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的清静》读后感500字,急求!在线等!!下面是文章,求语文学霸帮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多年后,读“湖上笠翁”李渔的《闲情偶寄》,谈到睡,他说:睡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古人以睡养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静也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人之烦躁和焦虑,多与耳朵有关,故有种医术,叫音乐疗法。 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一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彩,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关好门窗,打开音响,一个人浸泡到傍晚
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我给耳朵美滋滋过了个节,像杨白劳给喜儿买了尺红头绳。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南归雁声、雨骤雨歇、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一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啪啪响…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
因字数限制,文章不全,烦请学霸百度一下原文,谢谢!!!!

第1个回答  2014-06-10
我可以告诉你怎样写!我也是临时看到这篇文章的。
1.开头和结尾一定要呼应。
2.中间内容一定要丰富
3.注意句段之间要有层次感。
4.句子不能太啰嗦,要精练。
5.注意用好词(恰当地使用)

希望我总结的经验可以帮到你!
第2个回答  2014-06-10
亲,你要求多久出文?要是时间允许的话给我你邮箱吧追问

可以现在吗?真的很急!

追答

不好意思,起码要15到30分钟,可以吗?

追问

可以可以!

追答

好的,你的邮箱呢?

追问

1 7 1 2 7 4 5 8 4 6 @ q q . c o m
空格是不要的。

追答

你收到了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