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呢?

如题所述

秦赵长平之战时,不止齐国见死不救,其余的韩、魏、楚、燕也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韩国是秦赵长平之战挑起者,因为韩国许给了秦国上党郡,而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转手却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这就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但秦赵真打起来之后,韩国却躲得远远的,因为两个诸侯他谁都得罪不起,夹缝中求生存其实还真不容易,燕国和赵国是世仇,秦赵打完后,燕国立即对赵国踹了一脚,更别说此时会救赵国了。


楚国倒是有救赵国的心,调兵遣将都准备好了,结果被秦国人一句话给吓得不敢动了,这句话大意是,你要敢救,我打了赵国,就去打你,楚国真被秦国打怕了,于是也就放弃了救援赵国。


魏国的态度则更让人生气了,因为它是想做个彻头彻尾的墙头草,只等战争快出结果的时候,才考虑战队问题,所以魏国的大军,也变成了秦赵战争的观众。


说完了,其余几个诸侯的态度,我们重点来说下,齐国为何会见死不救。


这是因为齐国出了一个昏君,齐王田建,长平之战爆发时,齐王田建刚刚即位几年,不过他却积极响应和配合了秦国的远交近攻,无论中原打成了什么样,齐王田建就奉行四个字:不闻不问。

从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继位,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齐国无条件向秦国投降,齐国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世外“,因为这四十余年,齐国愣是没参与诸侯国之间一次战争,并且秦国各个击破山东诸侯时,田建还派使臣去秦国祝贺欢呼。


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说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几十万士兵被白起围困,送去长平的粮食,又被秦军屡次截断,赵国已经没有粮食支撑此次大战了,于是就向齐国借粮。


但是,无论谁去劝说齐王都没用,得到的就俩字:不借,此时的一位谋士(《战国策》记载此人为苏秦)还对齐王讲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田建还是俩字,不借。

就这样,齐国看着赵国被秦国碾压,最终选择了见死不救,说来也有意思,后来赵国庞煖组织的五国伐秦,齐国还是没有参与,失败后的庞煖,一气之下率领赵兵就去攻打齐国,拿下了其过好几座城池以泄愤,不过即使如此,田建依然没有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看似只是两个诸侯国的战争,其实意义远远不止如此,因为经此一役,战国的局势由秦赵争雄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强,赵国失去几十万青壮年,元气大伤。


山东诸侯在长平之战时,对赵国见死不救,其实也说明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正确性,山东六国的不能同心抗秦,面对强秦打击,争相割让土地以求自保,正是秦能逐个灭亡六国的基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
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难就会降临齐国。况且救赵是高义的好事,击退秦军则扬名立威。不应该吝啬一点粮食,而贻害国家。”齐王不听,结果秦军破赵四十余万于长平,跟着包围了邯郸。

赵国爆发长平之战时,齐国为什么会拒绝求援?
因此,在长平之战前,赵国频繁地攻打齐国,让后者可谓记恨在心。因此,等到赵国苦苦支撑的时候,齐国自然选择了坐视不理,也即拒绝支援赵国。总的来说,对于齐国和赵国来说,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战国时期爆发了多次战争。在此背景下,长期处在下风的齐国,无疑是比较仇视赵国的,其在长平之战时的态...

长平之战齐国为什么不支援?
长平之战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当年的齐国。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的齐国是山东强国,一个足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当时战国形势为秦齐争霸,秦国曾经称西帝,齐国曾经称东帝。当时的齐国确实足够强大,也有可能调解秦赵之战。长平之战时的齐国,经过了五国伐齐。齐国曾经被打到只剩下两座城池。最终田单力挽狂澜...

齐国和赵国有什么恩怨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战役,随着赵国的战败,东方六国再无能够独力抵挡秦国的存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难以逆转。所以,对于东方六国来讲,长平之战的失败,几乎是吹响了他们灭亡的丧钟。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影响着后世数十年国运的战争,东方六国中却仅仅只是赵国一家在苦苦支...

长平之战后,赵国势力大损,为何能在撑数十年?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

韩魏两国在长平之战时,怎么会对赵国见死不救呢?
三晋系出同源,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虽然有过不少纷争,甚至还时不时大打出手,但是总的来说合作和结盟多过纷争,比如五次合纵攻秦韩、赵、魏三国一次不落的参与其中;可是有一场至关重要、更需要三晋联手的大战却只有一国苦苦支撑,不见其他两国增援,这场大战就是长平之战,那么三晋同...

揭秘长平之战的血腥程度
秦王得到赵军被围,亲自动员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既然都到了这个地步,可以判断当时的秦军主力早已尽数投入作战。当时的的赵军可以这么总结:能作战的没粮食(赵括部);有粮食的不能战(大营部);可援救的来不及(长城部)。在苦苦支撑了46天后,赵括被射死,残余...

为啥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大减还能再撑数十年之久?
赵国在战争中损失得最多的是人口。大量的人口死亡,会造成劳动力的缺失。于是李牧不断吸收边关的流民,他们也是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正需要有容身居所。吸收了这些人,既可以增加赵国的劳动力,充足军队,也可以减少走投无路的流民犯罪发生。所以看的出来,赵国君主当时放权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在国家急...

山东诸侯的回光返照,邯郸之战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
在秦昭襄王看来,此战没有悬念,赵国青壮年损失殆尽,以秦国锐士来打邯郸城内的老弱病残,这难道还有难度?其实还真有。因为秦昭襄王忽略了长平之战带给赵人的心灵创伤有多深,而这些都会化成仇恨的火苗,激发了赵人与邯郸共存亡的信念。此外,秦昭襄王还忽略了邯郸城内的两个人。廉颇和赵胜。廉颇善于打...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势力大损,为何还能再撑数十年之久?
赵国在战争中损失得最多的是人口。大量的人口死亡,会造成劳动力的缺乏。于是李牧就不断吸收边关的流民,他们也是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正是需要有容身之处的时候。吸收了这些人,既可以增加赵国的劳动力,充足军队,也可以减少走投无路的流民带来的犯罪,减少边关的犯罪事件的发生。看的出来,赵国君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