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利的故事

要写作文呕

(1960一1982) 陕西富平县洪水乡人。1974年加入共青团,197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上大学三年,学习成绩优异,15门功课中11门在82分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邵小利关心体贴同学,乐于助人,为班上同学44人次缝补过被褥:同学生病,她主动送药送水;在宿舍里,争着提水,打扫卫生,她所在的宿舍是“文明礼貌”宿舍;她还常帮助后进同学,所在的班级多次受到学院表扬。
邵小利在校外和校内一样,也是经常助人。1981年7月中旬,她因患皮肤病住进西安医学院附属二院。当她得知一病友治病需要新鲜大米时,便冒雨去几十里外买回40斤大米,辗转送到这位病友的家里。1982年3月,她与该院的郭丽娅同行上街,突然发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横穿马路,一辆汽车疾驰而来。在这危险关头,邵小利一个箭步跑到小孩跟前,将她抱在怀里,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1982年6月17日清晨,咸阳纺织机械厂子校三个小学生在威阳渭滨公园青年湖畔戏水。一个叫邵萍的小女孩不慎失足跌入湖中,另外两个孩子大声呼叫:“救人啊!救人啊!”呼声惊动了在湖边学习的邵小利,她一看孩子就要被淹没,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抓住邵萍,举出水面,向岸边推去。可是湖岸坡苔滑,她几次把孩子向岸上推去,眼看就要上岸,却又滑了下去,她不会游泳,在水中站不稳,使尽全力但还是推不上岸。这时,在工人焦玉东、张军杰的协助下把孩子救上了岸。孩子得救了,但邵小利却因使尽力气,无法支持,沉入湖底。正在园内施工的民工杨来富闯讯后,急忙跳入水中,同大家一起将邵小利救上岸,但因溺水过久,抢救无效而光荣献身,时年22岁。
同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邵小利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追认邵小利为中共党员。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并在渭滨公园青年湖畔立碑以示纪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1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人,无论平凡时日,抑或危急关头,秉承仁者爱人之德行,彰显大医精诚之至善,令人感怀。

  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中医学院出了一个救人女英雄邵小利。1982年的夏天,邵小利在渭滨公园青年湖挺身而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仅22岁的宝贵生命。她的事迹,她的精神,传诵至今……

  危难关头,我当先

  2011年12月13日下午,气温低至零下5度,阴冷逼人。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年一度的沿咸阳湖冬季越野赛正在举行。15时30分,长跑队伍稀散行进到统一广场东侧,脑外科护师王新会注意到,一个身着黄色羽绒服的年轻女子徘徊湖畔,忽然跳进湖水。“有人跳水了,快救人!”

  话音刚落,跑在最前面的设备科职工岳元勋飞身跃入湖中。在距岸三四米处,他一把抓住已没入水中的女子,奋力将其拉出水面,并往岸边拖动。然而,湖底淤泥缠脚,湖岸坡度大,且青苔遍布而湿滑,稍加用力,连他的身子也不由下坠,冰冷的湖水一下子淹到胸部。

  关键时刻,骨科副主任李小群赶到,跳下湖来,伸手抓住小岳的手,尽力将两人往上拽。小岳左手勾住女子的腰,右手则被李小群紧紧抓住,上移下滑,脚下失稳,一时间难脱险境,气氛异常紧张。

  同事们赶来了。他们伸出有力臂膀,拼命揪住李小群的胳膊、衣角。十几个人组成手手相连的营救“长龙”。5分钟后,轻生女子终于被救回岸上。

  此时女子已经昏迷。李小群将女子放到长椅上,头朝下控水。各科医护人员纷纷赶过来,诊脉的,掐穴位的,不一会儿,女子苏醒过来。王新会帮她脱下羽绒服拧干,体检中心主任呼延静解下自己的围巾,给女子围上。110、120先后赶到,女子被送往医院。此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后来获知,女子是感情问题困扰而轻生,幸而遇人相救,已被家人接走。

  湖水冰冷刺骨,深浅难测,淤泥松滑,危险潜藏。被问到湖中救人怕不怕,想没想到危险?岳元勋、李小群都说:“只想救人了,什么也没考虑”。记者进一步“挖挖”思想,岳元勋说:“我老家在农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他们总是跟我说,好人有好报,能帮人尽量多帮人”。李小群说:“我母亲80多岁了,因病长期扶轮椅走路,但她走到哪里都有人帮她,摔倒了扶起来,还把她送回家。她常念叨,感谢那些素昧平生的好人”。

  医院党委、行政决定对英勇救人集体进行表彰,表彰文件称:这说明了我院职工不仅能够忠于职守,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在非医疗环境中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实现了“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医之志。

  陕西中医学院老院长、国医大师张学文将“万事德为先”作为人生准则。他有句名言:“商人不富无才,医生捞钱缺德!”他体恤病人、资助学子、捐助灾区……

  弱势群体,我扶助

  囊中羞涩的患者,无人看管的伤员,还有智障的、残疾的、流浪的,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得到是医护人员的真诚相助,得到是“绿色通道”的保障。

  面对贫病交加,“同情大过天”。

  2011年7月,礼泉县一个年轻人,浑身疼痛难耐,被送来急诊。然而,其父亲提出的要求令人诧异,“不用确诊,不疼了就回家”。原来,年轻人病情反复,曾多次在县里住院,花费很大。急诊科徐军建主任看在眼里,耐心开导其父不要放弃,而且决定为其减免大部分费用。经细致检查,患者终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再经一个月治疗彻底康复。这段时间里,看到患者家属吃饭都成问题,急诊科员工自发每天为他们买来饭菜。

  不久前,一位年仅18岁的患者因“四肢麻木、不能动”被送到脑病科。然而在外打工的患者父母却遭遇老板欠薪,拿不出钱来。主治大夫了解到情况,主动向科室反映,为患者争取费用减免。此后经组织会诊,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小伙子三天即四肢活动恢复正常。

  永寿县一个“肚大异常”的孕妇转来妇产科。经检查发现是四胞胎,为保障母子平安,妇产科可谓全员动员,组织了一次“大会战”。四胞胎经剖腹依次来到人间,孩子父亲却眉头不展。为这个贫困家庭,医院除了减免费用,小衣服、奶粉、奶瓶乃至尿布,都由医护人员捐助。感动之下,孩子父亲为四胞胎分别取名:陕、中、附、院。

  守护生命有责,有始有终更有情。

  2010年夏,周至县一个农民在帮助别人建房时不慎摔下梯子,造成脑部硬膜外血肿,在脑外科接受紧急手术。术后,因双方纠纷,陪护人悄悄溜走,家属也拒绝接回。脑外科主任胡珍渊组织员工轮流护理,端屎端尿,还为患者买来换洗衣服,打来营养饭菜。其间通知家属来接,却被告知“敢送来就砸救护车”。患者靠科室员工照顾了两个月,生活逐渐自理,并被减免了费用。最后家属既感动又愧疚地把人接走。

  对车祸的、酗酒的、打架的无人陪护伤员。医院设有绿色通道,只要“绿色印章”一盖,各种检查、用药“一路绿灯”。2011年五六月份,巡警110送来“无姓名、无家属、无钱”的一位流浪汉。当时他意识不清,生活不自理,身上沾有粪便,臭气逼人。急诊科的护士为他擦洗干净,换上衣服,还给他轮流买饭,直到三四天后他恢复正常行动。还有经急诊救治的流浪汉,联系到家属,却不愿来接。医院就派出救护车,将他一直送到四川老家。

  还有一年的春节期间,120急救车送来一位车祸伤员。伤情虽不重,却总是随性拔输液针,晚上到处乱跑,原来还是个精神病患者。当时,家人不见也不要,医院为他请了护理员专门看管,直到伤情好转后才被村里干部接走。

  近年来,医院为弱势群体减免费用年均达四五十万元,尽管这些都需要医院自我消化,但是医院认为,“把病人给扔了,在我们这里是决无可能的”。

  消化内科主任汶明琦体贴患者饮食。肿瘤胸心外科主任侯俊明与患者无话不谈。脑内科主任闫永梅常教育年轻一代:对自己父母可能都没有做过的,如果病人需要,就要去做……

  患者心境,我抚慰

  在值班室里,为患者亲自熬粥,对消化内科主任汶明琦来说是寻常一景。

  喝上汶明琦粥的往往是那些消化道出血患者,这是为了让出血刚止的患者胃黏膜得到保护。对他的“重点病号”,他总是一日几次探问病情进展,甚至夜里守在值班室直到患者病情平稳。大凡遇到外地病人,或没有条件对症进食的,他常会在家里做好,送到患者床边。

  对汶明琦超出“应有职责范围”的关心和帮助,他的学生们都说,这就是“苍生大医”的品格。

  肿瘤胸心外科侯俊明主任,率性开朗,同时也心细如发。他喜欢早晚没事便泡在病房,与患者说说笑笑,打成一片。他说,工作态度影响患者病情。像食道、胃、乳腺、结肠、直肠等部位肿瘤切除术,病人精神痛苦,需要医患交流,需要给予关怀。他还会精心安排先来的患者为后来的做做思想工作,组织患者互相传授经验。他直言:因自己的父母兄弟多位患有肿瘤,所以“最能理解患者”。

  他跟自己的患者都成了朋友。许多患者走过省内外知名医院,虽然陕中附院条件称不上最好,但这里的人情味、亲切感却是让患者最为满意的。有一个患者,因结肠癌复发腹腔广泛转移再次入院进行保守治疗,在侯主任治疗和帮助下,实现了“看到儿子结婚”的心愿。患者为表达感激之情,力邀他出席婚礼。而另一位经他治疗已康复多年的胃癌患者,大年三十晚上派家人接他,非要请到家中相聚,称“人不到,不开饭”。侯俊明感慨地说,这是拿他当做自家亲人看,是“最高待遇”。

  医院的老专家、学科带头人,以身立教,作用之大,“是规章制度替代不了的”。

  脑内科住院的老年人多,脑血管患者多,肢体功能障碍的多。主任闫永梅勉励年轻医护人员:“对你们来说,可能对自己父母都没有做过的事,如果病人需要,就要去做”。

  在重症监护室,有一位70多岁老人,因脑部多发梗塞导致昏迷,有效治疗后只能在中午时清醒一会儿。为促进老人康复,护士们这时就会坐到老人床头,轻声呼唤着“爷爷”,陪他聊天,为他放音乐,伺候大小便。

  汉中一位老太,因患有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从咸阳企业退休后每年都来住院治疗两三周。家里缺少人手,最早是由8岁的孙子跟来做陪护。护士们主动多照顾他们,帮助洗衣打饭,特别是细心帮助安排糖尿病饮食。一年一年过去,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开始独自住院,她对护士们说:“有你们在,我自己来也放心了”。

  脑内科住院的患者姜宝珠,因在施工中摔伤曾做了大小20次头部手术。住院康复治疗两年来,从卧床不起已逐渐恢复到可以走动。他的爱人辞职专门来照顾,女儿则在上高中,家庭状况不佳。为维护他配合治疗的信心,护士们总是给他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同时尽量为其妻子安排一些陪护工作,还可以利用护办室做饭。现在,患者一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视病人为亲人,对患者就不能仅当患者看。我们从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起,一点点培养,拉近情感距离。”护理工作琐碎平凡,如何保持热情不退?脑内科护士长张军的体会和办法是,多做“换位思考”,比如每个人定期为患者擦脸,并交流各自感受。因为此时更能深切体会患者的不便,体会患者对关爱和照顾的需要。“每当患者把我们当作亲人,表现出最大的信赖,我们就会体会到守护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愉悦”。(任壮 袁红政)
第2个回答  2008-12-04
邵小利 邵小利,女。陕西富平人。187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9年入陕西中医学院学习。1982年6月27日,在咸阳市渭滨公园奋不顾身地抢救一名落水小学生,不幸牺牲。同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烈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咸阳市人民政府在渭滨公园为其建有纪念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缅怀革命烈士邵小利!
邵小利烈士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她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铭记英雄,传承美德,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而奋斗。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指引灯。

邵小利的故事
(1960一1982) 陕西富平县洪水乡人。1974年加入共青团,197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上大学三年,学习成绩优异,15门功课中11门在82分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邵小利关心体贴同学,乐于助人,为班上同学44人次缝补过被褥:同学生病,她主动送药送水;在宿舍里,争着提水,打扫卫生,...

申威隆:咸阳市渭滨公园,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渭滨公园已经有将近60年的历史了。它不仅见证了咸阳的发展变化,也成为了咸阳市民共同的回忆。上小学之际,每逢清明节,老师都会带领我们前往渭滨公园踏青,祭扫邵小利烈士纪念碑,学习她舍己救人的精神。1997年清明节,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跟随同学们一起前往渭滨公园踏青。转眼之间,22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