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树增《长征》读后感,要求2000字左右。急啊!!谢谢各位~~

如题所述

〈长征〉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书中写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经过。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谓艰难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条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最高的广褒的湿地。而最重要的是:在总长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武围追堵截器简陋的中国工农红军往往面对数十倍与己的装备精良的

敌人中,并且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日为见粮食的情况下,日夜前行,翻过高山,然后又投入激烈的战斗。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断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人类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今天,行走在这条重山峻岭和水流湍急的路途上,世人难以忍受疲劳,劳顿和生存条件的贫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热津斯基走过长征后说:“对崭露新头角的新中国来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他们一路欲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是长征成功的关键。长征唤醒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 ,失业 者从共产党中使他们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

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长征在人类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大概就是长征精神,我坚信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王树增的《长征》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队伍在怎么走,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之前长征在我们的意识里简直就是一帮“神人”干成的事儿,一帮“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作者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请到平地上,让我们将心比心跟他们去

比一比。我们发现这些士兵的心地是纯净的,他们单纯———我就要活下来!什么时候我都要活下来!只要不倒下,就跟着这支队伍走!而且坚信仗打胜了,公平的世界就到来了!这种纯净令我们敬仰。虽然在书中作家描绘了很多战斗和战役过程,但这部书不是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党史,是一部从绝望走向希望,从绝境走向新生的心灵史。比如泸定桥,书中四百零四页是这样描述的“一座有铁索支撑起来的空中吊桥,13根碗口粗的铁索连接两岸,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桥头的桥楼已被沙袋紧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垒,从堡垒的射击孔中伸出的机枪正对铁索,泸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紧贴河边,城墙高约两丈,上面的堡垒所配置的火力在桥面上形成了一张火网”。飞夺泸定桥,从军事上无法解释。不要说那边有一个营在那儿堵着,一杆机枪就全封锁了,谁也过不来。可那22个红军晃晃荡荡就过去了,所以,到最后,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就是拼意气。当你发现对方已经舍生忘死的时候,肝胆俱裂啊,使敌军的意志瞬间垮掉了。而且泸定勇士22人,一个落水的都没有。我们看有些电影拍飞夺泸定桥,不停地往下掉人,但从这本书上看来一个都没牺牲,全过去了。
很多当年长征中的事,我们今天读来有时候不可思议。读的时候我就想,很多的时刻我都绝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没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么一条小河来回走四趟,几万人的部队。那肯定是绝境了。很多这样历史的关口,我们今天不会想得到。好比我们的人生,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好像没有路了,绝望了。其实看看长征,我觉得世界上恐怕没有绝望这一说,哪儿有冲不过去的口子啊?我想,认识长征不必说大话,就是结合自己人生,你就会有收益。从那些走过长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们可以挖取一点能够滋养我们今天心灵的东西,使我们更坚强一点、或者更快乐一点,或者更自信一点。不要轻言失败,不要轻言放弃。有这样一种阅读的收获,说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心。
第2个回答  2010-10-27
头部】神情得意,较体形大小显得略微大,但是不能太大以至于觉得头重或导致举止谦卑。
表情——基本上为楚额、高贵、威严,有洞察力,严肃并且自命不凡,非常具有独立性。壁额是因为有明显的眉和明显的询,它是由两眼内角上方、眼上方和眼角处的皮肤皱裙所引起,太多的皮肤便形成了壁眉,并且在两眼之间起始于吻的基部,向土延伸到前额形成明显的沟。还由于眼睛的形状和位置,以及耳朵的形状、姿态和位置等共同因素以形成壁眉和明显的沟。过度松弛的皮肤不太理想,在吻上的皱纹并不影响其表情,并且也是不需要的。眼睛深棕色,深陷,间距宽,有点斜,中等大小,杏仁状,其正确的位置和形状显示了东方犬的特有姿态。眼边缘为黑色,眼线既不内陷也不下垂,眼睛的幢孔清晰可见。

求王树增《长征》读后感,要求2000字左右。急啊!!谢谢各位~~
〈长征〉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书中写了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经过。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谓艰难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度过了三十多条河,包括世界上最汹涌的峡谷大江。

长征读后感
1、这些天,重新拿起了王树增先生的《长征》,翻开书本,重新阅读那些用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毅力刻成的文字,心里不禁生起涟漪,平静的心灵重新被震撼。2、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并数度行走长征路线而创作的6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近日由人民...

长征的读后感400字(必备3篇)
长征,这段历史,像一部壮丽的史诗,让我深深为之震撼。王树增老师的《长征》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不仅讲述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罕见远征,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征,是年轻将士们的英勇远征,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穿越了万里江山。红二十五军唱...

王树增 长征 读后感
王树增的《长征》这本书让我特别惊讶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作者认为每一个长征参与者,不管他是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他永远是在描写队伍,队伍在怎么走,而不是在描写统帅部。之前长征在我们的意识里简直就是一帮“神人”干成的事儿,一帮“特殊材料制成的...

求红色经典读后感,400~500字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

长征王树增读后感共21篇
导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带领的红军叔叔,杀退了列强,建立了新*,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越来越好。王树增长征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王树增长征读后感3篇(扩展1)——《增长的极限》读后感3篇 ...

长征读后感1000字王树增长征读后感1000字
1、人生就像一次长征,有千千万万个困难在对岸等着,无论失败与成功,主要有一颗乐观向上,不为危险,勇于先锋的心,那你就是英雄,你就是成功者,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红军。2、长征虽然艰辛,但红军不怕,我们也不怕,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历两岸猿声啼不住,哪能知道轻舟已过万重山,不经历山...

王树增讲长征内容概要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长征读后感2000字
还由于眼睛的形状和位置,以及耳朵的形状、姿态和位置等共同因素以形成壁眉和明显的沟。过度松弛的皮肤不太理想,在吻上的皱纹并不影响其表情,并且也是不需要的。眼睛深棕色,深陷,间距宽,有点斜,中等大小,杏仁状,其正确的位置和形状显示了东方犬的特有姿态。眼边缘为黑色,眼线既不内陷也不下垂,眼睛的幢...

王树增的《长征》都讲了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急急急!!
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