翻译标准基本上围绕一个“信”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朝着以译者和读者为中心的方向转移,显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清朝末期,中国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在《天演论》首卷《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 “信达雅” 标准。“信”是指“意义不背本文”,“达” 指译文顺畅,读者可以理解目的语翻译,“雅”则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从而使翻译有文采。“信,达,雅”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与核心。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
钱钟书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化境” 出自钱钟书于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样的译本,按...
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
钱钟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忠实、通顺、雅致、简洁、准确"。关于钱钟书的介绍如下: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民国十八年(192...
翻译的最高标准
一个极受尊崇的观点,即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在翻译界流传甚广。钱先生博通中外,综贯百家,凡有所论,立意必高。故此译论流传甚广,成为译界评论者的口 头禅。就翻译的抽象标准演进史而言,“化境”论确是继“信、达、雅”论、“传神论”之后最深刻的...
化境是谁提出的
化境论最早由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化境道家境界之一。是指语言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好的文章有优美...
如何评价钱钟书的翻译成绩?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严复提出来的“信、达、雅”。所谓“信”,是指意义不违背原文,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是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
译论中"化境"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化境论最早由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文学艺术讲化境.
当我们回顾过去,翻开课本中的经典篇章,是否还能找回那种能激发我们想象力的化境体验?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精神姿致依然故我”与“化境”标准,意味着翻译或创作的最高追求,即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达到“全信”或“极似”的境地,这无疑是对艺术表达的极高要求。在佛教用语中,化境有着特殊的...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话可以翻译成“Dead is dead,alive is ali...
不妨可以译成:The dead is gone, the living is here.
翻译的有什么标准
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得条件,译文越符合翻译标准,质量就越高,那翻译的有什么标准呢?第一翻译标准——“宁信而不顺”>该翻译标准是由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提出来的,对此翻译标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求“信”而不顾译文的流畅、通顺。鲁迅提出该翻译标准是针对当时梁实秋、赵景深等学者的“宁错...
异化翻译理论
在中国翻译界,虽然归化理论根深蒂固,但似乎没有像奈达和韦努蒂那样的标志性人物。令人意外的是,主张归化的重量级人物钱钟书先生,这位文坛巨匠和语言学大家,其观点在翻译领域显得尤为独特。他在《林纾的翻译》中阐述了他对翻译的见解,认为最高标准是“化”,即翻译应使作品在不同语言中既不失原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