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坚持革命的故事

同题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鲁迅与长征

--------------------------------------------------------------------------------

中广网 04年11月17日

鲁迅没有参加过长征,但鲁迅却与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着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血肉联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分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发展时指出:“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和军事上的反“围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共同结果是“全国人民的觉悟”和中国革命的走向胜利。尽管当时的反动派从中隔断党领导的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这两支兄弟军队,但作为文化战线上反“围剿”的英勇旗手和主将的鲁迅,他对于红军长征的密切关怀、他与红军战士的呼吸与共的联系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实际上,鲁迅就是文化战线上的红军战士和长征英雄。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的十年中,鲁迅自觉地把自己的战斗纳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战斗序列之中。这一时期,他所写的诗文,却是揭露和抨击蒋介石反动派所代表的地主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是与红军的反“围剿”斗争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

当毛主席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时,鲁迅横眉冷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刀光剑影,写下了《湘灵歌》、《无题》等革命诗篇,用“苦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这样的诗句,把优美的神话传说与壮丽的革命现实结合起来,生动地描绘了红色根据地生机勃勃、光辉绚丽、旌旗如画的美好景象,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缔造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倾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无比热爱和向往的深厚感情;用“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申讨了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军事“围剿”的滔天罪行,盛赞了第一、二次反“围剿”的伟

大胜利,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无比热爱。到了一九三四年五月,在日寇开始进犯华北,蒋介石亲率百万反革命武装对江西红色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围剿”时,眼看着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而白区的党的力量也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鲁迅又写了《无题》诗一首,“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沿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表观出鲁迅对革命遭受挫折的沉重心情和压迫愈大反抗愈烈、革命的风雷必将怒吼起来,彻底摧毁黑暗的旧世界的坚定信念。这同叛徒、卖国贼林彪由于害怕敌人的军事“围剿”,而发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无耻悲鸣,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呵!

一九三二年,红军领导干部陈赓同志因战斗负伤,党把他送到上海治疗。鲁迅知道后,就托人邀请陈赓同志到自己家里,作了一次长时间的促膝相谈。鲁迅热切地请求陈赓同志给他详细地谈谈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情况,如:怎样以英勇的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怎样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怎样打土豪、分田地?怎样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改善人民生活等等。当陈赓同志谈到红军可歌可泣、英勇顽强的斗争情况时,鲁迅遏制不住地连连问道:根据地人民是怎样支援红军的?红军是怎样作战的?等等。陈赓同志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问题,就一边讲红军作战的英雄事迹,一边信手在一张小纸上画了幅红军作战形势草图。没想到,这张草图竟被鲁迅视为至宝珍藏起来了。他心中激荡着的一个美好愿望——写一部《铁流》式的反映红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未实现;但他毕竟借翻译了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来激励和鼓舞中国的红军战士去创造新的业绩。

红军被迫进行万里长征以后,鲁迅身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心却随着红军战士的铁脚板,飞驰在湘江、赤水、雪山、草地……,无时不在殷切地关注着长征的进程,盼望着革命的胜利。为了及时掌握情况,知彼知己地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每天都让许广平同志多买回几种报纸来,用“正面文章反看法”进行研究、揣摸,从敌人对红军的诬蔑、咒骂中,测知红军冲破“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因追堵截”而胜利进军的情况。与此同时,鲁迅也密切关怀着留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战士,对陷入铁窗囹圄中的红军战士,他更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帮助。红军抗日先遗队总司令方志敏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被俘入狱后,鲁迅就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冒着生命的危险替他保存、转送了他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件和文稿。象我们今天看到的《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战斗文章,就是鲁迅在餐蚊成阵、杀机四伏的恶劣环境中,几经波折亲手替方志敏同志保存下来并安全转给党中央的。所有这些事实,都有力地说明了,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鲁迅,他的脉搏是和中国的革命与红军战士的步伐一起跳动的,他在坚持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战斗的同时,无时不在关切着红军的战斗生活,无时不在怀着兴奋的心情聆听着长征路上的每一个捷报。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身患重病而战斗不息的鲁迅,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立即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发了祝捷电报,热情洋隘地说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里话:“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尽管当时鲁迅所在的上海还沉浸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弥天大夜之中,但是他从长征的胜利看到了抗日战争即将出现的新局面,想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时,他的眼前便顿时光明起来,仿佛在茫茫夜色中,看见曙光就在前头。这使鲁迅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在《亥年残秋偶作》里,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大意是:尽管近处一片黑暗寂静,听不到鸡鸣,但毕竟是北斗横斜,天快亮了!)这样的诗句,以乐观、坚定的情绪,表达了对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为了给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洗征尘,庆胜利,鲁迅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买了两只火腿,托人从上海冲破层层封锁捎往陕北,送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充分表达了鲁迅热爱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红军战士的真切心情。到了一九三六年,鲁迅在反击托洛茨基派攻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无耻谰言时,这种真切的心情就表达得更加充分、更加深刻了。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首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鲁迅与红军长征的血肉联系,为我们树立了无产阶级作家与革命同呼吸共命运、革命文艺与革命总战线息息相关的光辉榜样,是值得我们革命文艺战士永远铭记和学习的,今天,我国人民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早已把我们古老的国家推进到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阶段。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个革命战士都要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以鲁迅为榜样,自觉地投入这更伟大、更艰苦的长征之中,坚持不懈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2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第2个回答  2008-12-02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少年读书时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笔名共计182个:
一字笔名有16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四字笔名有6个: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堕落文人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第3个回答  2008-12-02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身高1.61米.“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2004.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2-13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身高1.61米.“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鲁迅坚持革命的故事
鲁迅没有参加过长征,但鲁迅却与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着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血肉联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分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发展时指出:“作为军事‘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红军的北上抗日;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共产主义...

关于鲁迅爱国的事迹
1、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

关于鲁迅爱国的故事简短?
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 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 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 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 枣这正是中 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

鲁迅一生中奋斗的小故事有哪些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鲁迅革命事迹
鲁迅革命事迹——弃医从文 鲁迅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砍头示众,而许多围观的中国人都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日本人投去严厉的目光。鲁迅想到...

表现鲁迅为革命做贡献的故事
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战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并充分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鲁迅的爱国故事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

鲁迅的爱国事迹简短概括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分享鲁迅的爱国事迹。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充满正义感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鲁迅的爱国事迹最著名的是他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进行的斗争。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呼...

鲁迅爱国故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

给几个鲁迅先生爱国的小故事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