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如题所述

礼教本身不单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套运作系统,概括而言:皇帝具有部分“天道”的神格,也是总祭司,儒生则是以主教(官员)和传教士(儒生)的名义辅佐皇帝,同时也以“天道”的名义规范皇帝的行为的。

这个格局,初创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不过为了逻辑自洽,也是怕皇帝反悔,又搞了个谶纬之说,以五行附会天德,这就伏了个“有德居之”的暗刺。

自汉武帝采纳此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历朝换代,都拿这个说事,至唐开科举,这个奇怪的模式就此体制化,一路传下来,直到清末。在西方学者(比如马克斯韦博)的眼中,儒教有准宗教的特征,也是有道理的。而董仲舒在儒教的地位,客观上到是像基督教的保罗了。所以说,礼教是逐渐系统化的,至少表面上,是兼顾了皇帝和儒家的利益,究其本质,就是确立了历代的“立法原则”,而所谓的“法律”,则是礼教的执行层面,属于“器”了。

礼教这套东西,在农业时代,针对郡县制的中国,其实是很有效的,一套意识形态的东西要在实体运行,一个是教义的核心价值的覆盖宽度和深度,一个是教团本身的组织化程度,这两条,儒教都具备,前者是用道德的名义规范并强化了等级制(等级制本身的好处是降低管理成本,这在收益较少目标单一的金字塔垂直体系中是很经济的模式,便于资源的集中管理,因而也很容易被各级管理者接受,比如国之君,族之父,家之夫),后者有现成的儒生团队以及科举制度催生的源源不断的新儒后备军。但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总是存在的,当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工业)产生以后,社会形态随之改变了,礼教这套貌似温情实则强制的泛道德化管理模型,就显示出其粗疏和蛮横的缺陷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礼教)经过如此多年的发展,无论在意识形态传播和实践操作经验方面,都已经达到农业文明的极致,而且已经覆盖到社会全体并深入人心,在西方现代文明尚未进入中国的情况下,《石头记》的作者不可能自己领悟到以“个人权利”为出发点的新的政治文化系统。

但是,由于“礼教”的出现不是因为“封建制”,恰恰是因为那个“历代都行秦制”的“郡县制”,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利益中枢(以皇帝为核心的贵族世家)的极权专制的,而类似教士的儒生集团,其实只是在分肥体系中较有优势罢了,与核心的距离是相当遥远的。这一点,即使不说明清已迹近家奴与词臣的文臣,哪怕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好像是文彦博说的)的北宋时代位极人臣的宰相,与欧洲中世纪各国主教的地位,也不可以道里计,权限更是完全无法企及。

于是,撕下礼教面子上的温情,其实质依然是以所谓的“集体利益”(国、族、家)反对“个人利益”(臣、子、妻),以“等级制”限定个人自由,其代价,则是对个人的压制,对弱势集团的欺凌,这一点,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个人自由的缺乏,是一种很具体的感受,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指导,而“触觉”最强,感受最痛苦的,总是以文人墨客为代表。因此,历代都有以“离经叛道”或“边缘人”方式出现的知识分子,或隐逸于山林,或佯狂于市井,或投身于道观禅室,或买醉于青楼花巷,肯入世的,也无非学医以悬壶济世,设砚以断人凶吉,总之,对抗虽然不敢,但消极逃避的,却大有人在,其中有一种最常见的,则是艺术创作——比如小说。

所以,在我看来,《石头记》开篇的“假语村言”才是此书总纲,“正邪之气双赋”,正是作者的自诩,全书关于宝玉的矛盾,无非就是宝玉身上的“正邪之争”。而《石头记》这本书的伟大,也在于作者不单才气如海,其自我认知也相当清醒,他很明白,现状与期望的反差如此之大,自己理当承担不遵守“礼教”(正气)的责任,但这个“责任”(正气)与他所期望的的自由(邪气)之间的矛盾,也是他自己的心结所在。在书中,他对宝玉的代入显而易见,这就使他的理性和感性产生了分裂,书里的宝玉开心放肆,是他的感性在发泄,而对宝玉的调侃批判,则是他的理性在苏醒,他对宝玉所倾注的感情,就越来越像是想让自己重新活一次了。

但总体看起来,他似乎还是更爱自己身上“邪”的部分,而且他自己的行为处事,按周围人的评价,也是率性的时候居多,有所谓“名士气”,从这个角度看,说《石头记》赞成“礼教”,我不同意。我个人以为,总体而言,作者对礼教是敬而远之的,消极因素要高于积极因素,而这个消极的原因,是因为他自己的“邪气”不被“正气”所接纳,搞得他这一辈子混得很不舒服,当然更谈不上“成功”,难免多少有点沮丧,也有点牢骚和赌气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猜测,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作者越改写到后面,就越是痛苦,宝玉是他的情感寄托和自我代入,《石头记》的创作过程,能让他暂时忘掉严峻的现实,投入到既往的快乐之中,但他是否忍心宝玉再经历一次自己的真实经历?很难讲,而“秉笔直书”的士大夫荣誉感,是否容许他篡改事实?也说不清。

与周汝昌的“阴谋论”假设不同,我认为这本书是真的没写完,而佚稿即使有,按脂批看也是零星的。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作者本身的痛苦、矛盾和逃避所引起的,他宁愿反复修改前面的部分,也没有狠下心来写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大结局,他是真的无法面对这个惨痛的结局,也无法面对这个他并不喜欢的自己的现状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1
封建礼教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所谓“礼”,是指源于氏族社会具有宗教意义的习惯和礼仪。在封建国家产生以后,具有原始习惯意义的礼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完善,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但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人情性依然存在,它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意蕴依然如故;礼的宗法社会性也仍然得以保留,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规范体系。“礼”成为介乎“法”与“俗”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规范。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中等级秩序的标志、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束缚人民大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对社会有着极为深刻、广连的规范控制功能。
《旧唐书·礼仪志》云:“故肆觐之礼立,则朝庭尊;郊庙之礼立,则心情肃;冠婚之礼立,则长幼序;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搜狩之礼立,则军旅振;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它几乎涵盖了封建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巩固封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它基本上仍是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道德说教和礼仪规则二种途径。道德的经典条律是三纲五常,即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自名分与相互关系的规定。君臣关系的准则是君仁臣忍,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间的名分与关系。在朋友之间,要讲信义,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平等的关系之间。
第2个回答  2021-03-21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中文名
封建礼教
含义
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
所谓“礼”,是指源于氏族社会具有宗教意义的习惯和礼仪。在封建国家产生以后,具有原始习惯意义的礼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和完善,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但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人情性依然存在,它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意蕴依然如故;礼的宗法社会性也仍然得以保留,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规范体系。“礼”成为介乎“法”与“俗”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规范。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中等级秩序的标志、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束缚人民大众,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对社会有着极为深刻、广连的规范控制功能。
《旧唐书·礼仪志》云:“故肆觐之礼立,则朝庭尊;郊庙之礼立,则心情肃;冠婚之礼立,则长幼序;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搜狩之礼立,则军旅振;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它几乎涵盖了封建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巩固封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它基本上仍是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控制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道德说教和礼仪规则二种途径。道德的经典条律是三纲五常,即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自名分与相互关系的规定。君臣关系的准则是君仁臣忍,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间的名分与关系。在朋友之间,要讲信义,这个准则也适用于其它平等的关系之间。
“信”这一道德规范在法律监督和保证的合同契约关系尚未充分发展的当时,对于维护许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和人际往来关系中的信用与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义”被定义在个人善行范围之内,以无害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的准绳,遂使时人大多修身心,安名分,严尊卑,序贵贱,守上下,发挥了深刻广泛的控制功能。礼仪规则是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封建制度,顾名思义,是分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天子占有最大的一块领土,其余的分封给宗室和贵族,并各自建立封国,按时给天子上贡。这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制度,天子的命令不能加诸于其他封国内的民众;贵族的后代一直是贵族,平民的后代一直是平民;各个封国的国君有很大的自主权,自己订制法律,制定政策,有独立的货币权等等封建礼教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族权指宗法制度下,宗族对族内家庭以及个人事务的决定权和审判权,族长做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政权指皇权夫权指中国古代社会丈夫支配妻子的权力神权指迷信的人认为鬼神具有的支配人们命运的权力.也指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宣扬他们的统治权力是神所赋予的,所以把这种传统的统治权力叫做“天赋神权”宗法制度指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一种制度;并且有家法、族法。包办婚姻指长辈对儿女的婚姻自做主张,不与儿女商量,一手办理,单独负责
第4个回答  2021-03-21
“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我们如今出生于现代化建设阶段,应当去其糟粕。

封建礼教到底是什么
“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

什么是封建礼教?(详)
封建礼教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但其实秦以后中国正式进入极权专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统治者加诸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

对封建礼教的认识???
礼教本身不单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套运作系统,概括而言:皇帝具有部分“天道”的神格,也是总祭司,儒生则是以主教(官员)和传教士(儒生)的名义辅佐皇帝,同时也以“天道”的名义规范皇帝的行为的。这个格局,初创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不过为了逻辑自洽,也是怕皇帝反悔,又搞了个谶纬之说,以...

什么叫做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在《甄嬛传》中有什么体现?
从哲学角度看,封建礼教是社会意识的结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体现,为各阶层设定行为准则。在《甄嬛传》中,我们看到角色间的等级森严,如后宫嫔妃间的礼节与权力划分,都深受礼教影响。而从法律层面,它规定了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如妃嫔对皇帝的忠诚与服从。欧洲封建礼教的典范 欧洲的封建礼教,以神学...

什么是封建礼教?为什么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旧中国有哪些封建礼...
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制定礼教时,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最高统治集团在制定礼教时,也是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根据全民的利益。封建礼教,也就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中国古代的礼教,被扣上封建礼教的帽子,遭到全面的否定和...

什么是封建礼教?为什么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旧中国有哪些封建礼...
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所应当地批判封建礼教, 正是因为封建礼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而把它称为吃人的礼教。举例说明,三纲五常,尤其是对女子的摧残等等。采纳哦 ...

为什么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封建礼教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所强调的一系列压制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理念,导致人民愚昧、麻木,失去做人的尊严,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情的是非对错失去判断力,任由统治者剥削压迫。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作为个体人的天赋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样的思想文化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作为人...

什么是封建礼教?为什么说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旧中国有哪些封建礼...
“吃人的礼教”主要是指它对于古代社会人性的摧残,以及清末明初,中国刚刚迈入现代文明门槛时,它对进步青年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压制和迫害。反对封建礼教,并不能否认它在古代历史中起到的作用,也不能因为封建礼教而完全否定儒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除了礼教部分,儒家还有很多精深的哲学和人文思考直到...

反对封建礼教是什么意思
反对封建礼教是指反对那些以传统文化或者宗教性质为依据、限制人们思想行为自由的行为或者规定。在现代社会,封建礼教就不再适用,因为社会和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封建礼教的做法只会让人们受到捆绑,而无法真正展现个性和人性。反对封建礼教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当社会中存在着封建礼教的行为...

封建礼教
初期毫无成效是必然的。而后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开启了孔教的盛世,这是老实人的哲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此也开启了延续千年的封建礼教时代。孔子既不是一个“圣人”,也不是一个“罪人”,他只是一个时代勇敢的探索者罢了。而他们身后之世,都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