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演绎真正的“女神”,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他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只有几个字,我读来读去,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张充和

“儿时的合肥、少女时期的苏州、中学时期的上海、养病时期的青岛、避难时期的昆明、抗战时期的重庆、北平时期的姻缘、美国的后半生”。张充和一生的人生路径代表了她不同时期的人生选择和境遇。

1913年5月17,张充和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教育家张冀牗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老幺。

充和出生时,母亲陆英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第四胎虽是个男孩但一出生就夭折了。旧时代重男轻女,张充和出生前大家都希望她是男孩。

张家在合肥的一位远亲甚至派了两名女仆送去金银作贺礼,其中包括一把金锁,预备当男孩降生时,戴在他脖子上,保佑这个即将诞生的张氏家族继承人长命百岁。

但充和出生的那天两名女仆带着贺礼一声不吭地回去了,母亲也很失望。张充和出生8个月后被过继给叔祖母,成为她的养孙女。

寡居多年、膝下无子女的叔祖母李识修收养了充和,从苏州带她到合肥老家抚养,识修淡薄宁静,耽诗书,谙佛典,乐善好施,给予充和很好的栽培和教育。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说: ‘你是谁生的? ’ 我总是答一声:‘ 祖母。’ 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 这有什么好笑? 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我一直不晓得祖母而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养祖母识修对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家塾授课每日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间一小时午餐。除重大节日外,每10天放假半天。

充和稍长,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朱先生第一堂课就交给充和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此后,充和跟着朱先生写字,念四书五经,读唐诗宋词。

朱先生教学得法,自选教材,还适时地讲解同音字、同义词、语法等内容。平时只要充和阅读古籍时圈点句读,不讲解,只答疑。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点断句读,其义自明”。

充和如是10年,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充和晚年一直铭感这两位恩师为她奠定了国学的功底。

张充和: “书房窗外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时而落了下来。 我在读《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王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给我瞒过去了。 ”

充和的童年被深锁闺阁,玩伴只有仆人家的孩子,她记得一个叫大宝的小男孩比她小,平时与他打打闹闹,十分开心。稍大后的某年春节,他向她拜年时,竟然向她磕起头来,这令她很伤心。充和对书房外的现代新世界知之甚少,某日朱先生正在教她《论语》,合肥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几架飞机,充和还以为是断了线的风筝……

张充和回忆:“我们家兄弟姐妹都讲苏州国语,我讲的是合肥国语。我的祖母学问很好,会写诗,我从小受她的熏陶。我换过好几个老师,都不记得十岁以前的老师了。”

充和与祖母生活在一座古宅中,与诗书为伴,她在缅怀自己双桐书室的一篇文章中回忆,从卧室到书房,要走过一条长巷: “我只嫌那长巷太短了点,一步分做两步走,走得非常不自然,眼睛里还包含一眶欲滴不敢下的泪水。 我比一切孩子都寂寞。 ” 孤寂透顶的充和往往会面对书房高墙上的裂缝发呆,,她说: “我好像有许多不能告诉人家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

书房的楼上就是张家的藏书阁,这里的藏书有十三经、二十四史,有宋元剧本、明清小说,还有上百块笨重的木板,那是《古文辞类纂》十五卷的珍贵雕版。充和曾经根据《红楼梦》里的筵席菜单,编成了一份《红楼梦食谱》。

少女充和在骑马,需要早晨四点半起床去骑,兜一圈回来太阳刚好升起来,人和马都出了一身汗,老板娘打水给充和洗脸,老板把马牵到沙堆里打滚

充和回忆: “小时候,我可以去楼上书室随便翻阅书籍。 不管我找什么戏曲小说来看,祖母从不加阻挠 ,其实作品里十之八九都有艳史,香艳的场面和对话比比皆是。 我读的第一部长篇是《桃花扇》,接着读了《牡丹亭》和一些古典小说。 我很爱读这些作品,但不知道这些剧是可以唱的,直到回到苏州,父亲带我去戏园看昆曲,我才发现许多曲本我都读过。 我常在很长的戏里一下就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 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 ”

在《凋落》中,张充和写道: “我爱最新的各种小玩具,可是更爱古老一点的,新的只能叫人有一个新奇,或者仅仅就只有一个新奇而已。 ”

1930年养祖母辞世,16岁的充和回到苏州,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

在乐益女校中她并不习惯,历史、国文课上的知识她早已熟知,而数学、生物她一窍不通,英语学得很快。

三位姐姐从小在城市长大,有着新派女子的“时代范儿”,她们会外语,看电影,衣着摩登,懂得白话,知道胡适,说着流行的话语。这新世界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姐弟们结伴郊游、骑自行车、赛球,充和不懂玩球规则,只能当个守门员。

在那个进步的中国人都在向西方国家探索学习时,她觉得孤独: “我的这个世界上的朋友全是簇崭新的超时代人物,我的那个世界的朋友全是上了铜绿的破碎的殷商钟鼎。 ” 她写道: “日常生活习惯,一切都是新,一切都可算是不落时代的后,这种生活,简直叫人腻了。 于是就会梦想一点古人的生活,凭吊一些旧家庭院。 ”

父亲张冀牖是昆曲迷,请来一位专业人士给他的女儿们教昆曲。

二姐张允和把这段早年往事记录了下来:“ 那天是除夕……他(父亲)说,如果我们不玩骨牌、赶老羊等,就可以跟老师学昆曲, 等到可以上台唱戏了,就给我们做漂亮衣服。过了两天,他就为我们请来了老师,从此每星期我们都在爸爸书房里学唱昆曲。”

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充和常与大姐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大姐元和特别喜欢登台表演,充和说: “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 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充和常常一个人夜晚在兰舟上唱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他写道: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

张充和:“我学曲学得很晚,小时候读的是家里的私学,十六岁才正式进学堂,进的就是我父亲在苏州办的‘乐益女中’。 那时候我的几个姐姐都上大学去了,家中女孩子就剩下我,我就开始跟着学校的昆曲课听昆曲、学昆曲 。那时候我父亲的学校是开昆曲课的,一个星期上几次课,有专门的老师教,几个学生一起学 ,慢慢就觉得不够了,父亲便单独给我请老师。 我的昆曲老师姓沈,名叫沈传芷,我唤他沈先生、沈老师,是昆曲界‘传’字辈的名角儿…… 这位沈老师什么都会,小生、冠生、正旦、花旦、小旦的戏,他都会唱,就是不唱老生。他教我的时候,其实还不到三十岁。 那时候,家里请了笛师,听曲唱曲,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 ”

1933年,三姐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后就留在了北京。

家里人劝她考北京大学,于是她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 充和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 第二年临考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

充和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充和后来说,作文是她面壁虚构的)。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有人指为胡适,他时为中文系主任)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而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破格录取”了她,当年北大国文系仅录取了俩个女生。

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

张充和回忆: “我考大学时,算学考零分,国文考满分,糊里糊涂就进去了,算学零分,但国文系坚持要我。 我怕考不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张旋’这个名字。 最好玩的是,胡适那时候是系主任,他说:‘张旋,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都考进来了,还怎么补呀?那时候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适那是向我打官腔呢!”

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他讲得不错的,深入浅出。”她也听过钱穆讲中国通史。“俞平伯、闻一多都是我的老师。还有沈兼士,沈尹默的弟弟。”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张充和受益良多。

在北大就读期间,充和淘气可爱,喜欢戴一顶小红帽,也因此获得了“小红帽”的称呼。

有一次张充和跑进照相馆,特意拍了一张歪斜着脑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俏皮照片。后来充和拿这张照片到学校游泳馆去办理游泳证,场馆的办证员不允,说一个眼睛闭上的。张充和很快地打断了对方: “什么话,我一向是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这人世的。 假如来者是一位独眼龙,难道你就剥夺了人家游泳的权利? ”

1933年,23岁的卞之琳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内向拘谨的卞之琳开始天天给张充和写信写诗。

因为张充和,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写情诗。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 “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据说卞之琳写的《断章》是给充和写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充和回忆,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 “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见钟情,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 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时正在编《文学季刊》,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

1935年,在北大上三年级的张充和患肺结核,休学回了苏州老家。

1936年,卞之琳由于母亲病逝回故乡海门奔丧。事后他专程跑去苏州探望张充和,在张家住了几天,张充和尽地主之谊,陪他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

卞之琳在《雕虫纪历·自序》回忆这段姑苏行,他写:“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 “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 。

1937年,卞之琳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卞之琳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 “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 在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

张充和说:“他(卞之琳)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远搞不清楚他,觉得他啰里啰嗦的……确实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过我,但都不如卞之琳这一段来得认真,持续的时间长。他的好意我是心领了,但这种事情不能勉强,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

充和的追求者中,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

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 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 ”

方先生也给充和写信,不过用的全是甲骨文,充和:“ 他一写就是好几张信纸,我相信一定写得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 凤去台空 ”。

张充和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张充和演绎真正的“女神”,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上)
张充和很快地打断了对方: “什么话,我一向是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这人世的。 假如来者是一位独眼龙,难道你就剥夺了人家游泳的权利? ” 1933年,23岁的卞之琳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内向拘谨的卞之琳开始天天给张充和写信写诗。因为张充和,卞之琳的诗歌创作有了很大的转变,开...

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独立性格也是张充和的显著特点。她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他人对家人的评价,她不轻易受人影响,展现出成熟与宽容。时代变迁,张充和于2015年去世,享年102岁。她不仅是民国最后的才女,更是闺秀的代表。为何在当代,我们难以再遇见这样的女子?家世背景与个人机遇是关键。如今的书香门...

为何合肥四姐妹不如宋氏三姐妹有名呢?
惊闻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想起来他的妻子是张充和。张充和有三个姐妹,她们出生书香门第也嫁给了文人。比如张兆和和沈从文。同时让我想起了民国很有名的宋家三姐妹。合肥四姐妹就是指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家是历史上有名的名门望族,祖籍合肥,曾祖父是两广总督署直隶总...

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合肥四姐妹”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的父亲是张武龄,他的祖父是张树声,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自幼酷爱读书,后来做到两广总督,就“维新变法”方面的主张,实际上是走到了李鸿章的前面。张家也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家一样,是合肥五家望族的其中之一。再往上数,张树声的父亲张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