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只要时代背景分国际和国内的。
不超过100字的发

第1个回答  2020-11-18
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1.“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中期, 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德川将军掌握国家大权,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却与中国、荷兰、朝鲜进行贸易往来,并且只开放长崎一处为对外通商港口。与此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雇佣工人”形式的手工作坊。 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商人们的力量逐渐强大,他们日益感觉到,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旧制度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阻碍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因此,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藩地诸侯、武士等人开始强烈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与当时在幕府高压政策统治下的农民阶层一道, 形成一股有力的“倒幕”力量。

  就在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显露的同时,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叩关进入江户城(今东京),要求日本门户开放,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并于 1854 年,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幕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德川幕府成为社会其他阶层讨伐的目标。

  突如其来的“黑船开国”事件,成了加速长久以来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一味催化剂。 当时青年武士们就标榜“尊王攘夷”,打着“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旗号去反对幕府,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犹如风中摇曳的枯枝,一触即落。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取得了人民和一些反对幕府统治的藩地诸侯的支持,先后建立了倒幕武装政权, 经历了伏见·鸟羽战役、江户无血开城、北越战争等重要战役,在 1867 年建立了明治政府。 1868 年,尊王派宣告“王政复古”,结束了日本几百年的“双重统治”,开启了明治时代。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资本主义各国扩张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无一例外地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他们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各地区大肆扩张, 逐渐把全球囊括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军舰强行入关的“黑船事件”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纷纷入侵, 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日本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 改变落后的状况, 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 因此,在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下,日本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

  三、中国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1.“昙花一现,百日维新”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 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消息一经传出,全民愤慨,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就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奏禀光绪皇帝,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把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通过维新人士和帝党的积极努力,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标志着新政的开始,直到 9 月 21 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将其废止, 历时 103 天的维新变法犹如“昙花一现”,被扼杀在摇篮中,史称“百日维新”。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19 世纪晚期 , 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步入“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法两国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也分别被喻为“殖民帝国主义”、“高利贷帝国主义”;后起的俄国和日本,经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步入资本主义行列, 并带有一些封建性和军事性色彩,因此分别被称作“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和“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 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甲午战败,惊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成为维新运动发起的有力导火索,但“戊戌变法”却只存活了 103 天。

  四、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背景比较

  1.社会背景比较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由于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实行高压的幕府统治政策,日本国内的生产力得不到发展, 一些藩地诸侯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中下级武士阶级的生活较为艰辛,农民阶级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社会各阶级对德川幕府的不满长期积攒,社会矛盾尖锐,幕府封建统治已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因此,倒幕派力量强大,在推翻幕府统治取得胜利后, 建立新政府, 维新得以实施。与此相对,在中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同样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处在清王朝腐败统治下的人民备受压迫, 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显, 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勾结, 使得封建势力在中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因此,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进行的变法是无用的,所以戊戌变法仅存百日而止。

  2.国际背景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 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目的是为资本积累, 拓展海外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掠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完全开始。并且,在亚洲正值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 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一方面,给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提供了“开则通,变则强”的有益教材。另一方面,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在 19 世纪 90 年代末,当时世界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对象。一方面,中国封建势力为维护其统治与谋求在华代理人的帝国主义列强不谋而合,相互勾结,扼杀中国希望变法救国的进步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对中国的改革运动不会给予任何支持, 客观上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变法不利。 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第2个回答  2020-11-18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1.“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中期, 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德川将军掌握国家大权,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却与中国、荷兰、朝鲜进行贸易往来,并且只开放长崎一处为对外通商港口。与此同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雇佣工人”形式的手工作坊。 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商人们的力量逐渐强大,他们日益感觉到,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旧制度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阻碍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因此,一些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藩地诸侯、武士等人开始强烈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与当时在幕府高压政策统治下的农民阶层一道, 形成一股有力的“倒幕”力量。
就在日本国内各阶级矛盾显露的同时,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叩关进入江户城(今东京),要求日本门户开放,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并于 1854 年,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幕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德川幕府成为社会其他阶层讨伐的目标。
突如其来的“黑船开国”事件,成了加速长久以来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一味催化剂。 当时青年武士们就标榜“尊王攘夷”,打着“匡复王政,驱逐夷狄”的旗号去反对幕府,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犹如风中摇曳的枯枝,一触即落。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取得了人民和一些反对幕府统治的藩地诸侯的支持,先后建立了倒幕武装政权, 经历了伏见·鸟羽战役、江户无血开城、北越战争等重要战役,在 1867 年建立了明治政府。 1868 年,尊王派宣告“王政复古”,结束了日本几百年的“双重统治”,开启了明治时代。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资本主义各国扩张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无一例外地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 他们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各地区大肆扩张, 逐渐把全球囊括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军舰强行入关的“黑船事件”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纷纷入侵, 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日本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 改变落后的状况, 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推翻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 因此,在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下,日本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1.“昙花一现,百日维新”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 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消息一经传出,全民愤慨,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就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奏禀光绪皇帝,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们把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通过维新人士和帝党的积极努力,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标志着新政的开始,直到 9 月 21 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将其废止, 历时 103 天的维新变法犹如“昙花一现”,被扼杀在摇篮中,史称“百日维新”。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19 世纪晚期 , 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步入“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英、法两国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也分别被喻为“殖民帝国主义”、“高利贷帝国主义”;后起的俄国和日本,经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步入资本主义行列, 并带有一些封建性和军事性色彩,因此分别被称作“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和“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随着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 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 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甲午战败,惊醒了大多数中国人,民族危机意识普遍觉醒,成为维新运动发起的有力导火索,但“戊戌变法”却只存活了 103 天。
第3个回答  2020-11-21
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
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第4个回答  2008-12-01
国内
--明治维新:在日本一些地区,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而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开始出现改革政治体制之声。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组成“倒幕派”。
--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大,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救亡图存的行动。
国际
--明治维新:列强正在进行二次工业革命,垄断出现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转变,重点在国内,无暇顾及亚洲。
--戊戌变法:列强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转变,日本、俄国完成工业革命及资产阶级革命。列强目标在包括中国再内的各殖民地、半殖民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5个回答  2020-11-18
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

天然翡翠源头优选,精品捡漏,每日上新
广告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在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请比较一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的国际背景下,日本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三、中国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1.“昙花一现,百日维新”的国内背景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参加者和内容比较
社会背景即时代背景 (1)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者:① 日本明治维新元勋 板垣退助 以及一些中下级武士 ②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 (3)参加者:①...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背景 原因 过程 评价 不足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不足】: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

明治维新和戊戍变法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一、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社会面貌,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相比之下,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次由清朝光绪皇帝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中国在鸦片战争等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次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不同:1、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2、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有深度一点的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两个时代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发生在1898年至1901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已经被西方列强侵略了很长时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也被西方列强所嘲笑。此外,中国还遭受了大规模的...

同一时期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区别是什么?
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解题过程](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