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红楼梦>群芳谱中对于史湘云、宝钗、探春的讲解

上次有位好心人帮我解答过关于王熙凤的讲解
我好象是给错分了

实在不好意思对于董一锦

我还想对你求助 ,恳求你能再次给出解答了

谢谢了
不好意思楼下的
我要的群芳谱中的讲解
不是判词的
不过还是谢谢你了

1,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薛宝钗--红楼梦又一女主角,与林黛玉相对,是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彻底维护并始终贯彻封建思想的典型人物。因书稿80回后丢失,不知曹雪芹给其的评语为何,但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似乎应为“无情”。
在林黛玉的俏影旁,我们很难再把关心分给任何人,她需要人去心疼,需要人去关爱。在失去母爱之后来到贾府,更是处处小心,时时留意,而纤细的女性神经使她抑郁寡欢,再到最后孤寂病逝的悲惨结局……于是,我们会不经意间忽略了另一位同样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女子——薛宝钗。

处世原则

对于宝钗的诸多处世言行,大家更是褒贬不一。但是用圆滑一词来形容她则是适合不过了,而这里的“圆滑”并不是贬义。在荣国府这么一个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中,她却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处得非常融洽,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宝钗所恪守的是封建礼教,这便使她行为举止更胜林黛玉一筹。比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钗去探望埃了打的宝玉,袭人说了宝玉挨打的缘由提及了薛蟠,宝玉怕宝钗沉心,便制止了袭人,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她多心,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不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了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厉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使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了她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得羞愧无言。

从这一段,我们不得不佩服宝钗的圆滑和她的心机了。虽然心中对宝玉的用意完全明白,可口中却是换了另一套说法,没有露出半点心思,令的宝玉和袭人都觉着她是个时大体的人,更让袭人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了。

另一点,宝钗一向认为男子应该“立身扬名”,她看到宝玉对事的用心,心中想的就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可是在表面,她却没有露出半分,因为她知道,宝玉就是这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何必自讨没趣呢?

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钗在处世待人方面是何等的精明了。

潜意识

但是,宝钗也有自己的无奈,从小便被作为要入宫的女子来培养,她不得不学会了各种处世原则来保护自己。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曾款款的向林黛玉说了这么一番话:“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兄弟都在一起,都懒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也却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可见,宝钗也有过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她甚至比黛玉更早接触《西厢记》《琵琶》之类读物的影响。然而处在一个机关重重的世家,耳濡目染之下的她那宝贵的“淘气”便成的一现的昙花了,而贾宝玉也深表惋惜:“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但是人骨子里的性格还是很难被磨灭的。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的那一段文字,她又回到了那个“淘气”“够个人缠的”小丫头了。

刚要寻别的姐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总不曾扑着。

宝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沉醉在了扑蝶的愉悦之中了,心头洋溢着一个少女对青春的向往。但这也是宝钗自己所没有察觉到的,因为在她的观念中,这是不可以的。

爱情观

关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人们往往更多的指责宝钗,认为她是争权夺势,认为她才是造成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有人因为她所作的那首《柳絮词》中的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断定她爱的并不是贾宝玉而是“宝二奶奶”这个位置。可是,我却并不这样认为,如果宝钗真的想要“上青云”的话,她也就不会推拒入宫竞选才人的机会了。在第二十八回中,

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着便,只见宝玉在这里呢。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此事。

从这一段看来,哪里还可以说她是一个一心谋求“宝二奶奶”位置的小人呢?

其实,宝钗是真心的爱着宝玉的,如第三十六回中,宝钗独自守在午睡的宝玉身边,一边绣着“鸳鸯戏莲”的宝玉的肚兜,一边留意着钻进纱窗来的小虫子。这情景,怎么会是出于什么不良的目的呢,分明是出自一个恋爱少女的微妙情态罢了。只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宝钗把她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了礼法范围之内,而不像黛玉能对宝玉作了执著的表露。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爱黛玉;可是,娶谁为妻,这却是宝玉所不能决定的了,而贾府的当权者们则越来越发现宝钗更符合贤惠媳妇的标准。宝玉的不可反抗,黛玉的无力反抗,宝钗的不愿反抗,才造成了这一场三个人的爱情悲剧。对,是三个人的悲剧,黛玉在宝玉宝钗成婚的时候归了天,而宝玉最后还是决定出家为僧,剩下了孤苦一人的薛宝钗,这守一辈子活寡的痛苦比林黛玉一病而去更大。

在这一场封建制度下的爱情中,宝钗将自己一生的幸福当作赌注,赌在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的身上,而她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她知道宝玉并不爱她,而最后,她还是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回报,而她也不需要回报,权当作是“夙世前因,自有一定”,权当作是还那笔赌债;没有反抗,而她也不会去反抗,因为她恪守的封建礼教不允许,也因为她爱着宝玉!

可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与林黛玉相比,我更加喜欢薛宝钗。因为林黛玉过于文学化了,而薛宝钗却更显得真实,她处世待人的圆滑,她利己却不损人的心机,她不会像林黛玉一样使“小性儿”而四处树敌,她的人缘儿很好,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更容易生存。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啊!

3,探春,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称“玫瑰花儿”,好看扎人。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像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因此,就连恃权横行的王熙凤也惧她三分。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写出了对探春才干敏捷的评价来。文云:

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可谓评价中肯。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所以王熙凤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更利害一层了”。

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士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间。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第七十四回发生“抄检大观园”之事,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她愤怒地说:“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这才是探春担心的真正缘由。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凤姐一流人物何能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

不过,探春之“敏”还有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有许多人评论到这件事时常以等级观念来批评探春。我以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族中,这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维护做人的尊严,她强烈地反对这种等级势力的束缚。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地说道:

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里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自尊心,而且维护整个家族的尊严。这种“狗仗人势”的奴才,欺负的不仅是一个小姐,是在颠倒一种社会关系,这才是探春所不能容忍的。

曹雪芹如此去写探春,是在塑造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生于末世,命运不佳,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这是探春的悲剧、贾家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史湘云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士楚云飞.宝钗是和林黛玉在一起的,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1,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薛宝钗--红楼梦又一女主角,与林黛玉相对,是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彻底维护并始终贯彻封建思想的典型人物。因书稿80回后丢失,不知曹雪芹给其的评语为何,但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似乎应为“无情”。
在林黛玉的俏影旁,我们很难再把关心分给任何人,她需要人去心疼,需要人去关爱。在失去母爱之后来到贾府,更是处处小心,时时留意,而纤细的女性神经使她抑郁寡欢,再到最后孤寂病逝的悲惨结局……于是,我们会不经意间忽略了另一位同样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女子——薛宝钗。

处世原则

对于宝钗的诸多处世言行,大家更是褒贬不一。但是用圆滑一词来形容她则是适合不过了,而这里的“圆滑”并不是贬义。在荣国府这么一个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中,她却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处得非常融洽,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宝钗所恪守的是封建礼教,这便使她行为举止更胜林黛玉一筹。比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钗去探望埃了打的宝玉,袭人说了宝玉挨打的缘由提及了薛蟠,宝玉怕宝钗沉心,便制止了袭人,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她多心,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不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了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厉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使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了她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得羞愧无言。

从这一段,我们不得不佩服宝钗的圆滑和她的心机了。虽然心中对宝玉的用意完全明白,可口中却是换了另一套说法,没有露出半点心思,令的宝玉和袭人都觉着她是个时大体的人,更让袭人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了。

另一点,宝钗一向认为男子应该“立身扬名”,她看到宝玉对事的用心,心中想的就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亏。”可是在表面,她却没有露出半分,因为她知道,宝玉就是这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何必自讨没趣呢?

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宝钗在处世待人方面是何等的精明了。

潜意识

但是,宝钗也有自己的无奈,从小便被作为要入宫的女子来培养,她不得不学会了各种处世原则来保护自己。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曾款款的向林黛玉说了这么一番话:“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兄弟都在一起,都懒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也却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可见,宝钗也有过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童年,她甚至比黛玉更早接触《西厢记》《琵琶》之类读物的影响。然而处在一个机关重重的世家,耳濡目染之下的她那宝贵的“淘气”便成的一现的昙花了,而贾宝玉也深表惋惜:“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但是人骨子里的性格还是很难被磨灭的。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的那一段文字,她又回到了那个“淘气”“够个人缠的”小丫头了。

刚要寻别的姐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总不曾扑着。

宝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沉醉在了扑蝶的愉悦之中了,心头洋溢着一个少女对青春的向往。但这也是宝钗自己所没有察觉到的,因为在她的观念中,这是不可以的。

爱情观

关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人们往往更多的指责宝钗,认为她是争权夺势,认为她才是造成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有人因为她所作的那首《柳絮词》中的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断定她爱的并不是贾宝玉而是“宝二奶奶”这个位置。可是,我却并不这样认为,如果宝钗真的想要“上青云”的话,她也就不会推拒入宫竞选才人的机会了。在第二十八回中,

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着便,只见宝玉在这里呢。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此事。

从这一段看来,哪里还可以说她是一个一心谋求“宝二奶奶”位置的小人呢?

其实,宝钗是真心的爱着宝玉的,如第三十六回中,宝钗独自守在午睡的宝玉身边,一边绣着“鸳鸯戏莲”的宝玉的肚兜,一边留意着钻进纱窗来的小虫子。这情景,怎么会是出于什么不良的目的呢,分明是出自一个恋爱少女的微妙情态罢了。只是恪守封建礼教的宝钗把她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了礼法范围之内,而不像黛玉能对宝玉作了执著的表露。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爱黛玉;可是,娶谁为妻,这却是宝玉所不能决定的了,而贾府的当权者们则越来越发现宝钗更符合贤惠媳妇的标准。宝玉的不可反抗,黛玉的无力反抗,宝钗的不愿反抗,才造成了这一场三个人的爱情悲剧。对,是三个人的悲剧,黛玉在宝玉宝钗成婚的时候归了天,而宝玉最后还是决定出家为僧,剩下了孤苦一人的薛宝钗,这守一辈子活寡的痛苦比林黛玉一病而去更大。

在这一场封建制度下的爱情中,宝钗将自己一生的幸福当作赌注,赌在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的身上,而她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她知道宝玉并不爱她,而最后,她还是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回报,而她也不需要回报,权当作是“夙世前因,自有一定”,权当作是还那笔赌债;没有反抗,而她也不会去反抗,因为她恪守的封建礼教不允许,也因为她爱着宝玉!

可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与林黛玉相比,我更加喜欢薛宝钗。因为林黛玉过于文学化了,而薛宝钗却更显得真实,她处世待人的圆滑,她利己却不损人的心机,她不会像林黛玉一样使“小性儿”而四处树敌,她的人缘儿很好,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更容易生存。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悲哀啊!

3,探春,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探春。她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介绍的,小说写道: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俊眼修眉”倒还罢了,再加上“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怎能不让人“见之忘俗”!三小姐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描写三小姐探春的与众不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就连她的闺房,那气象的疏朗、格局的空间感,以及室内的每一件摆设,都活脱脱地写出了探春高贵的性情、独特的风格。小说第四十回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就是“秋爽斋”,人如其斋,斋如其人,一派清淡、高雅的气韵,就如那束白菊一样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那花梨大理石书案中看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而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

曹雪芹赐给探春一个“敏”字,这是最恰当最准确的评价。她性灵敏锐,作事敏捷,心地敏慧。贾府的人送她绰号“镇山太岁”,又称“玫瑰花儿”,好看扎人。说明探春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像一头藏爪狮子一样谁也招惹不得。倘若有人敢冒犯她,她就会像狮子一样伸爪扑倒任何人。因此,就连恃权横行的王熙凤也惧她三分。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写出了对探春才干敏捷的评价来。文云:

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第六十二回黛玉评价探春时对宝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一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她“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而已。”可谓评价中肯。王熙凤与探春都堪称现代女强人的典范,但是探春之所以高出王熙凤一头,最关键之处是探春“知书识字”,也就是文化素质高,所以王熙凤不得不承认探春比她“更利害一层了”。

如果说湘云的豪迈具有诗人气质、名士风度,那么探春的豪迈则更多地强调实现“自我”,希望生命之光能普照人间。她说过,自己但凡是一个男人就要到世上去干一番事业,正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心声。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正因为如此,在贾府中探春最早感觉出这个大家族所潜伏的种种危机。只有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方能敏锐地体察出来,并且敢于指出它的弊端的严重后果。第七十四回发生“抄检大观园”之事,探春的伤心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冲着一件事:这是自杀自灭的征兆。她愤怒地说:“别忙,抄你们的日子有呢!”这才是探春担心的真正缘由。只有探春一人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凤姐一流人物何能想到、看到、说出这一层来!

不过,探春之“敏”还有胎带来的“敏”——庶出的敏感。她生性反对迎春的懦弱忍受,也反对惜春的绕着是非走,她反对这种弱者行为。因此每当触及到她的出身时,她是不惜一切的抗争。这固然反映了她强的一面,但也透露她极为“敏感”的一面。有许多人评论到这件事时常以等级观念来批评探春。我以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族中,这不能不伤害探春的自尊心,但更重要的是她维护做人的尊严,她强烈地反对这种等级势力的束缚。当王善宝家的挨了她一巴掌后,她大怒地说道:

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你打谅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

声色俱厉,义正词严,这里维护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自尊心,而且维护整个家族的尊严。这种“狗仗人势”的奴才,欺负的不仅是一个小姐,是在颠倒一种社会关系,这才是探春所不能容忍的。

曹雪芹如此去写探春,是在塑造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然而她生于末世,命运不佳,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这是探春的悲剧、贾家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第2个回答  2006-05-21
史湘云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士楚云飞.宝钗是和林黛玉在一起的,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求<红楼梦>群芳谱中对于史湘云、宝钗、探春的讲解
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

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史湘云的人物评价
林黛玉:曾被当做男儿教养的知书达礼的大家小姐。虽然谨守大家闺秀的礼节,却拥有“情情”的性格。可以说,别人怎么待她,她便怎么待人。看不过眼的,便是长辈王夫人她也不屑于去讨好。把薛宝钗当情敌则针锋相对,和好后却又待之如姐妹。湘云妙玉便是对她侮辱讽刺,她也不在意。典型事例:葬花、教...

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史湘云的人物评价
林黛玉:1.薛宝钗过生日时看戏,因史湘云说一个女戏子像她而生气,既而迁怒宝玉. 2.史湘云做东开诗会做菊花诗时,她一下圈了四首诗,还个个是好诗,夺了魁. 以上两件事说明她才高气傲,清高自许. 薛宝钗:1.元春省亲时让贾宝玉做诗,她告诫宝玉不可用绿玉而应用绿蜡. 2.王夫人让探春与李纨和她一起管理园中事务...

求对红楼梦十二钗的十一词及其理解
其三: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

给个红楼梦的人物评析
宝钗世故,却体贴人情,豁达从时;黛玉小性儿,然真诚;探春对生母未免过于绝情,但她高雅脱俗,柔中有刚,有理家之才。况且她们个个聪明美丽。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都各有其欣赏之处。与黛玉、宝钗鼎足而三的史湘云,我就非常欣赏她的性格,欣赏湘云的才华在大观园众佳丽中绝对有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史湘云和贾探春的资料,谢谢!
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吧,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四种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

贾探春、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二)史湘云 史湘云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啰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

《红楼梦》十二曲分别指谁?
《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宝钗[枉凝眉]——宝玉、黛玉(也有说是宝钗、黛玉,或者是其他人的,故无定论)[恨无常]——元春[分骨肉]——探春[乐中悲]——湘云[世难容]——妙玉[喜冤家]——迎春[虚花悟]——惜春[聪明累]——凤姐[留余庆]——巧姐[晚韶华]——李纨[好事终]——秦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

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每个人的判词及介绍
1、正册判词: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

《红楼梦》中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各指谁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