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左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作为《晚熟的人》的开篇之作。《左镰》当之无愧。它像是一块作者用心锻造的钢,划开了读者们被图文、视听磨砺得粗糙无比,很难被文字触动的心门。

                      一、两个角度

      文章一开篇的《小引》,是从散文家的角度,真诚地向读者致歉,跟读者解释自己一直不断地写铁匠的两个原因。最后总结为“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这样的小引真诚、幽默,很别致。我们原本想听先锋文学作家讲故事,却在最初听到了作者用最真诚的文字讲述他本人最真实的故事。而下文进入小说家角度,作者则躲在故事背后,用文字不动声色地叙述。这样的一种安排有点像我们去享受美食前,先与厨师见了一面,那这个美食于我们而言,就不仅仅是美食而已,而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保有一份特别想要探索的心思。

        当然,这篇小引,作用不仅仅止于此。里面叙述的经历:跟着张师傅学打铁,曾代笔给他儿子写过信。后来当兵的时候居然遇见了张师傅的儿子。虽是现实却充满了戏剧性和魔幻。这让我们觉得,后面的小说部分的田奎和欢子的另类重逢并不意外,很真实。你失去的一切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

      现实和虚构惊人的相似。让读者在惊讶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

            二、一个传统的开头

      读小说,读者很在意开头,开头吸引人,就会继续读下去。所以作者们都是精心设计开头。而这篇文章的开头看似拙,实则巧。每一个村庄的村头都有一棵大树,这是新闻集散地,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这样的开头,似乎司空见惯,但就像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样,约定俗成的内涵,能帮助读者迅速地理解运用了此意象的意思。这样的开头能给读者一个信息:好戏即将上演。能帮助读者迅速酝酿好听故事的心理。这样的开头,一个场景中可以让几乎所有人物依次登场,为下文埋下伏笔。

                三、两种语言节奏

      语言是文章血肉,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筋道。全文的语言几乎没有生僻字,且口语化,多用短句。这样读者读起来非常过瘾。比如开头,对于铁匠团队的介绍,从外形到性格到干活分担的活计,两百多字,二十六个句子就搞定,给读者一个背景的介绍,不做过多展开。因为读者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人物的语言也是极精练且有表现力,感觉像一把把钢刀砸过来一样。比如田千亩的出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词语“阴沉着脸”来到铁匠炉前,一个你我都用过很多次的词语,却让读者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有时候人物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读出他的性格。比如主人公田奎的最后一句话“敢!”。一个字就表现了一个突然失掉一只手的少年,面对人生巨大的灾难,勇敢面对,最后变得坚毅成熟、敢于担当的高贵模样。

      但是文章的语言全是这种风格,却也会有阅读疲劳的,作者深谙此道。文章中语言的简洁和铺陈交叉而行。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描写打铁的场景,语言有铺陈恣肆的特点。开头写讲生铁打制成钢的过程,作者不厌其烦地来回写动作,用反复也用比喻,这样沉浸式的描绘,像是一架摄像机,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作者还用联想,还结合听觉,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段结尾处还用“我”一样的小孩对“老韩们”的思念作侧面烘托,使得本身对打铁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不禁向往起来。

      而恣肆的表达在第六部分达到高潮。“炉膛里的黄色的火光和砧子上白得耀眼的光,照耀着他们的脸,像暗红的铁。三个人站成三角形,三柄锤互相追逐着,中间似乎密不通风,有排山倒海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最柔软的和最坚硬的,最冷的和最热的,最残酷的和最温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转低回的音乐。”小说写到此处,因为“左镰”,少年田奎的故事发展和铁匠们打铁故事汇聚,人物的命运与铁块的命运已经融合到了一起。作者克制的情感,在此处宣泄。用了六个“最”。用了冲击视觉的颜色:“炉膛里黄色的火光”“和砧子上白得耀眼的光”“像暗红的铁的铁匠们的脸”。用了成对出现的反义词组成气势恢弘的排比。这样紧张的节奏将情节推向高潮。作者由此水到渠成地揭示小说的主题:“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少年就这样成长,梦就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读者们的一直被调控着的情感也在此刻得到了释放,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恍然大悟的快感。

      接下去则又是简洁的结尾,用一个“敢”字,让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经历磨难之后的田奎和欢子相逢之后,会有这样的未来……

      在时而紧张时而淡然的语言节奏中,读者的心被抓得牢牢的。

      当然本文的可读性还不仅仅于此。临到写时方知读书太少。

(插图来自《左镰》)

       

         

读《晚熟的人——左镰》
《左镰》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我一口气就把打铁匠这一章看完了。这篇故事讲了铁匠来村子里打镰刀的故事,讲了我和田奎一起割草的故事,讲了几个淘气少年在河边用泥巴扔傻子的故事,中间插入因为扔傻子被父亲打的事情。田奎用左手使镰刀,右手上绑一个钩子钩草,这个细节就足以触目惊心。问题出在...

读《左镰》
左镰,顾名思义,就是左撇子使用的镰刀,大概准确地讲,也不能叫左撇子,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根本就没有右手。这是莫言《晚熟的人》中收录的一个作品《左镰》中的故事,村里有一个傻子名叫喜子,总爱光着腚在村里乱跑,而他的妹妹欢子每次出场,都是作为一个想要保护他的人,他们很弱势,有一次受到了...

读书笔记 | 莫言《左镰》
​读了莫言的《晚熟的人》,印象最深的是首篇《左镰》,读完心里五味杂陈,故事里的人无辜而残酷,充满勇气与心地宽大。故事从打铁铺说起,说要打一把左镰,左手用的镰刀,是田千亩给他儿子田奎打的,不是因为田奎是左撇子,而是没有右手。田奎的右手正是他爹给剁掉的。故事起源在夏天的池...

在无知与无能面前,人的本性是丑恶——读《左镰》有感
《左镰》的故事从高密东北乡打铁的师徒说起,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贫穷落后的年代,讲述了一个愚昧而惨无人道的故事。左镰,不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产的镰,左就是左手,镰就是镰刀,左镰,就是用左手使用的镰刀,而这镰刀的使用者,并不是因为左手比右手灵便,或者惯用左手(既人们俗称的左撇子),也...

读莫言《晚熟的人·左镰》
死了小韩和老三,袁春花说欢子是克夫命,田奎果决的说——敢。故事戛然而止,其中曲折却耐人寻味,田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左镰”的人是谁,是他的父亲?是我们兄弟,亦或是欢子和喜子?不,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封建“思想”。莫言用简短的语言塑造了饱满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左镰叙事谋篇的特点
1.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2.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优点: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任何限制,使人物和事件得到最广泛最自由的表现,使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最全面最具体的了解;而且它还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读《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共收录了:左镰、斗士、天下太平、火把与口哨等12部短篇小说。我觉得最好看的有两部,一部是《天下太平》,一部是《火把与口哨》。《天下太平》的寓意不说,书中的故事是一个看捕鱼的小孩的手指头被一只捕鱼捕上来的鳖咬住了,在医生也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派出所的警察拿一根猪鬃捅了一...

晚熟的人,莫言教你怎么做人!
这是摘自《左镰》这篇文章的话。莫言先生说自己想成为一名铁匠,这就是他在自己许多作品里写下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的原因。或许在现代看来,成为一个铁匠是没有出息的一件事,但是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这样的一门手艺或许是全家的重要经济来源。“左镰”便是一位老铁匠锻造出来的,也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前面说过,...

莫言《晚熟的人》
在全书第一篇《左镰》前有一段“小引”,提到作家自己为什么总是喜欢写铁匠的故事,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我摘录在此: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不知道,读过这本书的的你,是否已经找到了你的那个什么?

莫言获奖作品(莫言推出获诺奖之后首部作品)
”新作《晚熟的人》用十二个故事讲述获诺奖后的里里外外。这些故事的灵感来源依旧是莫言的家乡,在书中收录的《左镰》中,莫言写道:“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经常梦到在村头的大柳树下看打铁的情景。那把已经初见模样的左镰在炉膛里即将被烧白了。不,已经被烧白了。那块即将加到镰刃上的钢也烧白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