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Klaskin于1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故常称为Klaskin瘤。据报道,Kla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目前广为引用的是法国Bismuth-Corette分型方法:
1、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处,左右肝管之间相通;
2、型肿瘤占据左右肝管汇合部,两者之间无通道;
3、型肿瘤侵犯一侧肝管,累及右肝管者为Ⅲa型,累及左肝管者为Ⅲb型;
4、型肿瘤双侧肝管均受累。临床上根据癌肿对肝动脉和门静脉的侵犯,可将胆管癌的病程分为4期。Ⅰ期:肿瘤限于胆管,无门静脉及肝动脉侵犯;Ⅱ期:肿瘤累及单侧的门静脉及肝动脉;Ⅲa期:肿瘤累及一侧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分叉部;Ⅲb期:肿瘤累及一侧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Ⅳ期:肿瘤累及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的分叉部。
肝门部胆管癌的经典诊断模式为:黄疸+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口径正常+胆囊空虚+肝门部占位病变,诊断并不困难,但多已属中晚期,若能在黄疸出现之前得以确诊,对提高切除治愈率具有积极意义。
B超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和胆囊空虚,并可发现肝门低回声的团块影及门静脉有无癌栓,虽然B超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它易受检查者经验、胃肠气等因素的影响,而CT可以弥补B超的不足,可在术中阅片,结合术中所见判断能否切除。为此,应选择B超和CT联合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侵犯的程度。由于可以完整显示肝内外胆道树图像,肝胆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是目前最佳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可清楚的显示Ⅱ级胆管和胆总管是否受累,其已替代且优于PTC、ERCP和CT检查。
在无胆管炎的情况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值高于正常者达86,高于正常值的6倍者亦达71,因此CA19-9值的显著增高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胆管癌相关抗原(CCRA)是近年来从人胆管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原物质,胆管癌时血清CCRA浓度明显升高。CCRA与碳水化合物抗原(尤其CA19-9)在胆管癌中阳性率相似,但CCRA在其他消化道肿瘤中阳性率却很低,这点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细胞学检查通过PTC或ERCP技术获取胆汁行脱落细胞检查,诊断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行PTC或ERCP检查发现胆管狭窄怀疑有癌变时,可置入细胞刷反复刷取胆管狭窄处,获取标本后行细胞学检查,或通过胰十二指肠镜钳取病变组织活检。这两种方法诊断特异性高,几乎可达100。
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方法众多,但外科切除是获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选择。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治疗态度的转变,该病的手术切除率有明显的提高。1985年以前该病的手术切除率仅占10,而目前手术切除率可达64%。肝门部胆管癌只有彻底手术切除,才能给患者提供唯一可能治愈的机会,且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远优于各种引流术。因此,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态度,力争切除肿瘤。
根治性切除手术包括肝外胆道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血管“骨骼化”、广泛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组织、神经、淋巴,必要时切除一侧肝叶,重建肝管空肠吻合。肝门部胆管癌多有尾状叶浸润,侵犯汇合部或左、右肝管者均须切除尾状叶。多数学者认为在正确估计侵犯程度的基础上积极行肝切除可改善预后。
姑息性治疗包括经皮、内窥镜或手术旁路置管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其目的是减黄和防止或治疗并发症,如瘙痒、脓肿和肝功能衰竭等。放置胆道内支架管的方法有:经皮肝穿刺胆道(PTD)放置内支架、经十二指肠镜(ERCP)放置内支架、经剖腹探查术中放置内支架、经外引流管运用介入方法放置内支架。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肝穿刺胆管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引流,或剖腹经胆总管向肝内胆管置放记忆合金支架引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合金支架经胆管穿过肿瘤上、下端,使梗阻的胆汁经支架流入肝管下段而进入十二指肠。但记忆合金支架价格昂贵,而且一般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单纯行外引流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能在一定程度上引流胆汁,起到减压、减黄的作用;缺点是胆汁丢失量大,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状况每况愈下,达不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效果。 化学治疗结合放射治疗能提高局部控制率,似乎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多数临床试验中病例较少,不能对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作出明确的判断。
肝门部胆管癌具有肝内转移、生长缓慢、肝外转移较晚的特点,故有学者提出其可作为肝移植的一个良好的适应证。具体做法是选用原位肝移植,胆管重建,并行胆总管与受体空肠Roux-Y吻合,最大限度的切除患者的近端胆管,防止复发。国外报道,行全肝切除加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生存率与根治性切除组无明显差异甚至优于根治性切除组。
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生理
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生理特征主要围绕胆管梗阻后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管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肝血流,引发肝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及代谢的紊乱。这些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梗阻的部位、完全性、持续时间和感染状态。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凋亡增加,肝脏损害加剧,两者呈正相关。...
肝门胆管癌晚期症状
肝门部的胆管癌好发于中老年人。它主要的晚期症状黄疸,黄疸可能是阻塞性的黄疸,并且伴有皮肤的瘙痒和体重下降,90%的肝门部胆管癌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和巩膜黄疸。黄疸呈现进行性的加重,多数无痛性,少数的病人黄疸呈现波动性。腹痛,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右上腹痛,体重的减轻,食欲不振症状。还有就是体重...
肝门部胆管癌是什么?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左右。癌组织易侵犯肝动脉和门静脉,形成癌性血栓,可导致肝转移、淋巴结转移,也可向邻近器官胰腺、胆囊侵犯。其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黄疸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最早期表现,同时黄疸呈进行性加...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指征有哪些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管癌的一种类型,是指发生于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一般因为肝门部周围存在较多重要动脉、静脉,使得这种肿瘤治疗较为困难。术前评估手术可切除性,难度明显增加。一般临床对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指征是判断肿瘤累及范围,有无累及双侧胆管。如果累及双侧胆管很高的位置,没有达到有效根治性...
有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认为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与饱食不节,肝气郁结,脾气虚损有关,在治疗时应攻补兼施,在抑制肝门部胆管癌细胞,提高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上都起到肯定的作用。对于实施手术后的肝门部胆癌患的治疗来说,中医中药能根据手术的创伤,脏腑的缺失,气血津液耗损等不同情况加以辨证治疗,从而改善人体免疫机能,...
什么是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就是指高位胆管癌,是指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以上的胆管的肿瘤叫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1、Ⅰ型高位胆管癌,在左右肝管汇合和胆囊管之间这一段叫胆总管或者肝总管,这一段叫Ⅰ型高位胆管癌;2、左右肝管汇合处叫Ⅱ型高位胆管;3、左右肝管汇合以上,在右支叫Ⅲ...
肝门部胆管癌的并发症有哪些啊?谁知道?
肝门部胆管癌的并发症:1、腹腔大出血 多发生于合并肝叶切除及术中门静脉损伤者,亦见于胆肠吻合口出血,腹腔引流鲜血>200ml\/h,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急诊手术止血。2、胆瘘 最常见并发症,多发生肝叶切除肝创面胆管处理不当或肝内胆管分别与空肠吻合,因肝内胆管开口众多,有时难以处理妥善,改...
肝门部胆管癌怎么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以上,包括左、右肝管,胆道来源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位置、侵犯范围可以把肝门部胆管癌分成Ⅰ-Ⅳ型。其中Ⅰ型和Ⅱ型肝门部胆管可以通过扩大的围肝门切除,加上胆肠吻合以达到肿瘤的根治。Ⅲ型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癌,由于侵犯了左、右肝管,需要做受累胆管的半肝联合尾状...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原因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确切发病原因,目前的研究还不十分明确。一些可能的因素被认为与胆道的长期炎症有关。例如: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种疾病可能导致胆管结构的逐渐损伤,增加了癌症的风险。2. 胆总管囊肿,如果囊肿发生异常,可能会引发炎症并诱发癌变。3. 胆管结石的存在,可以引起胆道阻塞...
肝门胆管癌晚期症状
肝门部胆管癌的晚期症状跟其他肿瘤晚期一样,很多症状是相似的。具体如下:1、黄疸,所有的晚期患者都会出现黄疸。所谓黄疸即血液里面的总胆红素增高,黄疸逐渐的加深,并且出现大便灰白,大便呈陶土色。因为胆总管下端被堵塞以后,胆汁无法像正常一样排泄到肠道,所以出现大便颜色改变,并且可伴有厌食、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